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史的理论与实际的撰写

2016-03-09 15:27高源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史唯物史观

高源

(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浅谈社会史的理论与实际的撰写

高源

( 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摘要:何为社会史?学界至今还没有统一意见,一如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恐怕永远也不可能达成一致。但在一定范围内,似乎存在一种共识:社会史是一种“整体史”,或称“总体史”,这是从法国年鉴学派开始就信奉的史学观念。目前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大类型。

关键词:社会史;唯物史观;年鉴学派

社会史的定义纷杂,与社会史本身丰富繁杂的学科特征是相符的,研究者赋予社会史下一个定于一尊、人人接受的定义是没有必要的,西方社会史研究几十年的历程证明那也是不可能的。关键问题在于社会史学毕竟有其主要的学科特征,学者们只有在充分理解社会史学的学科特征、并在具体研究实践中领悟体验的基础上,才能赋予具体研究以“社会史”的意义,才能贡献“社会史”的作品来。

目前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专史说、通史说、视角说三大类型。专史说认为社会史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相立。通史说认为社会史不是历史学的专门史,而是通史,是综合史。视角说认为社会史是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出现的,或表述为新史学、新范式、新视角,其中以视角使用较为普遍。由于诸多研究者的学术背景和理论资源不同,对于社会史的定义及其社会史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有不同看法,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史后把握社会史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定位,而怎样处理社会史研究方法与对象的关系,在何种层次上体现历史研究的整体观念,或是社会史理论探讨的关键。例如以康策为首的、以笼统的结构史为主的社会史学派,认为社会史既是结构史又是经历史,只有通过两者的结合,它才能得到完全的实现。近20年代以来的社会史研究是注重掌握结构与过程的,只是附带着涉及当时人们的行为与经历,没有处处做到结构与经历、进程与行为相结合。按照研究实践的体会,社会史至少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注重总体史的研究,这也可以说是西方社会史风行伊始直至目前的重要特征;二是提倡“自下向上看的历史”,或曰“底层的历史”,这种“底层的历史”不仅与社会史学注重总体的历史观点相照应,而且大大拓展了历史研究的范围;三是运用跨学科的方法,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强调史学与其他学科保持界限,依据历史的文献资料进行客观叙述,社会史则强调与社会科学中一些相邻学科的相关交叉与渗透,这种跨学科的方法,不仅注重史学家利用相邻学科的成果和方法来研究历史,而且提倡史学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一起对历史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它与历史研究其他分支相比,特点在于它把着眼点放在整体而非个体之上,因为社会本身体现了人类的整体关系;即便它偶尔涉及个体,也是将其视为社会现象或社会关系的具体体现来研究的。以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论,社会史研究的最小单元是家庭,或者是某个年龄集团或性别集团、职业集团,这些也都是群体,而且也很少有专门研究某一个家庭的。尽管侧重点不同,但社会史的研究范围几乎是与其母学科历史学的研究范围等宽的,这就表明它必与其他分支学科具有交叉的地方,比如阶级这个社会集团又是政治集团,既是社会史研究的对象又是政治史或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虽然从研究的对象来看,社会史学的萌芽可以溯自古代,但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史是在近代社会学产生之后,并开始对史学产生影响之时。

至19世纪60年代初,社会史作为一种学术努力,在法国和英国之类开风气之先的国度已经根基牢固,声望隆盛,在其他国家也是方兴未艾。尽管在数量的意义上传统史学依然保留霸权,但新的史学方法范式已经站稳了脚跟,获得了理据,并且发展成为学科中最显活力、最具创意的领域。当时大行其道的有两大流派或传统,即唯物史观和年鉴学派,当然也有许多社会史学者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社会史学者公开反对传统史学中的主体主义与事实主义,炫示基于社会因果性观念的客观论社会理论,从而促动了一场明显的过渡,从基于主体概念的说明范式,转到基于社会概念的说明范式。“新史学”要脱去从前那种研究历史的限制,历史不是一种停顿下进步的学问,只要改良研究的方法,搜集、批评、融化新资料,它定能进步的。法国年鉴学派是西方在20世纪兴起的“新史学”中影响最大的学派,它的创立是针对传统史学的局限,旨在革新史学、创建新的研究范式。它的创始人费弗尔和布洛克,他们摒弃突出政治事件和精英人物的传统观念,提出“总体史”概念,这样的总体史应该包括人类社会的各个层次: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在社会史学者眼里,个体的主体性,乃至整个文化领域,无非是其社会存在的某种表征或表现,因此,蕴涵意义的行动受到物质存在条件的因果决定,受到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占据的位置的因果决定。社会史研究的是社会本身的历史,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机制发展的历史,研究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并必然结成的社会本身的历史。

作为现代学科领域的社会史学出现于20世纪,中国社会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一些研究者倡导利用社会科学研究历史的“新史学”,重视研究民俗习惯等大众生活,特别是受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20年代兴起社会发展史研究,社会史大论战更使“社会史”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并尝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社会史学。在理解社会史的学科特征,界定其概念范畴的理论探讨过程中,中国也试图“迈出由理论探讨走向实际操作的第一步”,这一初步成果,就是经过十年摸索,1992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其对社会史的理解是:社会史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的历史,“它包含的知识,是一个有因果、从属、逻辑、说理的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理论性、知识性的系统,而不是一些现象的任意罗列和堆积。各种具体知识内容之间是互为因果、相互说明、彼此依赖的,它们合乎逻辑地、完整地成为一个体系,用来阐明这个社会整体以及它的发展的历史。”就是说,社会史体系结构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社会史的研究要注意社会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米格尔·卡夫雷拉.后社会史初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小田.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于尔根·科卡.社会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作者简介:高源(1992-),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研究生,南通大学本科毕业,现单位为苏州科技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2-01

猜你喜欢
社会史唯物史观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区域社会史视角下的传统武术史料收集
反思中国社会史研究
关于区域社会史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马克思“世界观”的新突破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高中历史教学中社会史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