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2016-03-08 08:49田来锁
电器工业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共性关键技术制造业

/本刊记者 田来锁/

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本刊记者 田来锁/

2016年10月24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专家组召开会议,一致同意通过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建设方案的论证。而在此之前,我国第一个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于今年的6月30日成立。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在“战略任务与重点”一章中,明确提出开展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些创新中心将“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一般认为,所谓“共性关键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企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类技术。它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其研究处于竞争前阶段,是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石。

对于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在工业发达国家也一直受到广泛的尊重与高度的重视。仅以近几年的美国为例,2011~2014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连续向美国总统提交了《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的领导地位》等三份报告。2011年,美国总统宣布成立“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并专门成立了一个由工业界的巨头及学术界著名专家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根据上述建议,美国正式宣布建立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第一批建立15所,最终建立45所制造创新研究院。

到了今年9月,美国正式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更名为更为响亮、更为言简意赅的名称:“制造业-美国”。这个“制造业-美国”有一个最大的愿景:要促进形成联合的美国制造业,将思想最活跃、最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联合起来,研发世界上最前沿的制造技术。最终促进“制造业-美国”取得成功,确保“美国造”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标之一,而且成为具有创新、可持续发展、有稳定职业和坚固社团的工业的重要标志。

而我国,在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谈到我国装备业基础配套能力时讲的那样: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的制造业,以前是跟着人家走,很多核心技术是依靠国外,我们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或是集成创新,这也就是常说的追赶驱动。但是,随着西方国家在科技技术创新领域对我国的限制、封锁力度加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追赶和挑战日益加剧,再加上目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任重道远,资源、环境压力巨大,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更是受到严峻考验。

在这一方面,我们的制造业有着深刻的感慨。就拿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来讲,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依然有15%的关键零部件依靠进口。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制造业中一些共性关键技术没有突破。

因此,加快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步伐,已经成为我们迫在眉睫的历史任务。国家“动力电池”和“增材制造”这两个创新中心的建立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期待着更多这样中心的出现,也期待着我国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早日居于世界的前列,使我国的制造业由现在的追赶驱动彻底转变为真正的创新驱动,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尽快地迈入制造强国!

猜你喜欢
共性关键技术制造业
牛繁育与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棉花追肥关键技术
老苹果园更新改造的关键技术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共性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