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培养条件对淡紫拟青霉菌体丝化的影响

2016-03-07 08:58张晓彦孟立强沙长青
黑龙江科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青霉发酵液

谷 军,张晓彦,孟立强,沙长青

(1.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 150010; 2.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不同培养条件对淡紫拟青霉菌体丝化的影响

谷 军1,张晓彦1,孟立强1,沙长青2

(1.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 150010; 2.黑龙江省科学院,哈尔滨 150001)

为提高生防用淡紫拟青霉菌株发酵产品中的孢子产量,降低产品中影响孢子形成的菌体丝化现象。采用控制发酵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调整生物的生活环境等方法来改变微生物的生长状态,控制发酵菌体的丝化率。通过调整发酵温度、控制培养原料成分和调整通气量等方法,效果明显,淡紫拟青霉的丝化比降到0.7以下。说明当采用淀粉代替容易利用的葡萄糖为碳源时,浓度为2%。同时控制阶段不同发酵的培养温度,前期(2 d)为28 ℃,后期为26 ℃,发酵时间6 d,淡紫拟青霉发酵液的丝化率为0.59,孢子数为1.6×109cfu/mL。

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分生孢子;菌体丝化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是线虫卵的寄生真菌,被认为是最具有应用前景的线虫生防真菌[1-4],根结线虫(Meloidogyne.spp)是农作物害虫,分布广,会对许多经济作物造成严重危害。化学杀虫剂会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根结线虫病害的生物防治受到广泛重视。为促进淡紫拟青霉生防菌剂的推广应用,产出高活性的、生防效果好且方便使用的淡紫拟青霉生物菌剂尤为重要。

淡紫拟青霉在培养状态下,通常以孢子状态和菌丝体状态存在,多数会混合存在。以淡紫拟青霉为菌种制备生防制剂,希望发酵产品中的淡紫拟青霉以孢子状态存在,因为呈孢子状态的菌剂保质期长,繁殖能力强,生防效果好,国家也是以菌剂中的孢子数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本文通过不同培养工艺条件和不同培养原料需求的选择,减少了培养产品中的丝化现象,提高了淡紫拟青霉菌剂的孢子数,为淡紫拟青霉生防菌剂的扩大生产提供有益的帮助[5]。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材料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本实验室分离鉴定保藏。

1.1.2 试剂

磷酸二氢钾、硫酸铵、硫酸镁、盐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AR),蔗糖、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蛋白胨、酵母浸出物、几丁质,琼脂为生化试剂(BR)。

1.1.3 仪器

HWS 2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SKY-1102C恒温震荡培养箱(金坛市盛蓝仪器制造有限公司);SP-756PC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光谱仪器有限公司);YSQ-LS-100S11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DRP-9162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1.1.4 培养基

斜面试管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KNO30.10%,K2HPO40.10%, NaCl 0.05%,MgSO40.05%, FeSO40.001%,pH自然,琼脂2%。种子培养基: 液体种子培养基:蔗糖2%,蛋白胨1% ,K2HPO40.01%,NaCl 0.2%,MgSO40.01%,pH自然。发酵培养基:培养基1:高氏培养基。培养基2:察氏培养基。培养基3:察氏培养基+豆饼粉0.5%。培养基4:可溶淀粉1%,豆饼粉0.5%。培养基5:蔗糖1%,豆饼粉0.5%。培养基6:葡萄糖1%,豆饼粉0.5%。培养基7:蔗糖1%,酵母膏0.5%。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孢子数的检测:采用血球计数器方法,准确称取淡紫拟青霉发酵液,加入到三角瓶,加入无菌水稀释至适当的倍数,利用血球计数器计数分生孢子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丝化比的计算:将发酵好的淡紫拟青霉发酵液进行离心处理,转速为4 000 rpm,时间20 min,收集菌体进行干燥处理,并测定出1 000 mL发酵液所得到的菌体干重,为淡紫拟青霉发酵液对于菌体的收率。我们定义丝化比为:

1.2.2 种子培养方法

液体菌种的制备:在试管斜面保存菌种中挑起1接种环淡紫拟青霉孢子接种到液体种子培养基中,液体培养基的装量为500 mL三角瓶装100 mL培养基,然后在恒温培养振荡器 (SKY-1102C)中进行震荡培养,恒温振荡器温度28 ℃、转速为160 r/min,培养时间为4 d。检测分生孢子数达到2×108cfu/mL即可,培养得到的发酵液作为发酵的液体种子。固体菌种的制备:取培养好的斜面试管菌种,加入20 mL无菌水,将斜面试管中淡紫拟青霉分生孢子尽量洗脱下来,作为淡紫拟青霉固体发酵的种子准备。

1.2.3 发酵培养

按照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比,配制培养基,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到500 mL的三角瓶中,装量为100 mL,121 ℃高压灭菌30 min,冷却至室温,接入液体种子1 mL或固体菌种,接种分生孢子的数量大约为2×108cfu/瓶,然后在恒温培养振荡器 (SKY-1102C)中进行培养,摇床转速为160 r/min、培养控制温度24 ℃~28 ℃,培养时间为4~10 d。

1.2.4 不同种子类型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丝化比的影响

分别采用液体种子和固体种子进行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发酵培养基采用4号培养基,发酵方法为1.2.3中介绍,在不同发酵时间取样进行发酵液中孢子数和菌丝丝化比的测定。

1.2.5 不同的培养基对发酵过程中丝化比和孢子数的影响

采用不同发酵培养基进行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实验,培养基分别采用1、2、3、4、5、6、7号培养基,发酵方法为1.2.3中介绍,种子采用液体种子,发酵时间为5 d,发酵结束后检测淡紫拟青霉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丝丝化比。

1.2.6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以4号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调整培养基的固形物的浓度,检验对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丝丝化比的情况。培养基浓度分别为4号培养基的0.5、1、1.5、2、2.5、3、4倍。发酵方法为1.2.3中介绍,发酵种子为液体种子,发酵时间为5 d,分别测定不同浓度培养基情况下发酵液孢子数和菌丝的丝化比。

1.2.7 培养基中无机盐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验证培养基中常用无机盐对发酵液孢子数和丝化比的影响,以4号培养基为对照,在培养基中加入无机盐K2HPO40.10%、MgSO40.05%、NaCl 0.05%。不同的发酵时间进行取样,分别测定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丝的丝化比。

1.2.8 不同的发酵温度条件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培养基配比为淀粉2%,豆饼粉1%,K2HPO40.10%、 MgSO40.05%、NaCl 0.05%。发酵温度分别控制在20 ℃、23 ℃、26 ℃、28 ℃、30 ℃、32 ℃、34 ℃,发酵种子采用液体发酵种子,发酵方法同1.2.3,发酵时间控制在5 d,发酵结束后测定发酵液孢子数、菌丝的丝化比。

1.2.9 不同的发酵时间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培养基配比为淀粉2%,豆饼粉1%,K2HPO40.10%、MgSO40.05%、NaCl 0.05%作为发酵培养基,发酵方法为1.2.3中介绍,发酵温度控制在26 ℃,种子采用液体种子,分别在发酵的2 d、3 d、4 d、5 d、6 d、7 d、8 d进行取样,测定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体的丝化比。

1.2.10 不同的原料初始pH条件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培养基配比为淀粉2%,豆饼粉1%,K2HPO40.10%、MgSO40.05%、NaCl 0.05%作为发酵培养基,同时调整发酵培养基的原始pH值分别为3、4、5、6、6.5、7、8,发酵方法为1.2.3,发酵温度控制在26 ℃,种子采用液体种子,发酵时间控制为5 d进行取样,测定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体的丝化比。

1.2.11 不同的通气量对丝化率和孢子数的影响

配制培养基,培养基配比为淀粉2%,豆饼粉1%,K2HPO40.10%、MgSO40.05%、NaCl 0.05%,将配好的培养基装入到500 mL的三角瓶中,装量分别为50 mL、75 mL、100 mL、125 mL、150 mL、175 mL、200 mL,121 ℃高压灭菌30 min,冷却至室温,接入液体种子1 mL,接种分生孢子的数量大约为1×108cfu/瓶,然后在恒温培养振荡器 (SKY-1102C)中进行震荡培养,恒温振荡器温度26 ℃、转速为160 r/min ,培养时间为6 d。测定发酵液中孢子数和菌体的丝化比。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种子类型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以4号培养基作为发酵培养基,分别接种液体种子和固体种子,发酵4 d、5 d、6 d、7 d取样测定淡紫拟青霉的发酵情况,结果如图1。

图1 不同种子类型对发酵的影响Fig.1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eeds on fermentation

从图中可以看出液体种子前期发酵较快,7 d时孢子数达到最高峰,4~6 d时孢子数增长最快,6~7 d增长缓慢,固体种子前期发酵同液体种子发酵相比较慢,7 d时孢子数达到最高峰,5~6 d时孢子数增长最快,6~7 d增长缓慢。丝化比方面,二者都体现出前期较高,发酵后期逐渐降低,而采用固体种子进行淡紫拟青霉发酵更为明显。

2.2 不同的营养成分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2.2.1 不同的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分别选取1、2、3、4、5、6、7号培养基进行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实验,5 d后测定发酵中的淡紫拟青霉的发酵液中分生孢子数和菌体丝化比,结果如表1。

表1 不同的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可以看出,4号培养基发酵液中的孢子数最高,2号培养基中虽然丝化比最低,但它的孢子数并不高,4、5、6号培养基的发酵生长状态较好,虽然丝化比较高,但产生的孢子数也较高。同1、2、3、7号培养基相比,更适于淡紫拟青霉的发酵生产,但分生孢子所占的比例不是很高,需要进一步优化。

2.2.2 不同培养基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以4号为基础配制浓度的培养基,分别为原培养基的0.5、1、1.5、2.0、2.5、3.0、4.0倍数。配成不同固形物浓度的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淡紫拟青霉,5 d后测定淡紫拟青霉的发酵液中分生孢子数和菌体丝化比,结果如表2。

表2 不同固形物浓度的培养基对发酵的影响

从发酵结果得出,随发酵液培养基浓度的增加,淡紫拟青霉的分生孢子数和菌体的收率都在增加,而菌体收率增加要快于孢子数的增加,说明菌丝增加要优于孢子数的增加,但总孢子数也增加了,因而在生产中提高培养基的浓度还是有利于生产的。

2.2.3 培养基中无机盐对液体发酵的影响

以4号培养基为对照,同时对比的培养基中加入无机盐,比较无机盐对淡紫拟青霉发酵的影响,发酵6 d后,分别测定发酵液的孢子数和菌丝的丝化比,结果如表3。

表3 无机盐对淡紫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从发酵结果得出,添加无机盐能非常明显地提高了发酵液中分生孢子数,对菌丝体的收率影响不十分明显。

2.3 温度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2.3.1 不同的发酵温度条件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分别在不同的发酵温度下进行淡紫拟青霉发酵试验,实验结果如表4。

表4 不同的发酵温度条件对发酵的影响

从发酵结果得出,淡紫拟青霉对温度要求还是很宽泛的,20 ℃~34 ℃都能很好地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6 ℃,接近最适温度附近的菌体收率和孢子数都较高,丝化比较低,发酵温度高,终点时发酵液的pH偏高。

2.3.2 分段控制不同发酵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将整个发酵过程分成3段,每段控制不同发酵温度,研究温度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结果如表5。

表5 分段控制发酵温度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从表中可以看出第3批次的发酵效果最好,其次依次为2、5批次,可以看出前期采取高温,后期采取低温的控制方式最好,也就是说高温有利于菌丝的生长,低温更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2.4 不同的发酵时间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在淡紫拟青霉的液体发酵过程中,选取不同的发酵时间进行菌丝体收率和孢子数的测定,发酵温度控制在26 ℃,发酵的时间分别设为2 d、3 d、4 d、5 d、6 d、7 d、8 d,实验结果如表6。

表6 不同的发酵时间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从表中看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发酵液终点的pH呈下降趋势,菌体收率从第2 d快速增加,到第3 d后几乎达到顶点不再增加,发酵液的孢子数在第4 d有一个快速的提高,随着发酵的延长孢子数逐渐提高,丝化比呈逐渐下降趋势,得出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菌丝逐渐转化为分生孢子。

2.5 不同的原料初始pH条件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调节初始培养基的pH值分别为pH3、pH4、pH5、pH6、pH6.5、pH7、pH8,进行液体发酵,发酵时间为5 d,测定发酵试验结果如表7。

表7 不同原料初始pH值对发酵结果的影响

从表7中的结果得出,淡紫拟青霉菌种对pH的要求还是比较宽泛,pH偏低更有利于发酵的进行,pH6.5发酵液中的孢子数最多,丝化比最低,因此最适pH为6.5,pH5~8淡紫拟青霉菌都可以很好地生长。

2.6 不同的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液体发酵的影响

用500 mL三角瓶装入不同量的发酵液,调整发酵过程中的通气量,相同转速情况下装量越少通气效果越好,三角瓶中装入的培养基分别为25 mL、50 mL、75 mL、100 mL、150 mL、175 mL、200 mL。发酵5 d时间,结果如表8。

表8 通气量对淡紫拟青霉发酵的影响

表8得出,装量越少,通气越好的发酵液中孢子数越多,发酵效果越好。通气量的大小对菌体的收率、发酵终点的pH影响不是很明显,随通气量加大菌体的收率逐渐提高,终点pH值也逐渐降低,但不明显。

3 讨论

淡紫拟青霉生防制剂产品中分生孢子的数量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6-7]。而液体发酵产品中既有菌丝体,也有分生孢子,降低产品菌丝体含量并提高分生孢子的含量是我们的目的。采用液体种子接种进行发酵,可以缩短产品的发酵周期,对产品中孢子数量提高作用不明显。而提高发酵液原料中固形物的浓度并在发酵液中添加无机盐可以非常显著地提高产品中孢子的数量,浓度提高1倍,孢子数提高30%左右,添加无机盐与对照相比,提高20%左右。通过实验可以看出,培养温度高有利于发酵液中菌丝的生长,温度低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因而采用分段控制发酵温度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发酵液中分生孢子的数量。通过提高培养基的浓度,添加无机盐,分段控制温度,前期28 ℃,后期26 ℃等方法结合在一起,发酵液中分生孢子数同前期的对照比提高了3倍,达到1.6×109cfu/mL。同时还得出该菌对氧的需求非常大,提高通气量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中的分生孢子数。

[1] 高淋淋,刘志明.植物根结线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广西植保,2015,28(1):32-35.

[2] 王曦茁,汪来发,孟繁丽,等.淡紫拟青霉航天诱变菌株对南方根结线虫的致病力[J].林业科学研究,2016,29(2):216-220.

[3] 王波,李红梅,王碧,等.淡紫拟青霉与放线菌代谢物复配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1):55-60.

[4] 惠娜娜,马永强,王立,等.淡紫拟青霉、厚垣轮枝菌生防菌剂对当归“麻口病”的防治效果[J].植物保护,2015,(04):199-202.

[5] 赵培静,任文彬,缪承杜,等.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007,35(30):9672-9674,9739.

[6] 高倩,裴玲燕,汪强,等.淡紫拟青霉产几丁质酶发酵条件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21):8888-8890.

[7] 张建华,梁昌聪,刘磊,等.淡紫拟青霉E16液体发酵工艺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4,(11):87-92.

相关链接(一)

外国科学家关于“淡紫拟青霉”研究方面的论文推介

吕 晔

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已报道的有近50种。淡紫拟青霉对根结线虫的寄生作用是秘鲁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的P.Jatala首先发现,并在1979年首次报道。此后,有60多个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对此菌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淡紫拟青霉对多种植物线虫都具有防治效能,并且有易培养、寄主广、功效高等优点,对人畜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有利于生态平衡。

发表于国际知名刊物上的关于“淡紫拟青霉在控害效能、生物防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大致如下:

国际上对淡紫拟青霉的研究,早期可追溯到Mark Timm于1987年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发表的《印度必奥康制药公司对线虫病的生物防控》(《‘Biocon’ControlsNematodesBiologically》),其中提到了淡紫拟青霉对线虫的寄生作用。此外还有:Ana Flávia Canovas Martinez 和Luiz Alberto Beraldo Moraes等于2014年在《The Journal of Antibiotics》上发表的《由淡紫拟青霉CG-189研制的五种新型白灰制菌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表征》(《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characterizationoffivenewleucinostatinsproducedbyPaecilomyceslilacinusCG-189》)。Ferreira, GF和 Freitas, TM等于2016年在《BRAZILIAN JOURNAL OF BIOLOGY》上发表的《抗寄生物药剂:对食线虫真菌的体外实验》(《Antiparasiticdrugs:invitrotestsagainstnematophagousfungi》)。Sharma, S和 Malaviya, P于2016年在《ECOLOGICAL ENGINEERING》上发表的《利用耐铬的新型真菌团对制革厂污水进行生物降解》(《Bioremediationoftannerywastewaterbychromiumresistantnovelfungalconsortium》)。Mareeswaran, J和Nepolean, P等于2016年在《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上发表的《高效内质治病菌对印度南部茶叶种植园中茶枝枯病菌(Macrophoma theicola)的生物学效价》[《Bioefficacyofefficientendomopathogenicfungusagainstbranchcankerpathogen(Macrophomatheicola)inteaplantationsofsouthernIndia》]。Al-Hazmi, AS和Dawabah, AAM等于2017年在《SAUDI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S》上发表的《不同方法管控根结线虫对绿豆影响的效果比较》(《ComparativeefficacyofdifferentapproachestomanagingMeloidogyneincognitaongreenbean》)。

相关链接(二)

生物防治剂——淡紫拟青霉菌剂

姜 洋

植物线虫病在我国局部发生、危害严重,几乎每种作物上都有1~2种线虫病,有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会对树木及农作物等许多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失,已成为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国内用于防治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产品非常少,大多数对根结线虫病有作用的生防制剂都还处于研发阶段。

淡紫拟青霉是土壤和植物中普遍存在的腐生菌,对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的卵有很强的寄生能力,可以使根结线虫和孢囊线虫自然衰退。淡紫拟青霉36-1菌株对植物病原菌具有拮抗效能,在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黄瓜炭疽病菌、棉花枯萎病和水稻恶苗病上试验,淡紫拟青霉菌株活菌体液对其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0.22%、80.50%、77.71%、75.30%和61.36%,处理柑橘果面,青、绿霉扩展抑制率为65.97%。批量处理柑橘,好果率为78.44%,比对照高54.44%。

以淡紫拟青霉为基础生产的淡紫拟青霉菌剂是纯微生物活孢子制剂,具有高效、光谱、长效、安全、无污染、无残留等特点,可明显刺激作物生长,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生物防治剂,可用于玉米、高粱、马铃薯、甘蔗、烟草、西瓜棉花等十几种经济作物;辣椒、茄子、黄瓜等多种蔬菜;菊花、黄麻、茶苗、杉木苗等大量花卉和药材以及火龙果、猕猴桃、桃、香蕉等多种果树线虫病的预防和治疗。试验证明,在植物根系周围施用淡紫拟青霉菌剂不仅能明显抑制线虫侵染,还能促进植物根系及植株营养器官的生长,如播前拌种,定植时穴施,对种子的萌发与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可实现苗全、苗绿、苗壮,一般可使作物增产15%以上。淡紫拟青霉菌剂与进口的化学杀虫剂相比,杀线虫效果相当或接近,而其生产成本较低,且有后效,并具有不污染农产品、不污染环境的优点。因此,研究可用于工业生产的淡紫拟青霉菌剂对生物农业微生物产品乃至其他发酵行业的发展都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淡紫拟青霉使用方法

1.拌种按种子量的1%进行拌种后,堆捂2~3 h、阴干即可播种。

2.处理苗床将淡紫拟青霉菌剂与适量基质混匀后撒入苗床,播种覆土。1 kg菌剂处理30~40 m2苗床。

3.处理育苗基质将1 kg菌剂均匀拌入2~3 m3基质中,装入育苗容器中。

4.穴施施在种子或种苗根系附近,每667 m2用量0.5~1 kg。

相关链接(三)

何为生物防治?

姜 洋

据古书《南方草木状》记载:在南方,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手提着一种口袋上街叫卖,这种口袋是用席子做成的,口袋中放有许多树枝树叶,枝叶上挂着虫茧,虫茧看上去就像薄絮,里面裹着一种虫蚁,这种虫蚁颜色为赤黄色,比普通的蚂蚁要大一些,卖的时候连同薄絮一起卖掉。你也许要问,有谁会去买这玩意呢?买它干什么呢?原来,南方盛产柑橘,柑橘树上有一种害虫,专门为害果实,买这种虫蚁就是为了防治这种柑橘害虫,如果没有这种虫蚁,橘子会被害虫吃得无一完好。这种利用虫蚁防治柑橘害虫的记载,就是已知最早的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本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名词,它是指利用某些能寄生于害虫的昆虫、真茵、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线虫及捕食性昆虫和螨类、益鸟、鱼类、两栖动物等来抑制或消灭害虫,利用抗生素来防治病原菌,即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以菌治病。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是农药等非生物防治病虫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用蚁防治柑橘害虫以外,还有很多利用益鸟和青蛙防治害虫的例子。

1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区别

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上,一般采取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两种。

化学防治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短期内快速消灭害虫。但是,常规化学防治的农药毒性较大,危害绿色食品的生产。长期以来,化学肥料的施用和施肥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化学农药的使用,在杀死害虫、除掉杂草的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如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群健康。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许多害虫的天敌又大量被杀灭,致使一些害虫十分猖獗。

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生物防治对环境污染小,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发挥持续控制作用。微生物肥料就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应用上最成功的例子。通过选育和改造有益的根际和叶面微生物,研制微生物肥料成为实现绿色农业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生物防治手段杀虫效果较慢,其效果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如化学防治速效,且人工繁殖培养有益生物的技术难度较高,能用于大量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类不多,对害虫的捕食和寄生有选择性。

2 生物防治的分类

①以虫治虫技术:利用自然界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的昆虫来控制害虫的危害。有寄生性天敌,如寄生蜂、寄生蝇、线虫、原生动物、微孢子虫。捕食性天敌,瓢虫、草蛉、猎春、蜘蛛等。最成功的是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广泛应用。

②以菌治虫技术:利用自然界微生物来消灭害虫,有细菌、真菌等。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绿僵菌、颗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应用较广。

③以菌治菌技术:利用微生物在代谢中产生的抗生素来消灭病菌,有赤霉素、春雷霉素、阿维菌素、多抗霉素等,生物抗生素农药已广泛应用。

④性信息素治虫技术:用同类昆虫的雌性激素来诱杀害虫的雄虫。有玉米螟性诱剂、小菜蛾性诱剂等。

⑤转基因抗虫抗病技术:国际、国内最流行的生物科学技术,已成功地培养出抗虫水稻、棉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种,但本身还面临许多问题,有对人类的安全性、抗基因的漂移、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等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

⑥以菌治草:利用病原微生物防治杂草的技术。美国利用炭疽菌防治水田杂草,效果很好。

⑦植物性杀虫、杀菌技术:这是新兴的技术。第一,光活化素类是利用一些植物次生物质在光照下对害虫、病菌的毒效作用,这种物质叫光活化素,用它们制成光活化农药,这是一类新型的无公害农药。第二,印楝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柠檬酸,从印楝种子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具有杀虫成分,这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理想的杀虫植物,对400余种昆虫具有拒食绝育等作用,我国已研制出0.3%印楝素乳油杀虫剂。第三,精油就是植物组织中的水蒸汽蒸馏成分,具有植物的特征气味,较高的折光率等特性,对昆虫具有引诱、杀卵、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等作用,这也是一种新型的无公害生物农药。

⑧生化农药是以昆虫生长调节剂产品为主,随着国外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国内有关科研单位和企业也相继研究开发了一些新品种的生化农药,如:灭霜素、菌毒杀星、氟幼灵、杀铃脲,等等。

相关链接(四)

淡紫拟青霉在我国的研究进展概述

郝冰玉

在我国,1985年,云南农业大学的胡以仁先生在“观察真菌和制作封片的实验技术”报道中使用了淡紫拟青霉作为菌种材料。198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所陈品三先生与彭德良先生使用 Jatala 提供的菌种开展了防治根结线虫的应用试验并进行了报道。

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对该菌作了大量的生防研究,亦证实该菌对根结线虫有较高的寄生率,能有效控制土壤中根结线虫的数量,明显减少危害。吴家琴等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证明,淡紫拟青霉对红麻根结线虫病有明显控制作用,施用淡紫拟青霉制剂后,可显著减轻红麻根结线虫病害,增产达11.9%。李芳等利用淡紫拟青霉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病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能有效抑制烟草根结线虫的发生并促进植物生长,病情指数下降43.6%,植株鲜重增加96.3%。刘杏忠等研制的淡紫拟青霉菌剂在我国东北、黄淮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试验,防效一般在6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杨树军等测定了淡紫拟青霉 DZ1 菌株对云南烟草根结线虫卵囊和分散卵孵化的影响,DZ1 对分散卵的相对抑制率达57.2%,对卵囊孵化相对抑制率达60.4%。

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谢丙炎研究员领衔的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合作,在淡紫拟青霉生物防治作用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结果在2016年7月14日发表于国际知名病原菌刊物《PloS Pathogens》上。

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数百篇,内容涵盖生物学、分类学、生理、生态、分子生物学、代谢产物研究、生防应用与致病机理研究等方面。

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系统进行专利搜索,采用“高级查询”,“文本”栏中“名称=淡紫拟青霉”,对 SIPO 提供的“发明公布”、“发明授权”、“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4个类别单独检索,获得相关专利及专利申请共计 71件,其中 70件为发明专利,1件为实用新型专利。在 70 件发明专利中,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38件,占总量的 54.3%。授权专利中,31件专利权有效,其中 1件发生了许可转让,另有 7件已失去专利权,有效专利占授权专利总量的81.6%。尚未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中,16 件处于审查阶段,其中 6件公开,10件处于实审。而另16件申请已无效,其中 13件自行撤回,3件被驳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相关授权专利数量最多,为 7 件,未见后续申报。华中农业大学持有授权专利2件,另有1件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余4个专利权人也未检索到后续申报。

相关链接(五)

淡紫拟青霉在我国的生产现状简介

郝冰玉

国内有多家单位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中试与生产并已制成相应的菌剂,他们分别是厦门大学的潘沧桑,其称福建凯立和德强生物均采用其技术。云南大学的张克勤,其针对烟草开发,经过中试和试验,最终放弃淡紫拟青霉选择了厚孢轮枝菌,形成产品“线虫必可”。2016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中农绿康(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刘杏忠研究员课题组的一项发明专利“一株淡紫拟青霉菌与应用”共同签署专利权转让合同。该专利以“一株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1ilacinum)发酵菌体”为活性成分,研发出防治蔬菜根结线虫的新型微生物菌剂——微球制剂,该微球制剂无毒、无残留,施用快捷、方便,在适宜的存储条件下货架期可达1年以上,在试验示范区内对蔬菜根结线虫病平均防效达60%,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批准登记的淡紫拟青霉生产企业及产品一览表

截至2016年7月31日,我国批准登记并在有效期内的淡紫拟青霉产品共有8个,其中母药产品3个,制剂产品5个,涉及 4 个省份的5家生产企业,具体登记信息如下: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on silk dimorphism ofPaecilomyceslilacinusbody

GU Jun1, ZHANG Xiao-yan1, MENG Li-qiang1, SHA Chang-qing2

(1.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10, China; 2.Heilongjiang Academy of Sciences, Harbin 150001, China)

To improve the spore production of bio-control fermented products of thepaecilomyceslilacinusstrain and reduce the bacteria silk phenomenon which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spores, methods of controlling the physiological activities of the fermentation microorganism and adjus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creatures to change the state of the growth of microorganisms and control the silken rate of fermentation bacteria. By adjusting the 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control and controll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ulture raw material, the effect is obvious and the silken ratio ofpaecilomyceslilacinusreduces to below 0.7. It shows that when using starch as carbon source instead of the glucose, the concentration is 2%. At the same time, to control the cultivation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 28 ℃ for the prophase (2 d) and 26 ℃ for the anaphase (6 d). The silken rate ofpaecilomyceslilacinusis 0.59, and the number of spore is 1.6×109cfu/mL.

Paecilomyceslilacinus; Liquid fermentation; Conidium; Silk dimorphism

生产企业防治对象登记证号登记名称剂型总含量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PD20096840淡紫拟青霉母药200亿活孢子/g福建凯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番茄线虫PD20096841淡紫拟青霉粉剂2亿活孢子/g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草坪根结线虫番茄根结线虫PD20110951淡紫拟青霉颗粒剂5亿活孢子/g德强生物股份有限公司-PD20110980淡紫拟青霉母药100亿孢子/g广东省佛山市盈辉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番茄根结线虫PD20122019淡紫拟青霉颗粒剂5亿活孢子/g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PD20150496淡紫拟青霉母药200亿孢子/g江西天人生态股份有限公司番茄根结线虫PD20150497淡紫拟青霉粉剂2亿孢子/g江西省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番茄线虫PD20152015淡紫拟青霉粉剂2亿孢子/g

2016-10-19

黑龙江省科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淡紫拟青霉生物制剂工业化生产技术”(CZ14BGJV06)

谷军(1964-),男,学士,研究员级高工。

张晓彦(1967-),女,学士,高级实验师,e-mail:zhangxiaoyan@163.com。

Q815

A

1674-8646(2016)24-0002-05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青霉发酵液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鸡 妈 妈
鼠李糖脂发酵液驱油性能研究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油松枯梢病菌分生孢子器诱导方法探索
连翘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液抑菌活性和HPLC测定
桑黄纤孔菌发酵液化学成分的研究
香梨树腐烂病菌分生孢子获取方法及萌发条件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