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式平的教育问题意识

2016-03-08 03:41田丽娜刘圣兰
党史文苑 2016年4期
关键词:江西解决问题分析

田丽娜+刘圣兰

[摘要]邵式平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运用自己富有个性的语言、独到的见解来透析教育现象。他对教育问题的探索,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路径。提出问题时他主张立足于思想疑虑发问,着眼于实际发问,基于人民需求发问;分析问题时他强调打破常规,审时度势分析问题,多角度、系统地分析问题,注重方法的多样性;解决问题时他运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于批判与接受批判,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实践教育等方法。

[关键词]邵式平教育问题意识

邵式平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意识与他长期从事革命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他将自己长期积淀的教育理论,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他的一生中,教育问题意识始终贯穿其中,具体表现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部曲”。研究邵式平的教育问题意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而且对于我国当下的教育探索与教育改革也能起到借鉴作用。

一、提出问题

邵式平的一生是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解决的一生。在他看来,要想取得进步,首先必须具有发现问题的锐利目光、提出问题的敏感意识。善于提出问题,是邵式平教育问题意识的起点。在他的书信和讲话报告中,对于“问题”的表述,常常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疑问和修辞手法,比如反问、设问、对比、引用、反语等,还出现了大量的判断性问句:能否,如何如何,会不会,要不要,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可不可以,等等。他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释事物背后蕴藏的深刻道理。

1.立足于思想疑虑发问。教育家陶行知曾强调:创造的开始源于问题的发现,只有发现问题才会引发人的思考,才有可能找到独立的思路。因此,解决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并提出问题。邵式平始终奉行立足于思想疑虑发问这一宗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公学创办后,社会各阶层人士甚至陕北公学的师生都对这所学校的性质产生了思想疑虑,提出诸如“陕北公学是中学,是专门学校,还是大学”[1]p334的疑问。为回应现实的疑虑,陕北公学教育长邵式平提出:既然陕北公学这个名字,几乎已经传播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传到了外国,那么“什么是陕北公学”这个问题必然会产生。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半工半读的江西共大自创办以来,遭到社会的种种误解和质疑。有些不理解江西共大办学方针的人也不时非议,发出诸如江西共大是不是一个大学、江西共大“正规”不“正规”、半工半读的教学理念是否会降低整体教学质量等疑问。针对师生的这些疑虑,时任省长邵式平提出:“什么叫做大学?怎样才能够像个大学?据我的看法,这个问题,主要是看你站在一个什么立场看问题来决定。”[2]p3

2.着眼于实际发问。毛泽东认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存在着矛盾,矛盾的产生必然会导致问题的产生。要想发现问题还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实际发问。邵式平也很重视从社会实际发问。大革命时期,为了适应江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的需求,邵式平出任农训班教育长。而当时参加训练的学员政治素质高,文化程度低。针对这一实际,邵式平提出了应该如何设置农训班的课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问题。

3.基于人民需求发问。人民群众是推进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邵式平也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强大的力量,并身体力行地做到心系人民,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发问。抗日战争时期,残酷的战争让中国人民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全国人民迫切要求驱逐日寇,建立新中国。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批的抗战干部率领民众在各条战线上战斗。为此,中共创办了陕北公学。邵式平基于人民的需求,提出陕北公学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陕北公学应该如何培养抗战干部?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一方面,为了满足开发建设山区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需求,邵式平提出了如何发展生产、怎样发展生产的问题。另一方面,只有高中毕业生才能进入大学,并且进入大学还需交纳昂贵的费用,这无疑将迫切希望接受教育的人民大众拒之门外。邵式平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什么样的大学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学校应该为谁开门?”[2]p86等问题。邵式平立足于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发问的教育意识,对当代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分析问题

分析问题介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间,是解决问题之前的一个思维过程。确切地说,分析问题并不是简单地从表面看待问题,需要透过现象,找到问题的核心,抓住问题的本质。毛泽东曾说,要解决问题,还需要系统周密的调查工作和研究工作,这就是分析过程[3]p26。邵式平在分析问题时也遵循着这一原则,他分析问题时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打破常规,审时度势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时,要打破常规,敢于打破惯有的思维定式,根据实际情况去追溯问题产生的根源。邵式平早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对于“陕北公学为什么是教育的新因素”这一问题,邵式平是这样分析的,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争取抗战胜利的各方面因素不断地生长。毋庸置疑,教育方面的“新”元素也会层出不穷地萌发。邵式平指出:陕北公学是为了满足抗战的需求与战争形势的发展,将教育与国防进行结合,力求建立一个争取抗争胜利的学校。它是“全国范围内首先实施国防教育的学校”[1]p335。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继续践行着这一原则。他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强调江西共大教师的作用已经不像传统教师那样只注重教授理论知识,江西共大的教师既要指导学习,又要指导学生生产劳动。“工人都是学生,也都是老师”[4]p16。简而言之,江西共大的教师必须既会教书又懂得劳动。明确指出教师的双重角色,不仅不会降低教学质量,反而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以及过硬的本领。

2.多角度、系统地分析问题。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不利于全面考察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会造成分析结果的片面性。问题的产生是其背后各种纷繁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将各种复杂因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才能真正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邵式平一再强调必须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邵式平还系统地分析了江西共大创办初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制订这一问题,他大力提倡各系科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既要突出重点,亦要照顾到全面,要多方位、系统地分析问题,不仅要设置好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还需要联系一些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如上所述,邵式平分析问题围绕一个宗旨:力求多角度、系统地分析问题,切忌孤立地、片面地对待问题。

3.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分析问题时,讲求方法的多样性,不同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单一地分析问题,会造成结果的片面化,影响问题的解决。邵式平在分析问题时,强调运用多种方法。针对江西共大是不是大学这一疑虑,邵式平进行了如下分析:“江西共大的全体学生中,工人农民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几,这与我们国家的社会阶级状况相适应,我们是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这就是问题的本质。目前江西共大还有一些缺点,这是非本质、非主流的问题。”[4]p6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他《在共大七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运用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不是满足少部分或特殊人群的需要,而是要满足广大工农群众的需求,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邵式平惯于运用多种方法来考察教育的本质、起源及社会职能,凭借自己独到的见解来分析问题,为分析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三、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终点和归宿。邵式平教育问题意识的终点和逻辑归宿,也必然指向了解决问题。换言之,邵式平对教育问题坚持不懈的探索,其真正的意图也是为了解决问题。

1.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邵式平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视为发展教育的永恒理念。抗战时期解放区财政困难,陕北公学的物质条件相当薄弱,但是学生与教员的学习热情有增无减,这与邵式平十分重视在师生中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是分不开的。1958年创办江西共大是“先上马、后备鞍”,既没有校舍也没有教学经费,师生的生活异常艰辛。对此,邵式平同样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引导师生,他说:“江西共大没有房子,可以自己打窑洞,可以住茅棚;没有饭吃,可以吃草。我们青年就要在这个革命的熔炉中锻炼一下。”[5]p56在江西共大的毕业生分配这一问题上,邵式平同样提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他认为江西共大的学生既读书又劳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知识分子,具有思想进步、作风简朴、干劲十足等优点。他鼓励学生自己打天下。

2.敢于批判与接受批判。批判就是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辩证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敢于批判需要批判性思维,接受批判需要足够的勇气。邵式平常常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同时也有足够勇气去接受别人的批判。邵式平强调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用犀利的语言对各种旧式教育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教育是新兴的教育,是符合人民利益与社会需求的教育,具有进步性。邵式平接受批判的精神,表现在有关江西共大的非议上,他认为:“批评意见也是一种帮助,有时比赞扬的意见还有帮助,群众有意见不是坏事,就是批评意见,也是一种帮助。”[4]p44邵式平敢于批判与接受批判的气度,正如他鼓励全体师生所说:应该把接受批判这种精神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努力改正。

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理论融于实际操作中,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也是邵式平在解决问题时惯用的原理。在解决陕北公学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时,邵式平说:“课程的设置是有规定的,不限制课外研究,但我们要求课外研究与课内研究联系起来。为着理论与实际一致,教学经验必须与抗战救亡的经验联系起来。”[4]p16邵式平还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江西共大的教学原则,学习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是我们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的方针。江西共大的学生既要学会读书又要学会劳动,使学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如果知识与生产脱节,学习知识也就丧失了它真正的价值。对于江西共大的教学改革问题,邵式平强调江西共大培养的学生要红透专深,所以系科的设置必须因地制宜,做到所设置的系科要在数量上、质量上大体上与专业生产基地相一致,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契合,让学生学到更系统、更实用的知识。

4.重视实践教育。众所周知,实践教育是一种教学艺术。让广大师生投身实践,对于塑造师生的劳动意识与思想品德是至关重要的。在邵式平的教育思想意识中,他很重视实践教育,一再鼓励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比如,对于江西共大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的问题,邵式平主张:“实践教育,边做边讲,讲了就做,需要的就干。”[1]p347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室中解放出来,结合生产进行现场教学,即所谓的实践教育。把教学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向群众学习,把校内教学与总结校外群众经验结合起来,才能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强调教学必须深入到实践中去,鼓励学生到农场、林场、养猪场、作坊中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行研究。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体会更深、效率更高,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也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充实了课堂教育内容,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课堂教学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老解放区教育资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重要文献资料汇编(3)[B].南昌: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藏,1995.

[3]钟凯熊.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及其哲学思考[J].嘉应大学学报,2003(5)

[4]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讲话、报告选编[B].南昌:江西农业大学档案馆,馆藏,1975.

[5]黄定元.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之路[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陈洪

猜你喜欢
江西解决问题分析
江西银行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我爱江西奶奶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