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下的乡村城市化发展

2016-03-09 15:27孟亮何帆康祝婷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城市化云南农村

孟亮何帆康祝婷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3.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乡村教育下的乡村城市化发展

孟亮1何帆2康祝婷3

(1.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2.3.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乡村教育的目标就是为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输送人才,毕竟乡村教育资源有限,高考时会有一些落榜生回到乡村,然而他们心目中的梦想就是城市,眼前的乡村使他们觉得无用武之地,一场乡村城市化的大戏悄然拉开。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城市化

乡村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为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培养人才,说白了就是往城里的大学输送人才,而乡村社区本身得需要不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目前乡村社区对教育还难以产生需要,因为乡村发展需要的技能,面对面按照传统惯例和简单教授即可,不需要以学校为媒介。

高考名单对一个县的教育具有第一位的重要性,它是衡量教育生产的重要指标,各老师与家长也把输送名字在这名单上作为第一目标。通过这份名单可以看到教育的培养与选拔功能得到成效,通过这份名单,一个乡村区域才能才能实现他所期望的特殊人口流动:由农村到城市人口流动;由底层人口向高层次人口的流动,通过这份名单,我们还能对贫困山区的孩子经由教育及其这一媒介所达到得到一个真切的位置,才能把握以乡村为主体的向国家、城市和工业化输送人才的准确情况。对于落榜者来说,他们不能通往城市,只能留在农村,而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农村几乎无用武之地,所以对他们来说生活是艰难的,对录取者来说,拿到通往城市的钥匙就是找到了奔小康的钥匙。两者的区别源于一种教育战略和导向。

对农村学校来说,资源没有城市学校充足,高考榜单上的名字自然少之又少;同时,城市学校得到巨大的资源,背负着社会的期望,压力使他们喘一口气都很费力。所以,对城市与农村的学校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平衡的。

素质教育可以缓解乡村学校大部分落榜生,考不上大学,但是我在学校里学习了其他“手艺”,将来也可以找份工作,考上大学的可以就业,我们也同样可以就业。从高考题目来说,过分创新对农村学校来说是不利的,按照现在的农村学校,让学生们进行呆板的高考已经勉为其难,如果打破固定方式更是雪上加霜,教育有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功能,但也要讲究公平,如何有效和公平的在城市与农村进行选拔人才,是一件值得全社会关注的事。

“多余的”大中专生开始酝酿城市改造乡村的计划了,不是乡村的城市化需要他们,而是他们想要在乡村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推动城市化,既然现有的乡村城镇化程度容纳不了他们,那么就需要扩大城市化来容纳他们。或许中国贫困地区城市化首先是由于这批人欲望的展开与扩张来启动并推动的,或许是乡村教育体制培养出来以城市化生活为导向的人群以这种方式回馈于乡村:这大概是教育体制上始料未及的。他们是否会缔造一个乡村的”市民社会“?是否会缔造一个新的”乡绅“阶层?这些都还是不可知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群人在乡村的积累会越来越多,积累的能量与愿望也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这群人的这些个愿望与能量会在乡村的某个途径找到释放出来。如果他们成功,那是伟大的建设;如果他们失败,那是巨大的破坏。——现行的乡村教育体制以这样的方式给予乡村社会一种令人激动也令人焦灼的不确定前景。

这种学制从一开始就没有将乡村改造与乡村发展问题考虑在内,它的眼光集中在国家的建构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上,它只是将乡村作为人才选拨的来源而已;它实际上意味着城市工商业发展起来后,再用城市的资金、城市的模式复制到乡村上,把乡村发展成新的城市,这本质上就是一种移植的思路。出现的原因,那就是已有大批的人员从乡村流向城市,因为不能为城市所容纳又从城市流向农村的”过剩“知识分子存在,他们脑中认为最好的榜样是把他们“遗弃”过的城市,而此时他们又面对自己“嫌弃”的乡村,把城市移植到乡村只是早晚的问题。

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改造》一文,对乡村教育发表了主张。其主张要以乡土事物为教材,以乡村建设为本位,并要求学校以一个社区的功能机构加入到对乡村政治、经济改造的实践中去,甚至要成为这种主导的中心。现在的乡村的小学和中学只能培养四种人,哪四种》?1.毕业回家劳动的。但是现在的教育目的是继续升学,因此再回家,在小学毕业已经不合算了中学毕业更不合算,回家也闹别扭,在劳动上也做不了多大成就;2.做“公家人”,现在的教育目的也不是这个,而且这个也有节制——劳动人口减少,增加了不必要的精神负担;3.是升学。升学也升不到哪里,学校资源缺少的情况下;4.做游民、二流子,这是真实存在的。由此可见,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大改革。我们应斩断乡村教育与城市的旧式联系,结束它作为城市附庸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想从对农村现有事物的认识上和学习上,来“催生”出农村现代化发展,事实证明是比较荒悖的。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迫近,农村的孩子们守着农村这份净土自我封闭式的循环已跟不上时代步伐,这样对农村发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我们要有发展的眼光。这时,陶行知推崇的农村知识本位,已经没有必要实行了,相反那些不是农村的知识可能大为有用,一个地区民众整体文化素质决定这个国家的实力,而文化素质不仅仅取决于实用的知识,过分追求实用会伤害文化的积累与涵养,从而根本危及到民族的生存,破坏最高程度的“用”。一味追求教育的实用性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自杀性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发挥其“无用之用”的作用,恰如佛加一句谚语“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现代社会“英才教育”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关键,而这是陶行知乡村实用教育所不能实现的。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01)

[2] 巨冉冉.以教育环境差异为例浅谈城乡教育差异及应对措施[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2)

[3]林友金.城乡教育差异:一个乡村教师的体会[J]. 新课程研究(教育管理). 2007(01)

[4]王兆林.反思与前瞻: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J].教育探索. 2006(05)

[5]周济.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切实促进教育公平[J]. 求是. 2006(23)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23-01

猜你喜欢
城市化云南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新农村 新一辈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