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六个结合

2016-03-07 14:22黄守星王茜黄莺
关键词:欠发达村镇城镇化

黄守星,王茜,黄莺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河北省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六个结合

黄守星,王茜,黄莺

(1.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因地制宜;结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已成为新常态下推动我国全面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河北省占全省总面积三分之一的欠发达地区多为山区农村,“三农”基础薄弱,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差别大,已成了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和短板。如何确保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体化”发展,结合河北欠发达地区实际提出了因地制宜,突出抓好与当地生态文明建设、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六项结合”。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政府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1],并被视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河北省也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建设的“四大攻坚战”之一深入推进。然而,占河北省总面积33%的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地处北京生态屏障欠发达的张家口、承德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张家口又是世界冬奥会联办地,如何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尽快改变河北面貌,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面貌,实现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步推进一体化发展,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条件出发,应该做到以下六个结合。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类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就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切实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打造富裕幸福乡村,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河北省欠发达地区多为山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民众思想封闭、观念落后,人们更加不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曾一度为了生存,对植被滥砍滥伐、耕地滥垦、草地滥牧,造成自然环境严重恶化。近年虽已采取多种措施,但仍不能完全防御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扭转恶劣的生态环境,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拉低了全省整体城镇化水平。这就要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力,并合理利用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优化,增强城镇的综合竞争力,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进而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同时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山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农村良好形象的窗口,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效益与实惠,为农村山区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大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推动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生态特点、资源环境承载力,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新的城镇空间,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历史文脉,实施城乡绿化工程,不断加大对环境资源的保护,逐步实现生态资源发展的资本化;二是积极开发对生态资源的科学利用,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利用欠发达地区良好的绿色生态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医药大健康、养老服务、休闲度假、旅游等新兴产业,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升级版,将山区特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张家口、承德两地坝上和太行山区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扩大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村镇、环境保护模范村镇、构建绿色产业和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实现城镇形态的多样化、特色化,防治出现城镇建设的“千城一面”;四是借城镇化之力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减少污染、优化环境,破解农村贫困,提升农民健康水平。欠发达地区恰好是生态环境质量较高的地区,远离工业污染源,适合发展优质农业,利用质高价优农产品,撬动城市消费市场,释放城市购买力,增加农民收入,倒逼农业产业升级,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完善推行奖惩政策。城镇化建设中要强化草原生态保护奖惩,全面实施新一轮的退耕还林还草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并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2]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相结合

历史文化遗产是整个民族发展史的见证,它不仅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为此,党中央把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历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存在历史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它们地处哪里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不可再生资源。

今天的欠发达并不代表历史上的落后,今天的偏远山区并不代表过去的贫困。仅以目前仍处于欠发达地区的张家口为例,虽然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但在历史早期拥有发达的远古文明,文物古迹众多仅古城遗址就有一百余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多达13处和78。尤其辖内的逐鹿县,被誉为“中华文明从这里走来”和“三祖文化”的发源地,分布有“黄帝城”“黄帝泉”“三祝堂”“桥山”“合符坛”等多处远古遗址,显示了我国五千年曾有的辉煌灿烂文明;堪称世界古人类研究宝库和博物馆、蜚声中外的考古圣地阳原县“泥河湾遗址群”,在东西长达82公里,南北宽27公里的桑干河两岸分布了已沉睡地下二百万年前的早期人类遗址达80多处,被誉为“人类从这里走来”;号称历史文化名城蔚县不仅有距今四至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存,更有遍布全县带有辽、元、明时期特点的古城堡、古寺庙、古民居、古戏楼等古建筑,构成了蔚县极为丰厚的文化底蕴,也赢得了“地上博物馆”的美誉;驰名中外我国元代四大都之一的张北“中都”古城遗址,仅城内就有可见遗址27处被确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闻名与鼎盛,也饱含了当地的历史根脉,是地区发展的基础与文化“灵魂”和“精髓”,都是不可再生甚至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突出当地根脉文化,把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与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有机结合,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和业态提升并重,注重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传统建筑、保护文化遗产、保留民族风情、守护当地的根、守住文化的魂、让新型城镇成为共同的精神文化家园。

一是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一定要将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古迹纳入整体规划之中,对体现燕赵文化基因和脉络的文化古迹、民俗建筑、特色民居等优秀传统文物,要制定专项保护设计方案,加大保护力度,结合新型城镇化政府主持加强恢复性建设。对一些具有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相对独立的单体小型古迹遗址,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修缮和围护,防止人为践踏和破坏,杜绝过去的大拆和异地复建,使传统文化和耕读文明得到切实的保护和传承;二是传承与开发兼益。对于一些富有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古民居、古遗址等古建筑群或革命遗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培育与传承相结合,把历史古迹和村庄环境融为一体,彰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文化特色,特别是通过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结合欠发达地区的山水林田农牧特点,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新农村特色的文化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等等;三要打造村镇自身文化品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出台政策,鼓励致富带头人或引进龙头企业,围绕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系列文化活动编撰,系列文化产品开发,形成文化品牌,把历史文化资源变活,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靓丽名片和方向,彻底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面貌,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又明确提出“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3],这就为彻底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明确了“时间表”并对脱贫攻坚做出了系统部署,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彰显了党中央带领人民战胜贫困、摆脱贫困的战略魄力和坚定决心。同时,欠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广大农村开展村镇统一规划和布局调整、村镇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建设,目的是彻底改变当地农村面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素质,提高生活水平。河北省的欠发达地区大都属于坝上高寒区、太行燕山山区和丘陵地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教育落后、自然资源闲置、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帮助欠发达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也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内容。因此,扶贫和城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完全一致,将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扶贫二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集中全社会方方面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打一场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脱贫致富的联合攻坚战,才是欠发达地区最直接最有效的选择。

一是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河北省欠发达地区尤其张家口和承德地区,居住分散、贫困连片、基础薄弱,产业缺乏、经济落后,在城镇化建设中要结合国家扶贫政策标准,坚持问题导向,认真落实“六个精准”要求,统筹推进城镇化带动脱贫致富。根据各乡镇村的实际状况和特点,摸清家底,精确梳理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各乡村扶贫攻坚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重点项目和具体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村施策、因户施治,制定措施,优化方案,分类扶持,使产业发展、生活生产条件改善的同时民众的脱贫致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努力将欠发达的一个个贫困村建成富裕幸福新村;二是夯实脱贫基础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欠发达地区尤其偏远山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是目前最强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城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都应将改善基础设施作为首要任务,打通外联和脱贫脉络带动区域发展,全面提升山区优势。首先构筑完善交通路网,突出做好加密、扩容、整修欠发达地区县、乡镇、村组和村内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失修道路建设和路桥改造,实现全部道路的硬化、联通化,通畅交通网络,改善群众生产出行条件。[4]其次,加强村镇环境整治,加快农村供电供水及节水节电工程建设和改造,巩固提升农村用水用电的安全与保障,统筹推进电、气、讯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提升农村发展基础;三是坚持在欠发达地区产业培育与异地搬迁同步推进。城镇化建设与扶贫项目同步发展,增强欠发达地区村镇造血功能。对一些深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村,采取扩建中心村、建新村或“卫星村”等方式进行整体搬迁,并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推动由“输血”向“造血”转变[5];四是鼓励专合组织、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完善利益机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五是实施能力建设扶贫,增强发展后劲。欠发达地区多数民众文化素质低又缺乏技术培训,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因此城镇化建设与精准扶贫结合,也要实施能力扶贫,不断提高民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社会就业能力、科技致富能力和疾病防治能力及自主致富能力;六是实施农村群众思想教育引领工程,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形成村帮村、户帮户互助友爱风气;七是坚持社会服务体系与新村建设同步完善,合理布局与建设学校、养老院、卫生所等教育文体卫生场所,全方位改善提升村民市民化水平。建立完善农村民众社会养老、医保、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彻底解决欠发达地区民众特别是人才的后顾之忧。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实践,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彻底改变欠发达地区面貌的最终目的,更是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美丽乡村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更是欠发达地区民众尤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山区农村的期盼。我省的大部分欠发达地区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在村庄建设上建筑自由、布局零散、房屋破旧、道路失修、缺厕少管,脏乱差的状况始终没有改观,已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亟待解决,刻不容缓。因此,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与河北省政府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一步到位,做优生态、做美乡村。

一是努力打造特色村镇。本着保留村建成新型村镇、中心村打造新型社区、面上村实现洁净绿美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统筹施力、由点到面、由线拓片,使新型城镇成为体现当地特色、环境功能宜居的生态田园新农庄;二是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村镇及周边道路、排水、漫道、游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村镇秀美山水、景观景点等与居民生活空间紧密相连,为居民户外健身、休闲散步、观光游览提供良好环境,提高民众生活满意、便捷、美誉度;三是美化村镇环境,打造适宜村民居住的“魅力”村镇。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要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抓好建医院、建厨房、建厕所、建畜圈、建澡池等五建工程,彻底解决山区村庄的脏乱差局面,实行立体绿化、生态种植,让乡间水更清澈、气氛更温馨、地面更洁净,赋予村镇浓浓的“魅力”;四是要依托地势,突出村镇山水建设。结合山区地形地貌特点,利用现有的湖泊、山坡等自然条件使山水串联、交相成辉,并加强中心乡村山体公园化绿地建设保护,着力彰显山水文脉、山水相依、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城市般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村民返乡创业和城市人投资或支援山区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打造地方特色产业相结合

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经济落后,资金的缺乏,也是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别于一般平原和发达地区农村新型城镇建设的鲜明特点。因此,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想取得成效,关键是各级党委、政府帮助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调整,针对其现实状况,合理调控资源配置,主导引领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构建多元参与的动力机制,充分调动和利用返乡创业队伍中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资源等,让市场自由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主动发挥其地方优势,弥补其环境和资金的不足。

河北省欠发达地区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要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没有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空洞的、脆弱的、不可持续的。因此,根据当地需要不断增强产业的承载空间,并本着亦农则农、亦牧则牧、亦游则游、亦工则工的原则,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驱动村镇更新和完善当地基础设施,以达到产业、村镇、人的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旅游村镇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如利用张承两地特有的绿色生态和太行山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革命圣地遗址,挖掘整合自然风光、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开发各具特色乡村生态游和红色圣地游、历史文化游等旅游、休闲产业,走“一三”产业互动发展之路;二是打造特色种、养专业村镇。政府高度重视和发挥规划引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固有产业基础,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一批以种植、养殖、加工为主的专业村镇。如张承坝上地区利用土地气候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土豆、莜麦、亚麻、口蘑、错季蔬菜、牛羊等农牧业,燕山和太行山区则应以发展水果、干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项目;三是打造特色工贸专业村镇。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类型多样、市场前景好的家庭手工业项目,分散给农民群众一家一户生产,让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出村就能就业致富。如蔚县剪纸等;四是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当地转移或转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以城镇化建设为抓手创新现代农业流通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有机农业,积极推动电商扶贫,促进农产品与市场高效对接。

六、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相结合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速推进的关键因素在于农民的市民化,保障欠发达地区人民的受教育权利是进行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才能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欠发达地区物质生活条件差,教育水平跟不上,整体受教育水平低,不仅培养不出新型人才来为本地区服务,而且文盲半文盲是目前欠发达地区留守人口的主体,加上长期封闭落后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不文明甚至丑陋生活习俗司空见惯,也是导致该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民的文明素质,实施教育素质提升工程成为发展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重点。

一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政府要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财政预算,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补偿,强制保障贫困地区的青少年进行入学教育,减免学杂费甚至奖励入学,全面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二是组建巡回宣讲团,向信息闭塞的山区村民宣讲党和政府方针政策,大力开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共建活动,凝聚社会强大正能量,倡导高雅生活,培育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家风、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村镇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三是开展针对村民的专题讲座,推进科学文化培训全覆盖。要通过休闲假日或夜校等形式开展农民文化、法律、健康、文明礼仪等知识的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他们对市民化美好生活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尽快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四是加强对失地进城务工农民的专业技能、实用技术及创业就业能力培训,开展面向当地产业和企业需要的免费职业教育及转岗、失业培训,帮助村民及时获悉农林牧产业新政策,促进新技术新工具的尽快推广应用,提高广大农民的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五是完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强文化卫生医疗养老保险住房等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真正建立起一个学有所教、业有所干、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新型城镇化市民生活的和谐社会。[6]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R]. 2012.

[2]陈良彪. 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农业转方式要念好“六字诀”[J]. 云南农业2015,(4)-2015.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R]. 2015.

[4]刘国亭. 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5]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筑牢新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石——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互联网数据http://www.hebqhdsgt.gov.cn/gtzyj/front/6059.htm.

[6]王政武. 人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位置及保障体系构建――中国第五次人的发展经济学研讨会综述[J]. 改革与战略,2014,(7)-2014.

Discussion on Six Combinations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Hebei Province

HUANG Shou-xing, WANG Xi, HUANG Ying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Langfang Hebei 065000, China;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underdeveloped area; new-type urbanization; adjust measure to local condition; combination

Develop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the main action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t is a requirement of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symbol of the industry and modernization. Hebei Province has sped up its step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ick pace of constructing urbanization all around China. However, there are a large amount of areas which are under-development in Hebei Province with problems of hug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well as relatively low rate of urbanization, which makes the process be a matter of great urgency. Especially in mountain districts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 many villages suffer from weak foundation of agriculture, imperfec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the industry and deteriorated environment. As a conseque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ebei Province should make actions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and make effort to achieve “six combin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istorical heritage, poverty alleviation, beautiful village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the quality of residents. It w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under-development areas of Hebei Province.

2095-2708(2016)05-0044-06

F291.4

A

猜你喜欢
欠发达村镇城镇化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家乡的城镇化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别让欠发达地区的新能源项目成摆设
欠发达地区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欠发达地区经济报道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