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体出版中的内容质量问题及其优化机制冰

2016-03-05 00:02殷克涛方卿
现代出版 2016年1期

殷克涛 方卿

摘要:内容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核心。然而,当前的跨媒体出版在内容质量上存在着内容偏差、断章取义和优质内容被模糊等问题,不仅给用户增添了阅读和利用障碍,还给出版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为此,出版企业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跨媒体出版的内容质量问题。

关键词:跨媒体出版;内容偏差;断章取义;内容质量

跨媒体出版是出版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的新途径,它不仅使出版企业的出版物超越了媒介的限制,以多样化的形式在不同媒体中展现,还实现了出版与新兴媒体之间的互通、互转,赋予人们多重阅读体验。但是,出版与新媒体的对接注定会产生许多内容质量问题。抛开内容低俗与违禁的问题,令人咋舌的内容差错现象和逻辑结构混乱问题在跨媒体出版中大量存在。以电子书质量为例,有学者调研发现,高达40%的被调查者觉得电子书质量不好、内容不全;许多高校采购的电子书中也发现了各式各样的质量问题。

一、跨媒体出版中的内容质量问题

1.“内容偏差”问题——跨媒体出版内容的差错问题

在跨媒体出版中,抛开内容低俗与违禁的问题,内容质量出现最多的问题就是内容的不一致,即“内容偏差”。内容偏差是指跨媒体出版物在不同媒体上展现出的内容不一致,出现了偏差甚至对立的内容,例如错字、缺图、错版等,是典型的内容差错问题。内容偏差不仅有文字、符号、图表的差错,还有段落、章节的错排、漏排。内容偏差问题在跨媒体出版过程中比较常见,在数字转档过程中尤为突出。以当下的电子书为例,无论是大型的电子书商如亚马逊、当当等,还是一些传统出版机构如大学出版社等,其发行的电子书都存在着严重的内容偏差问题。很多电子书不仅题名与内容不符,而且文字错误过多,图片缺失严重,差错率很高。2012年3月,人民出版社与上海理工大学联合对各类电子书内容产品进行了一次质量抽查,结果显示,电子书样本的平均差错率达到了6.02‰,远远高于《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中内容差错率不得高于1‰。的标准。

有些跨媒体出版物是为了吸引读者而有意造成内容的不一致,例如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的《99Reasons why》有11个不同的结局。但是,大部分内容偏差问题都是由出版企业在出版观念上松懈,制作上麻痹大意以及编校环节上不到位造成的。

出版企业文化本位的缺失让内容产生偏差。出版的快速发展使部分出版企业和从业人员在产业化进程中放弃了出版的文化本位,一些出版社急于做大做强,在求快、求量的驱使下加大出版者的工作量。日益繁重的出版任务和急功近利的思想让出版工作者逐渐放弃了对出版品质的坚守,内容出现错误也在意料之中。

网络编审环节的缺失是跨媒体出版内容偏差出现的根本原因。当前,严格的出版审校制度在良莠不齐的数字出版公司中形同虚设。制作麻痹大意,质量审查马虎了事是普遍现象。有些人甚至认为“纸质数字化就是数字出版,无须再进行审稿和编辑加工”、“技术可以解决一切,无须传统编辑的参与”。出版企业一旦放弃了理应遵守的审校职责,放任数字出版的任性行为,必然带来高差错率。此外,由于数字出版尚未确立科学、有效的编校流程和规范的编校环节,一些网络出版公司在跨媒体出版中粗制滥造,使内容偏差更加严重,最终导致大量内容偏差问题的出现。

数字化的转档、加工让跨媒体出版物的内容出现偏差。大多数的跨媒体出版物完全依赖软件来完成制作和加工。格式的差异性与软件识别能力的局限让跨媒体出版物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字体无法识别、格式转换错误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采取合作出版模式的跨媒体出版物(如数据库类出版物),多数出版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并不愿意提供规范的源文件,从而使得这类跨媒体出版物的差错监管无法可依。此外,在跨媒体加工、转档中,高质量内容在多数情况下被高额的成本扼杀了。多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东声称,其每月在制作图书等方面的投入达300N元,而每月营业收入是150万元。当当网也声称其2012年电子书收入300万元,而转档成本就花费了500万元。转档成本过高迫使出版企业压缩编辑成本,放任内容偏差的存在。

跨媒体出版的内容偏差严重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样发展的后果就是图书库存积压,数字资源无人访问,用户规模逐年缩小,出版物进入不良发展的循环怪圈。同时,内容偏差还损害了出版企业的声誉,给出版企业的发展酝酿了隐性泡沫,为未来的生存埋下了隐患。从长远来看,内容偏差给整个出版市场的生态环境增添了不利因素,也给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2.“断章取义”问题——跨媒体出版内容的逻辑结构问题

内容的碎片化是出版内容在互联网环境下变化的趋势,也是出版企业发展数字出版的首要措施。但是,碎片化割裂了内容之间的逻辑结构,切断了内容之间的上下文联系,给出版内容的理解设置了逻辑障碍,产生了“断章取义”问题。断章取义问题实质是理解上的问题,是新型的出版方式打乱了内容原有的逻辑结构,造成内容之间相互孤立、独立理解困难的现象。它是人为的内容质量问题,也是数字技术给出版带来的隐性弊端。

数字化加工技术让断章取义问题大量存在。数字化加工技术实现了内容的知识化、系统化、智能化,造就了一批诸如数据密集型出版、语义出版、可视化出版与互动出版等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实现了展示、理解的多元化。这里值得称赞的有爱思唯尔通过“Article ofthe Future”项目实现的智能化语义出版;美国学乐公司的互动电子书颠覆了传统阅读;新锐天地传媒有限公司利用AR(虚拟现实技术)让儿童出版物成为视觉的盛宴与想象的空间;深圳书城大量应用二微码与LBS让线上与线下实现了互联;方正的大数据分析与挖掘解决方案实现了内容的精准投放,等等。然而,也正是这种信息化加工方式斩断了内容之间原有的结构关系与关联关系,使内容之间存在断层,理解上存在不连贯,产生模糊理解、错义理解,即使采用语义标注仍会遗失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