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排放与碳泄漏概念辨析

2016-03-07 11:02顾阿伦周玲玲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2期

顾阿伦 周玲玲

摘要:本文归纳分析了转移排放和碳泄漏的概念,并针对容易混淆的影响机理指出二者的实质与内涵,并通过目前国际国内对这两个概念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生产侧碳排放权分配模式缺乏公平性;全球贸易导致的内涵排放是一般经济规律;实施单边贸易措施无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键词:转移排放 碳泄漏 内涵排放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中将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由“很可能(>90%机会)”进一步提高到“非常可能(>95%机会)”。人类社会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措施,防止全球气温变化上升至“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世界贸易组织(WTO)、联合国(UN)、世界银行(WB)等组织机构先后发布了主题为发展、贸易及气候变化的相关报告,不难看出贸易与气候变化问题挂钩已成为全球的焦点问题。国际贸易和全球排放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转移排放和碳泄漏,这两个概念是目前气候变化谈判中继历史责任后有关气候公平的新的重要问题,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公平与减排责任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一、转移排放和碳泄漏概念与实质

转移排放指的是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与进口产品内涵排放之差,内涵排放则是指产品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和运输全过程中消耗能源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测算产品的排放,主要是指国际贸易流中的隐含排放,它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贸易在碳排放上的具体体现,其产生的原因则不仅包括各国气候政策差异,还包括各国生产要素价格、产业分工等一些与气候变化无关的其他重要因素。

碳泄漏是指实施国内减排政策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除以该国以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碳泄漏问题常用泄漏率即非减排国家排放增加量与减排国家排放减少量的比值来描述。其内涵仅仅考察各国环境管制上的差别导致其国家排放量的减少,而该国以外排放量的增加,大多数研究从全球公共物品的角度出发,讨论减排政策的环境有效性问题。

转移排放是不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碳泄漏提及的气候政策差异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仅仅是一种相关关系,而碳泄漏与气候政策差异则具有因果关系,因而必须将由于气候政策差异而产生的转移排放从诸多其他影响因素中分离出来,使得转移排放和碳泄漏是两个不同但是彼此有联系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有些学者将转移排放定义为弱泄漏,则是混淆了转移排放与“碳泄漏”问题的本质区别。

二、转移排放和碳泄漏的研究现状

根据测算2001年全球对外贸易中的隐含CO2排放超过5.3Gt ,占比全球排放的21.5%,而2004年这一数据增加到了6.2GT ,占比增加到了23%,因此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贸易产品导致的隐含碳排放也日益增加。目前研究结果显示,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属于碳转移的净进口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和以俄罗斯、中东为代表的能源输出国家为主要的净出口国。许多欧洲国家人均净进口CO2超过4吨,丹麦、挪威、奥地利、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主要国家都为碳转移的净进口国,英国和法国进口转移排放占其总生产排放的比重达到60%左右,荷兰消费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一半都是来自世界其他国家;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巴西、中国都是碳转移的净出口国。

国家间产品贸易流向的变化决定了内涵排放的流向,以全球钢铁贸易为例,全球钢铁消耗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约为6%,伴随着钢铁产品的贸易,内涵排放约占20%,其中70%发生在区域之间的贸易中。我国作为“世界工厂”有相当比重的能源用于生产出口产品,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根据清华大学测算,2005年、2007年我国出口内涵排放分别为14亿吨、16亿吨二氧化碳,扣除进口产品内涵排放,转移排放分别为8.7亿吨、8.9亿吨二氧化碳,分别占当年排放总量的16.5%、14.8%。

根据IPCC的定义,“碳泄漏”是指《京都议定书》附件I国家的减排将导致非附件I国家排放量增加,从而减少了附件I国家减排的环境有效性。实际上,现实中是否发生了严重的碳泄漏,仍只是一个难以证实的假说。现有研究表明,所谓碳泄漏更多受到非气候因素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是发达国家需求增长导致,而直接由气候变化政策导致的碳泄漏,经过模型分析发现并不明显,甚至可能被技术转移所抵消。而且现有模型对碳泄漏率的测算,依赖模型假设,结果差别很大。IPCC第三和第四次评估报告估计碳泄漏率在5%—20%,同时强调达到20%上限的可能性极小。

国际上绝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竞争力与碳泄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只有极少生产部门由于自身生产工艺原因碳排放强度较高,可能受影响相对较明显。实证研究表明,碳密集型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规律,主要是受劳动力、技术、市场等因素驱动,各国的减排政策并不是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碳税豁免或免费发放排放配额等措施,有效保护了参与国际贸易的碳密集型产业,避免了碳泄漏的发生。目前发达国家生产侧排放相对平稳或下降,而消费侧排放是增长的,为了满足发达国家国内消费需求,需要发展中国家生产更多产品,从而导致其排放增长。

三、结论

(一)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体系基于生产侧进行统计,一国消费的进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并不计入该国的排放总量

由于很多发达国家提出的国家减排、限排措施只计入了其本土的生产排放,而忽视了进出口贸易导致的转移排放,使得处于国际贸易产业链高端的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被低估,而处在国际贸易产业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被高估,导致生产侧碳排放权分配模式缺乏公平性。

如从消费侧核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排放总量将大幅增加。当前中美两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体相当,但若考虑转移排放,中国2005年基于消费的排放要比基于生产的低8亿吨左右,而美国2004年基于消费的排放要比基于生产的高7亿吨左右,两相比较,美国基于消费的排放要比中国高出15亿吨左右,约高出30%。

(二)处于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而且国际产业分工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今后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产业链低端并承担较多的转移排放

发展中国家需要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国际产业分工导致发展中国家以出口技术含量低、能耗污染高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从而承担较高的转移排放。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出口产品的排放强度更高于发达国家。200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额为进口额的1.2倍,而出口内涵排放则为进口内涵排放的2.6 倍。对我国来说,转变出口产品结构,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提升产业结构向高端发展还需要较长时期的努力,预计我国还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承担较多的转移排放。

(三)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视转移排放问题,另一方面转移排放也是经济规律决定的客观事实

随着国际贸易和分工日益发展与渗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是许多国家共同生产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国内经济都起作用的,而本国的出口贸易对其贸易伙伴国的经济也是起作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促成了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预计全球各国之间贸易产品导致的排放还会持续增加。

(四)气候政策的差异导致碳泄漏仅仅是一种假说,碳泄漏概念被赋予较多的政治意义,意在为贸易保护措施制造口实

气候变化问题及其应对措施对经济贸易的影响不是一个新的话题,发达国家提出的碳泄漏的概念意在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等边界贸易调节措施,其实质还是从保护发达国家自身利益,实施贸易保护,同时也向发展中国家施加减排的压力,这种单边贸易措施的实施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本文系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基于消费排放的历史责任与公平”(项目编号:2013022)的研究成果〕

(顾阿伦,1973年生,辽宁人,博士,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能源系统分析、气候变化政策。周玲玲,1984年生,辽宁人,博士,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