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新闻实践特点

2016-03-06 04:20袁丽红
关键词:郁达夫特点

袁丽红

(吕梁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郁达夫的新闻实践特点

袁丽红

(吕梁学院,山西吕梁033000)

[摘要]众所周知,郁达夫作为一个大文学家,为现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鲜为人知的是,郁达夫还是个新闻工作者,并且利用新闻期刊为新闻、文学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郁达夫利用新闻期刊所进行的新闻实践活动,对我们仍然有着很大的启发。同时,了解郁达夫在新加坡的新闻实践经历,对于全面了解郁达夫也是一段很重要的资料。文章将着重对郁达夫在新加坡从事新闻工作时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做出梳理和阐释。

[关键词]郁达夫;新加坡新闻期刊;新闻实践;特点

郁达夫是一个大文学家,在抗战时期,他在新加坡流亡了三年,在此期间主要从事新闻实践活动。郁达夫去新加坡的目的是要在新加坡建立一座与国内文化交流的中转站。因此,他利用新闻期刊主要从事的是抗日和发展文学的活动。从他的新闻实践经历中,我们既可以观测到一个文学家进行新闻实践的方式,也可以借鉴他从事新闻实践活动的有意义和成功的方面。

一、郁达夫在新加坡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

1938年末,郁达夫为了宣传抗战,应新加坡胡氏兄弟财团所属的《星洲日报》社的邀请,开始了他的新闻工作的生涯,从1939年1月1日到1942年2月,他一直从事新闻实践活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担任了当时新加坡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三大副刊(《星洲日报》副刊《晨星》,《星洲晚报》副刊《繁星》,《文艺》星期副刊)的编辑工作,他还兼编在缅甸发行的《星槟日报》文艺副刊《文艺两周间》,还接编过《星光画报》文艺栏、《星洲半月刊》、《星洲日报》的《教育周刊》副刊、《大华周报》、《华侨商报》等,还一度代理过《星洲日报》总编辑。1941年,他接受英国政府在新加坡情报部的邀请,代编该部出版的《华侨周报》。在编辑这些刊物期间,他的工作是很繁重的,“最多同时编8种,最少时也有3种。所有这些都并非挂名,而是要自己动手”。从1940年8月3日到10月25日、1941年8月6日到9月25日,他任《星洲日报》代主笔期间,平均约隔一日一篇社论,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郁达夫先后发表了时评政论、文艺评论和杂文、随笔等400多篇。”“现已发现并且出版的有二百二十二篇”,分政论、杂文散文、文艺杂论等三类编辑成书。这些文章都编录在郁风著的《郁达夫海外文集》中。

二、郁达夫的新闻实践特点

郁达夫在以编辑《星洲日报》副刊为主的新闻实践活动期间,对新闻理论知识和新闻业务实践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郁达夫在写政论、杂文散文或者是文艺杂谈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的文学知识、形象生动的比喻、名人名言,提高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1.熟练地利用地理、历史、文学知识写作政论,使政论文章充满说服力

本来分析国家大事、世界时局就是一件很棘手的工作,这需要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政治嗅觉,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把政论文章写得论题鲜明且通俗易懂,这项工作更是棘手。但是郁达夫就做到了,他的政论文章读起来条理清晰、一针见血、通俗易懂。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分析一下他的政论文章就可以明了。

在郁达夫的政论文章中,他根据自己对欧美和日本地理地形、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友邦关系、殖民地情况的透彻了解,同时结合时事,精辟中肯地分析当时的时局,所写的政论文章,使人感觉一气呵成,尖锐透彻。在《意大利参战与敌国》一文中,他写道:“欧战已转入第二阶段,德军与英法军在巴黎外围进行决战的前夕,最大的问题,自然是意大利参战的时日问题。假使巴黎外围战而旷日持久,于德不利的话,而意大利的参战,自然可以给将要崩溃的纳粹德国以许多支持,而法国有受夹击的可能。假使意大利的参战而目的只在地中海,非洲的法属各地,以及苏伊士运河的控制,则法本国的战局影响还少一点,但军心也不免要动摇一下。”从中可以看出,郁达夫对于英法德意各国的地理关系很明了,懂得地理的人都知道,法国处于英国和德国的中间,意大利则在法国的东面,如果意大利参战,那么法国就可以受到围攻英国的德国和意大利两边的夹击。而且由于地形深入地中海的意大利和苏伊士运河以及法国的非洲殖民地在地理位置上呈三面包围状,如果意大利能够在德国进攻英国时,把英国控制但是无暇牢牢掌控的苏伊士运河和法属非洲殖民地拿下,那么意大利就掌握了地中海附近的航海权,这对于轴心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战争优势。而法国的殖民地一旦被意大利夺取,那么对于法国来讲,不但面临现实中实力的削弱,同时面临民心甚至是军心的恐慌和动摇。对于法国来说,强大的英国当时已受到了法西斯的重挫,因此,相比之下,与英国临近且亲近、军事力量较弱的法国被意大利和德国包围攻打的可能性就大大地提高了。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有着善于观察战局的能力,而且能把战局形势写得一清二楚。这并不是偶然,他写的其他政论文章可以证明这一点。《今后的世界战局》《错综的欧局》《欧战扩大与中国》《美国、苏联与轴心国》《荷印·越南以及中东》《巴尔干现状与苏土英》等政论都可以看出郁达夫对世界战局分析的正确和中肯,从而可以看出郁达夫对世界格局的了解。

2.密切关注时事变化,了解变化的实质,为写作提供大量可信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由于郁达夫参与新闻活动的目的是抗日,所以他的政论文章都关乎中国与日本的战争,就是他对欧美战场的关注也与此有关。因为欧美战场的胜败直接关系到欧美国家在远东与中国毗邻殖民地的存亡,从而直接关系到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步骤和力度。因为郁达夫在日本度过了他年轻时的近十年时间,于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都有着极深的了解,因而他写的有关日本与中国各方面力量对比的文章就有着更强的说服力。《日本的议会政治》《倭敌已在想绝技了》《抗战两年来的军事》《抗战两年来敌我之经济与政治》等文章对日本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有着精细的分析,如《倭敌已在想绝技了》一文,文中讲到日本一本国内杂志上的舆论:可以用散发法币而不是炸弹的方式来骗取中国人对于敌机的欢迎,或许这样可以“大概用两三万元的法币便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在这篇文章中,他还列举了当时日本的内阁发言人所透露的想要快点结束战局的说法,根据这些事实,郁达夫很肯定地说这些迹象都表明日本国内的军人和人民是如何地厌战、日本的侵华步伐也很快便会停止。这篇文章的写作日期是1939年6月27日,从现在看来,离日本投降、抗战胜利还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所以,郁达夫当时提出的“速胜论”,在今天更多是一种期望和对人民大众的鼓励。但就政论本身写作的角度来讲,郁达夫在文中所举的例子确实是存在的,想尽快结束侵华战争也确实代表了当时日本国内的一种舆论,所以在当时说日本会尽快结束侵华战争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郁达夫所写的政论是有事实根据的,其论据、结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3.用丰富的文学知识经营副刊版面,使副刊更具有知识性和吸引力

郁达夫不仅对欧美的政治、地理、历史等方面有很深的了解,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对于欧美、日本的文艺研究更是深刻,在郁达夫所编的副刊中,可以经常读到他写的关于发展文化的文章。在《欧洲人的生命力》《图书馆与学者》《日本的侵略战争与作家》等文章中,每个人都可以深刻感受到郁达夫对于欧美、日本文艺方面的了解的精深度。这些文章中涉及的文学知识很广泛,大到文学发展的流派、各种流派的特点、兴起的时间,小到个别作家的个人经历、作品风格等,郁达夫对于所涉及的这些文学知识总是能讲得头头是道,给读者的感觉是他对整个文学界熟悉到写文章可以信手拈来的程度。《犹太人的德国文学》一文阐述了正在战争中的德国所拥有的文学大多是由犹太人所建立的,“就是现在的德国文学,世人的所以还知道有德国文学的存在的,也都是靠那一批犹太作家在那里维持的。如亨利·曼、汤麦斯·曼的两兄弟,伐赛曼、弗兰兹·物儿否儿、亚儿弗来特·代勃林、开拉曼、来恩哈儿脱、弗兰克、盖奥儿葛、喀衣香、罗纳·西开来、福衣希脱范盖,等等,举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名好举”。一口气举了如此多的作家,而且对于这些作家的背景和出身都如此地了解,足见郁达夫对于对于德国文学史、欧美文学史和文学人物是很熟悉的。而对于日本的文化,在《日本的侵略战争和作家》一文中郁达夫做了介绍,他讲了日本的古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日本的近代文化主要受欧美自然主义影响,以及日本现代文学在明治中期后的迅速发展,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文学的迅速退化,并且把退化后的作家分成三种,从中可以得出郁达夫对于日本的文化发展史是相当熟悉的。

作为一个副刊编辑,郁达夫的文学功底正好符合了副刊的特征:其文艺性需要有着极深文学素养的人才来经营,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大文学家的作用,发挥副刊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4.对优美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使文章更具可读性和知识性

体现郁达夫文采的一点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运用,包括古典名人名言、历史典故、故事俗语的运用,反讽、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有成语、精练词的运用等,他惯用的散文笔调的加入,使他所写的文章更富有吸引力。

“《大学》的说财聚民散,财散民聚,是从本末内外的据点而立的言;当然聚敛之学,是古圣昔贤所反对的有害物,甚至于说‘宁有盗臣’”。“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缢鬼怖人,其技不过七十二变,纵使变尽狞恶丑态,犹不能摇动定者之心。结果,缢鬼只能自食其报,大叫一声,化作几点腥血,入瓮而就毁灭之范。”“木不自腐,虫何由生?”在《“九一”记者节演剧筹赈宣言》一文中,其中国古典文学的运用更是恰当而又有力地突出了主题:“溯自倭夷入寇,国社西迁,我中枢奋威以御强,时已历二年又二月,诸将士请缨以赴义,众岂只一旅与一成?近则捷传晋陇,师逼羊城。江东子弟,行将卷土以重来,潍右英豪,亦既枕戈而待旦。敌困屯沿海,怨结诸邻。诚捉襟而肘见,正日暮而途穷。”这些古语、古文的运用,反问、比喻文学手法的使用,在为文章主题服务的同时,更为文章本身增添了不少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5.贯穿所有文章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文章富有战斗力和人情味

郁达夫在新加坡期间在报纸杂志上刊登的文章,带有着一种明显的感情倾向和立场,即强烈的爱国情感。可以说不论是政论文、散文,还是文艺杂谈,郁达夫总是把文章内容和救国抗日联系起来,时刻提醒着海外的华侨们要共同团结、出资出力、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在他的政论文中,贯穿的思想是“我们必胜”。不论是于中国有利或者不利的消息,郁达夫总是从乐观的角度来讲,不管他是不是速胜论者,笔者认为,他的这一种执着和信念是抗日时期我方报纸所应有的。在《估敌》一文中,郁达夫很有根据地分析了日本人侵华的策略,最后得出我们必胜的信念,他呼吁:“同胞们起来吧,一九三九年,便是我们复兴建国的更生年!”《第二期抗战的成果》指出,抗战进入了第二期,我们距离胜利的日期自然是愈近了,同胞们,大家应该再努一步力。《“八一三”抗战两周年纪念》分析了当时的敌寇:“致陷成了目下的这一个小蛇吞象,吞吐不得的苦境”,并且呼吁:再抗一年战,以后就是胜利的日子。

《第二期抗战的成果》一文指出:“我们的抗战唯一弱点,是在武器的不精良,政治的不澄清,军民的不联络。”从今天看来,当时的中国的确如郁达夫所说的,各方面与日本差距比较大。但是郁达夫对于国内抗战却很有信心,他在文中指出:武器的相差,只教战事以持久,两方终会渐渐地平衡。至于政治的不澄清,“所以委员长当着第二期抗战的中间,已有很大的决心来肃清这些贪污了”;至于联系民众,“所以,我们在持久抗战的第二期里,这一个组训民众,使军民得联合一气的工作,不得不彻底去做了,而实际上,各战地政训处,以及民众动员委员会,也已经次第成立”。

三、结语

可以说,郁达夫利用丰富的实践手段,将他的必胜的言论就像一面旗帜高高地插在新加坡国土上。在我国抗日战争有局部的胜利时,他高呼祖国万岁;在抗日中遇到挫折时,他从大局出发,分析形势,激励斗志。他一直号召激励所有的海外侨胞团结抗日,为我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郁风.郁达夫海外文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

[2]温梓川.郁达夫别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3][日]铃木正夫.郁达夫——悲剧性的时代作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4]王观泉.席卷在最后的黑暗中——郁达夫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6.

[5]王自立,陈子善.郁达夫研究资料(上)(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6]秦贤次.郁达夫南洋随笔[M].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78.

[7]莫嘉丽.抗战时期的郁达夫与南洋《星洲日报·晨星》[J].东南亚研究,2002(3).

[8]刘鹤,陈伟成.从事新闻工作的郁达夫[J].新闻战线,2007(8).

[9]宋红岭.郁达夫南洋时期的政论时评[J].新闻知识,2004(12).

[10]郁风.郁达夫在星洲日报[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0(1).

[责任编辑孙葳]

[收稿日期]2016-01-12

[作者简介]袁丽红,吕梁学院助教,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史与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6)02-0157-03

猜你喜欢
郁达夫特点
郁达夫在汉寿撰写抗战檄文
贵人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郁达夫一语成谶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
浮世露恋: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