“反规划”思想下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

2016-03-04 09:43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董 君, 刘 璐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反规划”思想下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

董 君, 刘 璐*

(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该研究通过引入“反规划”建设思想,论述了“反规划”的概念以及它对当代乡村景观重归乡土性的重要性和意义;其次,论述了乡土景观的涵义,以及乡土景观所蕴涵的特征;最后,归纳总结了构建乡村乡土景观的非传统性要素,即自然、人、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和信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纳总结了营建乡土景观天人合一、持续发展、融于自然、因地制宜、技术支撑以及绿色经济等设计原则;论述了如何从隐性景观、平民景观两个新的视角设计营建当时当地的乡土景观。

关键词“反规划”;乡土景观;非传统构成要素;乡土景观营建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中,农村有大片的“危房”被夷为平地,千篇一律的楼房或欧式洋房拔地而起,曾经璀璨的乡土文化和乡土景观逐渐消失殆尽。有些规划建筑师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走进乡村,改造乡村落后的现状,以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进行乡村规划建设,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格局。针对这样一种现状,笔者分别从乡土景观营建的指导思想、乡土景观的概念特点以及营建乡土景观的新视角3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对比分析了“反规划”建设思想和传统规划建设思想的区别,从而阐述了“反规划”建设思想对于当今乡村规划建设以及乡土景观营建的意义。其次,分别从生态肌理、景观属性、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信仰4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自然生长景观与人工建造景观,寻常生活景观与政治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本土、地域景观与外地、异域景观,论述并界定了乡土景观的涵义和特征。最后,分析了构成乡土景观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在“反规划”思想和乡土景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隐性景观和平民景观两种乡土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1“反规划”的建设思想

“规划”应该是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和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城乡营建活动,它应该表现为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过程,而规划的目标是寻求并维护一个最适合土地和资源利用的生态环境和自然状态。在我国当前的规划设计当中,所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造资产,甚至是文化产业等都能够被换算成货币单位,追求一种最大最优的方式,极尽所能地展现一个经济条件猛然崛起的城乡形象,生态系统从城市的依托变成了城市的附属品。如今,这样的规划设计思想和手段从城市蔓延到了乡村,乡土景观和乡土文化正面临着灭顶之灾,生态系统和自然山水格局也正遭受着不可逆转的根本性破坏。针对如此的城乡规划,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创始人俞孔坚教授在其《回到土地》一书中提出了“反规划”的设计思想,旨在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遗产景观结构安全,保护民族文化身份以及对宗教、土地和民间生活的信仰。

1.1“反规划”的涵义“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反规划”是指所有规划设计行为首先应该从规划和设计非建设用地入手,而非传统的建设用地规划[1]。“反规划”就是做排除法,告诉土地使用者们不准做什么;优先考虑要保护什么,如何去构建一个完整的、能够自然生长的、健康的生态基础设施。“反规划”是从认识土地开始,尊重乡村山水格局,维护并强化其连续性,保护并恢复其自然形态;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保护并建立多样化的乡土景观肌理和生态系统;保护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传承乡土文化和人文精神;尊重乡土生活,维护当地居民的土地信仰和民间信仰等。

在《回到土地》一书中,俞孔坚教授并没有给“反规划”一个明确定义,他只是描述了“反规划”有别于传统规划之处(表1)。笔者认为“反规划”就是在明确规划设计有所不为并充分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回归乡土性的、民族性的、自下而上的乡土景观设计。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规划准则和指导思想,并非明确的方法。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思想而不是一种方法,才能够自下而上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体现为一种自觉的乡土景观设计。

1.2“反规划”对乡土景观营建的意义当前,在传统城市所采用的规划模式作用下,乡村肌理被破坏,生态系统被肢解;乡村在传统规划建设思想的指导下失去了原真性;乡村标志也已经不再是那些能够代表民族文化的历史遗存;拔地而起的异国风格别墅和现代化建筑、大尺度且缺乏生机的广场已经没有一丝当地的乡土文化气息,在彰显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昭示着乡土建筑、乡土文化的消失。乡村景观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反规划”的建设思想正是从生态系统、自然山水格局、乡土文化、乡土生活以及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指导着乡村景观乡土性的回归,对乡土景观的营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 传统规划与“反规划”的区别

1.2.1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是支撑乡村景观的一个庞大而不可见的隐藏因素,当今的规划设计师常常忽视了对其自身运作规律的尊重,而根据个人的规划意图去臆想它应有的样子。“反规划”建设思想强调保护并加强完整的生态系统基础设施。

1.2.2尊重乡村山水格局。“反规划”反对当前规划设计中的“三通一平”、“七通一平”等那些将山地挖平,水系填埋以方便土地规划建设,以及在建设用地中设计假山,规划人工水系的做法,强调还原乡村的自然野趣,保留生态系统及整个自然格局的完整性。

1.2.3保护乡村景观的乡土性。“反规划”倡导的是首先明确要保护什么,这在乡村景观设计当中,对于很好地保存那些具有乡土风情的人文景观、自然风貌以及乡土文化信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4使乡民回归乡村景观建设的主导地位。“反规划”反对大拆大建,提倡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这有助于乡民建设自己的乡村景观,更容易拉近人们与乡村故土之间的情感联系。

2乡土景观的涵义与特征

“乡土(Vernacular)”源于拉丁文“verna”,是指在领地内某一房子中出生的奴隶。目前,“乡土”作为形容词的含义主要有:“当地的语言或方言”,“一个时期、场所或群体的特征”[2]。国内的翻译主要有两种意见:直接翻译成“乡土”,或者翻译成“方言”,取其长期自然生长之意[3]。在汉语大词典中,“乡土”有两层含义:“家乡、故土”,或者是“地方、区域”[4]。

当前,对于乡土景观的研究,在概念界定方面主要分为4种对应式的区别理解:自然生长景观与人工建造景观;寻常生活景观与政治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本土、地域景观与外地、异域景观(表2)。这些概念分别从生态肌理、景观属性、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信仰4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中可以看出乡土景观有别于其他景观的特征以及主导乡土景观形成的内在因素,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乡土景观的内涵、要素、形成及发展。

表2 4种不同视角下的乡土景观概念界定对比分析

2.1乡土景观如今,乡土景观的概念有很多,有的明确,有的只是给出一种核心内涵或是一种场景描述。无论是明确的还是只是一种思想导向,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认识乡土景观的认知方式[5]。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J.B.Jackson指出,应当将景观形式与其背后的驱动因素相关联来认知世界。这种认知方式从思想基础上来看,与刘先觉先生的“将意识与其所指向的事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从这种意识与行为相一致并共同决定景观形态的角度出发,俞孔坚教授给乡土景观下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即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

如今,很多人都已经远离乡村,不了解真正的乡土景观所包含的土地风貌和景观风貌。真正的乡土景观是广袤的大地,远处山峦连脉,河流以它本来的形态在大地上川流不息;各种农作物生长,农民在田间劳作;除了田地、聚落,其余的都是自然生长的林地、草地,其间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它们共同维护着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真正的乡土生活景观是房屋坐落有序,人们在路口处买卖货品、交谈,孩子们在村中池塘玩耍,大人们往来劳作;人们根据需要建造自己的房屋,在院落中晒粮;乡村没有机动车穿行,随处可坐,悠闲惬意[6]。

2.2乡村景观乡土性的特征乡土景观有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表现出一种理念、精神信仰、生活方式和情感;是人们不断适应自然变化,并在当时当地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修缮的过程。乡土景观会随着时间不断丰富、变化,能够反映出不同时期的不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生活方式所留下的景观痕迹[7]。乡村景观的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尊重自然山水格局,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立足于土地,依附于自然。乡土景观表现出一种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躲避并适应着来自自然界的灾难和挑战,同时感恩于自然带给人们的一切馈赠。人们相信只有山水的连续不断,生态的有机完整,才能保证土地、人民的生生不息。

2.2.2保护乡村肌理与发展文脉。不同的地理风貌和自然环境造就不同的乡村景观形态和乡村肌理,并在不同时期留下不同的发展文脉。乡土景观注重保护这些历史沉积,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乡土特色。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改变,农业生产进步,乡土景观随之变化,形成了有别于他时的当下景观。

2.2.3维护民族文化,尊重民间信仰。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生活习俗和地方信仰,构成了百花齐放的民俗景观和文化景观。而这种民族文化与信仰的传承能够更好地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对于乡土景观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精神启发,形成更加丰富且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文化。

2.2.4农田景观大尺度,聚落景观小尺度。乡土景观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尺度的农田景观和小尺度的聚落空间布局。这是一种天然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的景观形式。大尺度的农田形成了广袤的大地景观,小尺度的聚落空间使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走动和交流,加深人们对乡村的依附以及与乡土景观的直接接触,从而产生满足感和归属感。

2.2.5聚落紧凑,外围交通。乡村聚落尽可能做到布局紧凑,村落中没有能够贯穿整个聚落的机动车道,所有机动车道都尽可能地从村落周边绕行,或分割农田,或依附山水,从而保证聚落内部的安静和谐。

2.2.6乡土景观构成要素具有功能性。乡土景观最大的特征就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能够反映出乡村的某种生活习惯和当时的生产状况,并且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乡土美感。

2.2.7景观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乡土景观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景观发展模式。它是随着人们生活生产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由村民自发开展的景观建设活动。人们根据人口变化建造房屋,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修建自家宅院、房前屋后林;根据当地村民的信仰设立宗祠,祭拜天地人神等。它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随之生长、变化、传承。

2.2.8建立乡村与乡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因为乡土景观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根据生活生产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由村民自己组织的景观建设,所以这必然引发了人们和这片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情感联系使乡土景观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营建乡土景观的新视角

针对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现状,找到如何营建乡土景观的方法已经迫在眉睫。如今,很多乡村景观之所以不能称之为乡土景观,是因为这些景观的规划设计并没有找到影响乡村景观的真正要素,也没有认清这些要素之间的微妙关系。笔者将论述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并探讨如何在当今新农村建设的狂热思潮中以新视角营建乡土景观。

3.1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如今应该被纳入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的已经不是那些简单的山水、植物、聚落、道路等传统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了。该研究从形成乡土景观的因素入手,将构成乡土景观的要素归纳为自然、人、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和信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缺一不可[8]。

3.1.1人。指生活在当时当地的村民,是一切乡土景观构成要素的主体,他们是一切景观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对周围的一切起着至关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

3.1.2自然。包括自然山水、生态系统。它是乡土景观的依托,是瞬息万变又恒久发展的历代乡土景观发展变化的自然影响因素,构成了乡土景观的大环境。

3.1.3生产生活。村民们在乡村当中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能激发出很多具有功能性的乡土景观,也是形成乡土景观行为特征的主要因素。

3.1.4思想文化。就是在乡民生存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传承的,并在国家大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当时当下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状态,是形成乡土景观人文特色的主要因素。

3.1.5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制约,是人们头脑中超自然的一种存在,是人们进行一切活动,形成一切文化的影响要素。

这5类要素是构成乡土景观的5种类型,每一种要素当中还包含着许多更加琐碎的子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影响着乡土景观形成和发展的错综复杂的网络系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赋予乡土景观以生命和灵魂,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当时当地的乡土景观。

3.2乡土景观营建的新视角乡土景观是人们不断适应环境和生活变化的外化表现,它所表达的是人们对于生活和自然变化的最直接的反映,打着各个时期的文化烙印,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和地域性,具有机动性并不断发展变化,是历代人类发展痕迹以及自然环境变化的层层叠加,形成了穿越千年的古老乡土景象。这些乡土景观很容易随着岁月的变化逐渐消失、变质,在人们的规划建设中失去平衡。笔者试图从“反规划”的营建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构建乡土景观。

前文已经论述了“反规划”的涵义,笔者认为“反规划”所表现出的乡土景观营建思想可以从以下3个视角来进行分解探讨。

3.2.1隐性景观。“反规划”强调保护自然山水格局以及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的构建,维护当地民俗及民间信仰。笔者将这些形成乡土景观的不可见景观和推动其形成的非物质景观称为隐性景观。隐性景观是否完整健康决定了乡土景观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存和发展是否能够得以延续。它虽不易察觉,但确是影响乡土景观形成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一种景观形态。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地理风貌,形成不同的山水格局,生长着不同的动植物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出来的显性景观也会全然不同。因此,隐性景观决定着乡土景观的外在表现。从隐性景观的视角理解乡土景观不难发现,营建乡土景观首先要尊重自然山水形态格局,维护生态系统的微妙平衡。在乡土景观营建过程中,要继承古人的思想精髓,保持一颗对自然天地的敬畏之心,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亲近、共存、共生、共荣。

3.2.2平民景观。“反规划”的思想反对自上而下的政治景观规划设计行为,提倡一种自下而上或者是一种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景观形态,笔者称之为“平民景观”[9]。它强调的是景观的营建要更多地考虑人的体验和需要,而不是把重点放在技术和美学方面。从平民景观的视角理解乡土景观,便能抓住乡土景观的营建与人之间的实质性关系。必须清楚地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尊重他们的生活特点和所信奉的民间信仰,全心全意地为当地人营建属于他们自己的乡土景观。这种景观营建视角同时还包含着公众参与的思想,强调了一种景观形成的自发性特点。很多景观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与周边环境发生的有意或无意的作用下形成的,人们与景观之间具有某种特殊的情感联系,从而使景观具有独特的乡土性。平民景观强调所有景观营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当地人的生存、生活和生产需要,使人与景观融为一体。因此,从平民景观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乡土景观的营建要尊重当地人的生活特点、民俗信仰,使人们参与自己的景观环境营建活动,从而赋予乡土景观某种意义和情感。

只有从隐性景观和平民景观这两种乡土景观营建视角出发,才能构建一个具有民族特征的、符合当下生活的、具有民族文化传承意义且能够永续发展的乡土景观形象。

4结语

如今,乡土景观形态正逐渐在一种自我否定的规划建设态度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在城市文化和西式文化中迷失了自我,模糊了民族文化身份,乡土景观、乡土文脉、乡土建筑、乡土传统信仰等带有中国烙印的乡土文化亟待回归。

首先,笔者借用俞孔坚教授的“反规划”思想来指导乡村建设以及乡土景观的营建,明确其规划设计应有所不为,是在充分保护自然山水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种回归乡土性的、民族性的、自下而上的乡土景观设计。对比分析了“反规划”建设思想和传统规划建设思想的区别,从而阐述了“反规划”建设思想对于当今乡村规划建设以及乡土景观营建的意义。

其次,笔者分别从生态肌理、景观属性、生产生活以及精神信仰这4个方面对自然生长景观与人工建造景观,寻常生活景观与政治景观,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本土、地域景观与外地、异域景观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述并界定了乡土景观的涵义,即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乡土景观应有的特征。

最后,笔者将构成乡土景观的要素归纳总结为自然、人、生产生活、思想文化和信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反规划”思想和乡土景观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隐性景观和平民景观两种乡土景观设计的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回到土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9:281.

[2] 黄昕佩.论乡土景观——《Discovering Vernacular Landscape》与乡土景观概念[J].中国园林,2008(7):87.

[3] 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4):123-126.

[4]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5] 欧阳永峰,黄汉莉.试论乡村文化景观的意义及其分类、评价与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12(12):105-108.

[6] 龙彬.风水与城市营建[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章俊华.环境文化学研究会.思潮[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8] 艾伦·卡尔松.自然与景观[M].陈李波,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Study on vernacular Landscapes Construction under the “Anti-planning”Idea

DONG Jun, LIU Lu(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anti-planning" construction thought, the concept of “anti-planning” was discussed, as well as its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to the vernacular returning to rural landscape at contemporary era. Then, the meaning of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s was researched, as well as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Finally, the non-traditional el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s were summarized, which were the nature, human, beliefs, production and life, ideology and cultur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was summarized, which we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ical support, green economy,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so on. How to establish local vernacular landscapes was discussed from two new perspectives of hidden landscape and civilian landscape.

Key words“Anti-planning”; Vernacular landscapes; Non-traditional elements; Vernacular landscapes construction

收稿日期2015-12-14

作者简介董君(1972-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语义网络研究。*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F 5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