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分享者》中的复影主题

2016-03-07 09:08关贞兰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自我弗洛伊德复杂性

关贞兰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神秘的分享者》中的复影主题

关贞兰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050024)

摘要:《神秘的分享者》中的主人公船长与另一艘船上的大副莱格特之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对他们间的神秘关系进行探讨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复杂心理的一把钥匙。船长把莱格特看成他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他的另一个自我,这种二重身式的身份认同关系便是弗洛伊德在其“恐惑”理论中所提到的复影的概念,即莱格特是船长的复影。作为船长的陪衬,莱格特不仅展露了船长对自我的自恋,还折射出了船长内心隐藏的理想人格,以及孤独、疯狂的自我,从而揭示了船长自我的复杂性。

关键词:《神秘的分享者》;弗洛伊德;复影;船长;格莱特;自我;复杂性

约瑟夫·康拉德的《神秘的分享者》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新上任的船长费尽周折去搭救另一艘船上的杀人犯莱格特的故事。这是一部探讨人物复杂心理的小说,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重性与复杂性是读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外有学者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船长的内心有着很深的陌生感,他不仅把他看成周围人和事的陌生者,还把他看成自己的陌生人。[1]国内有学者从作品的对比研究中揭示人物自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一主题;[2]还有学者着眼于研究小说中船长是如何由自我分裂到自我发现,再到自我证明的复杂、隐秘的精神变化过程。[3]本文则以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为基础,从船长把莱格特看成自己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是第二个自我的这种神秘关系入手,探究船长与莱格特间的“复影”关系,进而揭示人物自我的复杂性。

一、船长的自恋

弗洛伊德1919年发表散文《论“恐惑”》(The“Uncanny”),20世纪70年代后该文备受学术界的关注,使得“恐惑”理论成为当代西方理论热点之一。“恐惑”一词来自德文“unheilmich”,英译为“uncanny”,最早出现于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詹池(ErnstJentsch)于1906年发表的论文《论恐惑的心理学》中。弗洛伊德在恩斯特·詹池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事例和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总结出了有关“恐惑”的主题。“复影”是“恐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又关键的概念,弗洛伊德对复影这个概念的阐释借用了心理学家奥托·兰克(OttoRank)的观点。在阐述复影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兰克指出,“‘双重角色’(double)本来是为了保证自我不受损害,是对死神的极力抗拒;而且‘不朽的’灵魂很可能是身体的第一个‘复制品’。”[4](P282)在文中,弗洛伊德还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个例子,即,埃及人发明了在耐久的材料上刻下死者形象的艺术手法就是出于这种保护自我的愿望。这种思想萌发于自爱的土壤,“源于主宰儿童和原始人的思维的最原始的自恋”,[4](P282)这是复影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初步的、原始的含义。兰克曾对复影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将复影与镜中的影像、影子等相联系,认为镜中的影像可以是主体的复影。复影是主体自我的一种表现,这个自我可以呈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影子、映像、画像、双胞胎、雕像、蜡像等。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复影的现象并不罕见。使用复影作陪衬可以揭示主人公隐藏的、不易显露的一面,突出主人公的与众不同,进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康拉德在小说《神秘的分享者》中就是借助莱格特这一人物来陪衬主人公船长的。

首先,作者在文中花了大量笔墨描绘船长与莱格特间相似的外在,并借叙述者船长之口将莱格特描绘成船长自己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另一个自我。如“他像我的替身似的在后甲板尾跟着我”,[5](P114)“我们倚着床架站在那儿,肩并肩地低语着……任何人若胆大偷偷推开门就可能碰上一个十分离奇古怪的场面,两个模样相似的船长,一个正忙着与另一个低声交谈”。[5](P118)身上套着和船长身上一样的灰色条纹睡衣的莱格特与船长很相像,他好似船长镜中的影像。而且在文中,船长也有如此直接地叙述,如,“他那黑糊糊的脑袋,就像我自己的脑袋……黑夜中,我仿佛正面对着从一面阴森森的巨镜里折射出的我自己的身影”。[5](P115)

其次,船长在对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叙述中,对莱格特的描写占了大部分篇幅。并且,对莱格特的描写与船长对大副、二副的描写形成了对比。在他看来,大副呆板,络腮胡子浓得骇人;二副面颊圆圆,沉默寡言,而且长得比他的年龄要老成。而他对莱格特的描述却不乏赞美:“他长得五官端正,匀称的嘴巴,明亮的眼睛,方整的额头,面颊上还没有胡须,圆圆的下巴又很优雅。”[5](P114)在船长眼中,那位穿着自己睡衣的莱格特就是镜中自我的影像,船长在用莱格特置换自我。而他对这个“镜像”的赞美和欣赏流露地却是对自我的自恋。这也是弗洛伊德意义上的复影在发展的原始阶段所体现出的含义。

二、船长的理想人格

在《论“恐惑”》一文中,弗洛伊德指出,复影过了原始的自恋情节阶段后得到了新的发展。“所有那些我们仍然在幻想中抱定不放的还未实现但有可能实现的未来,所有那些已被恶劣的外部条件摧毁的自我追求,所有那些滋养我们的自由意志的幻觉,但却受到压抑的冲动行为”,[4](P283)都是复影所包含的内容。复影体现了主体所有被现实原则压抑的理想和希望,它可以将主体隐藏的另一面投射出来,亦或使之得到宣泄和外化。正如小说《神秘的分享者》中,莱格特勇敢、坚强、泰然自若的品质唤醒了船长内心深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

莱格特身上具有的勇敢、坚强和泰然自若的品质与船长的理想人格相契合。从某种程度上说,那就是船长悄然为自己设立的理想人格,是他在幻想中抱定不放的,有可能实现的未来。虽然船长起初并不清楚他对自己的理想人格能表现出几分的忠实,但是在莱格特身上,他意识到这些品质是他真实自我的一部分。在首次与莱格特的对话中,船长感到“他的声音镇定而真实”,而且“那人的泰然自若在我身上唤起了一种共鸣”[5](P112)。在莱格特做出就此上船而非继续游下去的选择时,对船长来说,凭着的纯粹是一种直觉,“一种神秘的沟通已经在我们俩之间建立了起来”,[5](P114)而且他认为那是一个坚强心灵中的真正的选择。莱格特身上体现出来的淡定、勇敢的品质与船长产生了共鸣,似乎正是这些品质唤醒了船长对自己内心理想自我的渴望,使得他凭着这种直觉与莱格特建立了一种神秘的沟通。也正是莱格特的这些品质投射了船长的理想人格,加深了船长对他的认同感,并使得船长从“另一个自我的身上获得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泰然自若的品质”。[6]船长从莱格特的身上发现了自己。因而,他开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船员,不再猜忌大副、二副及其他船员,开始行使他作为船长应有的权利,并且第一次感到船在自己的指挥下航行。

三、船长的孤独与疯狂

复影是分裂的自我的外化,是自我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将复影用于一个人物身上代表了这样的思想,即主人公是以某种方式内在分裂,并且这种分裂在(外在的)复影身上反映出来。”[7]小说《神秘的分享者》中,莱格特勇敢、坚强、泰然自若的品质唤醒了船长内心深处对理想自我的追求。然而,莱格特身上体现出来的孤独与疯狂又使船长内心被超我所压抑的这些负面情感得到了外化。莱格特的孤独和疯狂是船长的孤独和疯狂的情感的自我投射。

船长与莱格特间的神秘沟通在不断加深,莱格特身上的美好品质让船长发现了自我的理想人格。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提到的那样,“从社会环境上来看,康拉德小说中的人物大多与社会相脱节,内心世界不为人所知。他们在本土环境中都能够举止从容、正常,可一旦身处异域他邦,他们内心隐藏的另一面如疯狂、孤独、分裂等就会撕破‘伪装’显露出来”。[8]小说中的船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那受压抑的孤独和疯狂的自我在莱格特身上得以体现。

莱格特为了救他所在船上的人的性命,在恼怒之下失手杀了一个鲁莽之徒。他的善举没有得到认可,他被看成是杀人犯要被带回陆地受罚。在他的船上,他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被排斥在外,他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只有船长“我”能理解。“我”完全理解他对“那些不法之徒瘟疫般的危害”的看法。“我”认为那就是一个“极度紧绷的力量再给二十四个人至少是一次逃生机会的同时,在反作用下摧毁了一个无耻、反叛的性命”。[5](P136)船长能理解他的孤独,因为他在自己的船上也是一个陌生人。如他所言,“‘我’对船上的人不熟悉,对船也是陌生的,甚至对自己亦有几分陌生。”[5](P108)在那艘新接手的船上,船长找不到可以倾听他内心秘密的分享者,而莱格特的遭遇正是他那个孤独自我的影子。莱格特的孤独就是船长那不为人知的、秘密自我的孤独。在莱格特的身上,船长孤独的心灵能找到慰藉。

作为船长的陪衬,莱格特不仅展现出船长隐藏的孤独,还投射出船长那受压抑的疯狂自我。“复影可以实现主体隐藏或受压抑的欲望,甚至做出他从不敢做的事或是他的良心不允许他做的事”,[9]虽然,这个深层的受压抑的自我有时是邪恶的,是黑暗的。在管事突然去浴室挂衣服时,在“我”怕莱格特被发现而恐慌时,“我”心想“难道我的那个第二个自我扼住了那个可怜家伙的喉咙?”如果没有看到管事出来,“我真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举动”。[5](P141)这说明,莱格特的疯狂举动也可能发生在船长的身上。小说中最能体现船长的疯狂的证据是船长对莱格特杀人的看法。当莱格特讲述他杀人的经过后,船长不仅做出了保护他的决定,将他藏了起来,不被自己的船员发现,并费尽周折地欺瞒了前来找寻莱格特的老船长,他还不顾后果地悄悄放走了莱格特。这不仅表明,船长不信莱格特是个杀人恶魔,还说明船长认同他的做法。因为莱格特实现了他不敢做的事,使得他内心受压抑的欲望得到了宣泄。船长内心隐藏的疯狂在莱格特的身上得到了外化。

四、结语

约瑟夫·康拉德的《神秘的分享者》中,船长把莱格特看成自己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是另一个自我的叙述构成了人物关系之谜。这种人物关系使得小说充斥了弗洛伊德所探讨的复影的主题。本文以弗洛伊德在“恐惑”理论中探讨的“复影”概念入手,探讨船长与莱格特间的神秘关系,并得出结论:莱格特是船长的“复影”。莱格特充当了船长的镜像,表现出了船长的自恋;与此同时,莱格特身上具有的勇敢、不屈不挠、泰然自若的品质唤醒了船长对自我理想人格的认识,让他找到了自我。而且,莱格特身上表现出的孤独与疯狂也折射出船长内心受压抑的、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这些负面情绪。因而,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性格就昭然若揭了。

参考文献:

[1]ELIASSchwieler.BingaStrangerandtheStrangenessofBeing:JosephConrad’s“Thesecretsharer”asanallegoryofbeingineducation”.EducationalPhilosophyandTheory, 2013(4):409-419.

[2]罗蓉蓉,陈捷.《秘密的分享者》和《身份》中的自我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7(2):69-70.

[3]韩霞.被分享的秘密:自我危机与拯救——关于康拉德的《秘密的分享者》[J].郑州大学学报,2000(4):105-107.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5]康拉德.神秘的分享者[M]//康拉德.黑暗的心.孙礼中,季忠民,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

[6]THOMASVargish.Conrad’s“TheSecretSharer”:APrivateEthicsofLeadership[J].War,LiteratureandtheArts:anInternationalJournaloftheHumanities, 2010(1):107-118.

[7]ZIVKOVICMilica.TheDoubleasthe“Unseen”ofCulture:TowardaDefinitionofDoppelganger[J].LinguisticsandLiterature, 2000(7):123-124.

[8]李勤.“镜像”中的“他者”——拉康的主体理论映照下的康拉德作品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41-145.

[9]DOLARMladen. “IShallBewithYouonYourWedding-Night”:LacanandtheUncanny[J].RenderingtheReal,1991(10):11.

The Theme of Double in The Secret Sharer

GUAN Zhenlan

(Institut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The main character the captain inTheSecretSharerhas a mysterious relationship with Leggett who is a first mate of another ship. The analysis of this special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to explore the complicated personality of the character. The captain treats Leggett as his shadow, ghost, his substitute or even as his other self. The double identity relationship is the concept of double mentioned in Freud’s theory of Uncanny, that is, Leggett is the captain’s double. As the foil of the captain, Leggett not only exposes the captain’s narcissistic self, also reflects the ideal personality hidden inside the captain, and his lonely and crazy character, which reveals the self complexity of the captain.

Key words:TheSecretSharer; Freud; double; the captain; Leggett; self; complexity

收稿日期:2016-03-22

作者简介:关贞兰(1989-),女,河北唐山人,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现代小说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3-0040-03

猜你喜欢
自我弗洛伊德复杂性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