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转型到生成
——政治文化视角与新世纪中国文学

2016-03-06 04:20林灵娜
关键词:转型

许 莹,林灵娜

(1.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3.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从转型到生成
——政治文化视角与新世纪中国文学

许莹1,2,林灵娜3

(1.闽南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3.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新世纪中国的政治文化形态有了较大的转变,文学面貌也相应发生变化,以政治文化视角考察文学演进发展的历程,是行之有效的文学外部研究策略。文章旨在考察政治文化视角研究文学史方法论的确立,以及在该视角的审视下,新世纪中国文学自社会转型期以来呈现出一种可能的自主生成趋势。

[关键词]政治文化视角; 新世纪中国文学;转型;生成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当代著名的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其所著的《政治无意识》一书中提出,政治视角构成“一切阅读和阐释的绝对视域”,这种界定为我们揭示了一种实质,那就是社会政治环境对文学创作以及传播的介入和影响是必然以及肯定的。在新世纪,我们对于政治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狭义的政党及国家层面的执政权威或是行政管理方面,它在文化层面上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关系,而权力则是“一种具有心理意志力的普遍欲望,同时它又作为知识场中渗透一切的物理性力量支配着社会运转及制约控摄”[1](P653)。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涌入,中国社会进入了政治经济模式的剧烈转型期,一元话语的权威模式伴随着解构主义思潮的涌入被进一步消解,文学现代性正在逐步确立,其艺术本体的审美自足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文学在新世纪呈现出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相互交织,又自成系统的“新常态”,“传统纯文学,商业出版所主导的大众文学,以网络媒介为平台的新媒体文学相并存,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互渗和融合,这是新世纪文学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态势”[2](P344)。

作为一种与时代同步并指向未来向度的“新世纪文学”,它本身具备着“进行时”的运动本质,这就要求研究者要以运动的视角来对此进行研究与考察,如果研究者不能选取有效视角对于新出现的文学新现象进行分析描述的话,就必然无法有效建构其符合历史真实的文学史。选择政治文化作为研究中国新世纪文学的理论范式,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一是政治环境的变迁,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人权条款写入《宪法》,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二是舆论空间的拓展,官方权威话语与非官方的大众话语之间在互相的博弈之中,共同建构了一个较为稳定中庸的言说空间,一方面能满足民众发表意见建议的可能,另一方面也设定出政府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三是文学传播路径的变更,技术上的“三网融合”打破了纸媒的传统优势,文学传播方式更加多元。以上三个方面造成了新世纪文学与上个世纪文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读者的整体心态也发生变化。无疑这都与执政党所进行的社会体制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新世纪中国社会政治模式之下,文学表现反映政治,影响社会,政治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干预作者的创作心态,从而在作品上获得合理性表达,是值得我们深究的。

二、作为文学研究范式的政治文化视角的确立和发展

“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由美国政治家阿尔蒙德首次提出,随后相继有不同政治学学者对其进行了狭义、广义方面的阐释,但是其核心内容指向的是在一个统一政体内部,社会成员所持有的政治态度,道德规范以及情感模式等内在心理因素。将政治文化所包含的系统概念与中国文学史研究进行结合,首先体现在《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这本论著上,该书著者朱晓进认为:“忽略文学产生的特殊政治背景,仅从纯文学的角度切入,可能难以对三十年代各种文学现象,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将‘政治文化’这一概念引入文学史的研究之中,其目的无非是尝试着在政治与文学之间找到一条关系方式的桥梁。”[3](P5)由此可以看出,论者注重沟通文本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实质性关联,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观测文学发展,以期真实客观有效地对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进行评价,以“纯艺术”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孤立的分析而导致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割裂联系的文学批评研究。

该研究范式又具体应用在勾勒中国20世纪百年文学发展脉络当中。在《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一书中,论著者借助了政治文化学中的社会形态划分模式,将中国上个世纪不同的历史时期分为“非整合模式”“半整合模式”“前整合模式”等三个阶段,并具体分析了这三个不同阶段中,政府、社团、官方组织、作家、民众之间相互的关系模式,以及文学的传播途径,并从文学本体的实质上所应具备的审美特性受到压抑这个方面,总结出“我们说中国的20世纪是一个非文学的世纪,是指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来就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得到自足性的发展”[4]。刘锋杰认为:“这部著作的宏观视野仍然开拓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新领域,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学界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认识……由于首创、深入、完整地研究了这个单向影响的深广度,仍然获得了极大成功。接着的课题应当是揭示政治文化与文学之间的双向关联,补充文学对政治文化介入的接受限度、转换机制与超越途径,或可又能开辟另一种学术空间。”[5]应该说政治文化视角对文学的考察既体现出理论的系统性,又具备动态灵活性,政治文化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政治文化视角对于文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将文学研究放置于一个真实具体的社会形态当中,从作家对待政治的态度、创作思维,以及官方意识形态控制等方面,揭示出文本的真实内涵及历史启示。

三、新世纪文学在政治文化视角中呈现的多样性

(一)新世纪文学的多元面向

进入新世纪,莫言、阎连科,王安忆、贾平凹、毕飞宇等作家依然保持良好的创作态势,这些作家的创作旨向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注重对现实困境的体察和把握,但是这些作品所引起的影响并不像上个世纪那样轰动而热烈。尽管莫言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实际上大众关心获奖事件更甚于获奖作品本身。许子东在《四句话——关于新世纪文学的感言》中将新世纪文学归纳为“新媒体,旧文化,政府管,人民逼”[6]。2001年《上海文学》发起有关于“纯文学”危机的讨论,有论者认为纯文学已丧失了关注现实和把握现实的能力,从而导致一种众声喧哗之下文化困顿和无力。在新世纪,文学界也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出现了一些令人关注的文学事件,例如,韩寒与白烨在博客上因为“代际”问题引发论争,赵丽华“梨花体”诗歌的娱乐化解读,以及“羊羔体诗歌”等等,这些文学现象经过传播蔓延将传统阵营下的纯文学推向近乎“失语”的一端。与此同时,自20世纪末,网络上非认证的文学创作者(网络写手)们,凭借敏捷的才思和后发优势,先声夺人,迅速占领了网络阅读受众。从痞子蔡,到宁财神、安妮宝贝等网络写手曾在原创文学网站下发表小说并迅速占据年轻读者群,这是学界始料未及的一个新文学现象。新世纪舆论公共空间不断拓展之后,文学边界出现了一定的模糊性,当官方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媒体文化在网络平台无可避免的遭遇时,不少学者以巴赫金“狂欢化”的文学理论来分析当前各种文化隐去原初的合法身份,在一个无限宽阔的公共空间戴上面具乐歌欢舞。因此,文学同时表现三种文化之间的拒斥与融合在新可能性在逐渐增强。既可以让作家通过主流渠道,丰富社会精神价值的存量,也可以使文学在商业化浪潮当中向下运动的不良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政治文化心理如何影响作家的创作和作品的表达是值得深究的,在当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底层写作与民间立场反映出作家的政治自觉;二是作家的叙述视角所蕴含的作家政治文化观念;三是女性作家写作过程中对于性别意识的指认与反驳,昭示出女性个体对于平等自由的等新型两性政治格局的追寻与向往;四是寻根文学与先锋文学对新世纪民族身份认同以及自我身份确认时的困惑与彷徨。此外,新世纪文学体裁伴随着影视网络因素的介入,大致呈现重组的趋势。形式的变化本身也是思维演化的一种体现,根据布迪厄“文学场”理论,文学生产需要克服外部对其自主性的影响,发出属于文学真正的声响。在当前的政治文化语境下,文学需要克服“冷媒体、热媒体”的干预,需要理性对待政府“主流声部”的号召,同时需要保持对艺术审美的自觉追求。

(二)从新时期到新世纪——由去政治化到“潜政治化”

“文革”之后文学创作进入了新时期,社会群体心理创伤流露在文学创作上,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是对党内政治斗争波及全社会的抗议和控诉。随着社会开放度进一步扩大,西方文学理论先后进入了中国,1985年被称为“观念年”,在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的文学创作开始出现了新的局面,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以来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高压和干预势必遭到拒斥文学以,反叛的姿态宣布自身应具有的话语权和自主性。王朔、王小波以个体经验拒斥宏大叙事、英雄叙事。朦胧诗群的出现反映出新时期以来文学“去政治化”的表象。

何言宏指出:“当代中国文学的‘再政治化’( Repoliticization),实际上就是文学事件在绝不放弃自主性原则或理想的前提下……在整个社会的‘权力场域’中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4]但“再政治化”并不能被看作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方向,因为新世纪中国从政治文化形态上可以被归结为由“前整合模式”向“整合模式”(整合模式的政治文化指统一政治体系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主流文化的同时有权保留各自的非主流文化”[7](P60))的转换过程中。政治对于文学的整体性把握主要在于底线的控制,文学事件更多停留在文化层面上,尚未能进入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必须注意到新世纪中国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对人权的重视,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为第三款。另外一个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建设,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新华网东京2010年2月14日电(记者 冯武勇)日本内阁府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日本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折合美元为5.4742万亿美元,比中国同期名义GDP少大约4000亿美元,自1968年以来首次让出“第二经济大国”之位。。也就是说,在新的世纪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随着高等教育面向大众,大学生群体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民众不仅有物质上的诉求,还有精神层面上的需求。

政治作为群体生活的一个重要存在方式,其模式的转换、组织结构的流弊,以及政治话语权的掌控变化,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三个三重奏》的作者宁肯认为,“权力,暴力,性爱”是文学的重要母题。官场小说的创作更多地呈现了一种善恶之间的交锋,人性在欲望之中的沉沦。官场小说中的反腐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利益争夺的框架内,展现了人在官场沉浮中身不由己、痛苦挣扎的悲剧,对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进行了丰富的刻画,同时也对具备正义感的党员干部是非分明、坚定信仰的崇高理想予以褒扬和歌颂。政治意识在新世纪对于文学的渗透是后撤、潜藏的,它并不要求文学按照既定的路线方针去进行创作,而更多的是作家在生活中,在官方时下所及或者不能及之处,展开想象和言说,引发讨论进而引起官方重视。

在新世纪文学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非虚构文学的兴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就更加从体制层面上激发了非虚构文学创作的热情。 虽然有的学者将非虚构归类为“亚文学”,但是以关注现实为创作旨归,展现时代精神的作品,本身就具备一种介入现实的勇气。作家梁鸿的作品《梁庄》,以一个小山村的真实生活为素材,以文学叙事手法展现出当下农村生活的钝重感;《人民文学》杂志举办的“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呼吁作家“以写作见证时代”。实际上,“非虚构”对应的判断是材料的真实与否,换言之即为,创作者所描述的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过,因其同时具备真实性和戏剧性,增加了故事自身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孟繁华对于“非虚构”文学的特征做了如下的判断:“客观性大于主体性,对重大事物的关注大于个人感受的抒发,对社会问题、矛盾的呈现、揭示大于个人的冥想,在艺术上对多种文体元素的整合大于启蒙主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些作家走进了中国社会的最深处,他们有自己的使命和担当。”[8]非虚构文学创作旨在通过真实故事的讲述和传播让社会大众重新审视时代的核心精神价值,让大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

四、从转型到生成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转型期文学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背景下,向现实回归,向传统致敬,从而新诗群、“先锋文学”丧失了其20世纪80年代的光环,文学放弃了原有的矜持投入了商业的怀抱,让我们看出了20世纪90年代文学价值立场的虚弱性。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新媒介的出现让文学变成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存在,传统文学与数字媒介文学在发展中兼容互补,确立文学多元发展可能途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构成、时空观念产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无线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文学阅读的载体、时间及空间所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小,“时间碎片化”“浅阅读时代”也标志着读者可以利用的阅读资源正在迅速扩张之中,主流文学正可以借重这样一个全新的载体重返大众传播的轨道,为文学体制探索新生长点,让中国文学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王先霈,王又平.文学批评术语词典[K].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朱晓进.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刘锋杰.政治文化视角建构与文学审美立场的内在冲突——与朱晓进等先生商榷[J].文艺争鸣,2012(1).

[6]许子东.四句话——关于新世纪文学的感言[J].文艺争鸣,2010(19).

[7]孙正甲.政治文化:心态·观念·价值及其演进[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92.

[8]孟繁华.非虚构文学:走进当下中国社会的深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04-12(7).

[责任编辑孙葳]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许莹,闽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林灵娜,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2-0101-03

猜你喜欢
转型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房地产进入大转型时代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转型
价格认定的创新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