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舆论博弈下的“填海造地”

2016-03-05 08:11
环球时报 2016-03-05
关键词:填海造地利弊政府部门

环球时报/2016-03-05/ 第07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王传宝

深圳市委书记日前表示,深圳准备填海55平方公里,陆地整备50平方公里左右,以拓展发展空间。这一消息出来后立即引发关注。按道理说,填海造地是为突破深圳地域狭小、发展受限的制约,这也是为惠泽当地民众,可是舆论场中偏偏还是因此出现了“对撞”。

只要了解一下舆论反应,便可发现很多反对意见都有情绪化宣泄的迹象,比如针对填海造地有助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一说,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托辞,是地方政府没地卖了的另一“歪招”;有的认为既然深圳没地了,那就应该向周边地区发展进而带动其他地方经济;还有的认为填海会导致生态恶化,如此等等。这些说法,都是站在自身立场或局限于自己的视域,以固化的观点来推测和想当然,甚至不排除被对于深圳房价过高的不满情绪所左右。同样,有些支持者的言论也过于简单,比如类比日本、荷兰等国家也都有过填海造地的成功案例,因此深圳当然也可以这样做。

因某项公共决策而引发激烈舆论反应的事情在其他地方也发生过。事后来看,很多政策本来可以避免引发舆论震荡,但结果往往却是由于人为原因而产生了舆论压力。这种经验或者说是教训,包括深圳在内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或许都应借鉴。如果能够尽早就相关计划进行舆论预热,因势利导,以专业、客观的数据来分析和解释利弊,相关政策或许就能获得更大范围的认同和理解。

从另一方面说,在依法行政已成大势的今天,类似填海造地这样的重要规划,不是地方政府拍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如果没有严格的环评,没有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和支持,想干也干不了。深圳市若要实施这一计划,也少不了要统筹考虑利弊,经过科学论证才下得了决心。

当前,社会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对公共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已发生过的类似事件给政府部门的启示是:事关市民利益的公共决策,不能因为出发点是好的就简单化处理。为使政策得到更好的推进和实施,政府部门在决策的公开、透明以及程序的科学、规范方面都该做的更为具体和细致,更要能够虚心和真诚地接受舆论监督,回应舆论关切。谋定而后动,这是现代行政的基本要求。当然,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科学决策、并尽可能取得民众理解的基础上,即便存在一些不同意见,相关部门也应大胆坚持、科学施策,切切实实地把相关政策落实得更好。▲(作者是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

猜你喜欢
填海造地利弊政府部门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出国留学利弊谈
厦门建堤与填海进程共同影响下的城市发展初探
网络化治理:政府部门的新形态
我国政府部门员工关系管理策略研究
浅论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