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指导

2016-03-06 06:53敦冬雪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6年28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敦冬雪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大黑岗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0)

信息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方法指导

敦冬雪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大黑岗子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沈阳 110000)

作为一线的教师,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工作也更有意义,要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下面是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及教学策略所作的一些粗浅的分析,愿与同行们交流。

学科特点 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学科特点与传统学科的不同,决定了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巨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策略的选择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也是课堂教学能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1]

一、学科特点

1.综合性

从新的“普通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可以看到,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突出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的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许多其它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基础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表现在:要关照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造就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并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在各门学科乃至全部教育活动中应用信息技术打下牢固的基础。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3.工具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从未来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掌握好这一工具,有利于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他科目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升今后在信息社会中的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4.实践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技术领域内容的信息技术其性质就是“一门立足于实践的课程”(见新标准),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40%。在教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安排足够的时间,鼓励学生多动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地感受信息文化并籍此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二、浅析教学策略

1.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策略

(1)积极学习理论,提高教学水平

信息技术的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各种先进教学理论,树立起新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技术与教学手段,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才能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基础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

(2)软化学科界线,加强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要软化学科间的界线,使相关学科在内容上相互渗透,形式上相互补充,手段上取长补短,切实地进行学科整合。比如,一方面可以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INTERNET来学习其他课程,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可以发现、补充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不足,促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扩展与深入。[2]

2.针对“基础性”的教学策略

(1)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法指导

面向全体,是指不仅要照顾困难生、激发优秀生,更要关注中间的这部分学生,要“盯着中间,兼顾两头”,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思维过程,注重方法获得的指导、总结。如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思考、归纳“选择对象”这一操作的方法,总结出鼠标右键无处不在的功能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方法,就可以解决操作中的一大片问题。另外,“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避免求难求多求全求快,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已会了什么,不会什么,理解什么,不理解什么,障碍在哪里,想学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及时采取对策,或个别辅导、或分小组讲解、或集体回授,夯实基础,防止学生食而不化,奠定他们在信息处理技术层面上的基础。

(2)运用任务驱动,促进基础发展

教学中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提取出为学生所熟悉、所喜爱的素材,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各子任务,各子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获得技能、建构知识、形成能力。但任务驱动并非万能,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神化和泛化。

3.针对“工具性”的教学策略

(1)积极引导,提高认识

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相关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结合身边的一些实例来讲述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直接领略到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优异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凭借校园网或互联网与学生进行交流(或交作业或发E-mail或在线交流等),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性的认识,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

(2)创造条件,鼓励应用

即与课堂教学相联系,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创造一个良好的应用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信息技术为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服务。如用Excel帮助管理班级财务,寝室室徽的制作、班报的排版与编辑,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等,学生都可以用所学技能,来为其提供各种帮助,而这种实际需求又会激发学生更好地学生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 李勇帆 教育技术通讯

[2]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 章慧敏 傅德荣 教育技术通讯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学科新书导览】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