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钢琴曲与西方钢琴曲创作的差异和融合

2016-03-09 15:27王思琦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融合

王思琦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试论中国钢琴曲与西方钢琴曲创作的差异和融合

王思琦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自上个世纪初钢琴音乐走进中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过我国作曲家们的不断探索,成功的运用西方作曲理论技术和钢琴演奏技术,将诸多中国本土的民族音乐作品改编成具有中国民族性的钢琴作品,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中国风格钢琴曲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钢琴领域的一只奇葩。用钢琴演奏中国音乐作品,必然会区别于西方音乐作品,正确的把握好中国钢琴曲的演奏艺术将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然本文试图通过对中西方钢琴曲的个性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对中西方钢琴曲创作融合的理解。

关键词:中国钢琴曲;西方钢琴曲;个性分析;融合

一、中国钢琴曲的个性分析

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高雅的艺术品味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显示了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其所渲染的艺术氛围,至今令人为之倾倒,逐步使钢琴曲这个“舶来”的音乐创作形式被我国各族人民所接受,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使其更加具有了民族文化精神和艺术价值。为了更深入了解研究中国钢琴作品这类创作体裁,笔者从中国钢琴曲的创作特点作如下论述与探析: 1、以优秀民歌、古曲、戏曲、器乐曲为素材改编的创作特点。改编,作为一种特有的创作形式,在当今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作曲家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民间音乐,繁荣民间音乐文化和民间音乐创作,做到古为今用、借古颂今,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给民族音乐赋予新的内涵和精髓,同时也成为凝聚民族力量、激昂民族斗志、鼓舞人民士气、推动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根据我国传统民间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或直接移植原曲加以整理、修饰;或截取主题旋律片断加以提炼、发展。不仅在音乐素材的选题上贴近传统音乐,更是在西洋音乐结构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运用具有中国色彩的编曲方式,使得原作品形象更加饱满,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易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的范围内传播民族精神。2、旋律模仿民族民间乐器音响的创作特点。中国钢琴曲的创作来自于民间丰富的音乐积淀,其中模仿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是钢琴创作的重要手法,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借助于钢琴模仿弹拨乐器、吹拉乐器、打击乐器等表现具有民间特色的韵味和意境。通过指触细致敏感的变化获得所追求的音色,使音色在刚柔、深浅、虚实、明暗中将音乐表演的惟妙惟肖,韵味无穷。3、旋律与和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创作特点。中国的审美讲究“中庸”,讲究神似,结构随意,正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是一种清淡的色调。中国音乐继承了这一特点,旋律起伏跌宕,热情奔放,一切情感在线条的旋律中表现得一览无余。为了适应中国民族调式的特点,钢琴改编曲以调式风格的特质作为和声风格的依据,以此来改造西方传统和声手法,使和弦变得更丰富复杂,淡化西洋和声的功能性,形成民族色彩浓厚的和声风格。

二、西方钢琴曲的个性分析

二十世纪是一个展示西方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艺术个性的时代。不少作曲家纷纷以打破传统、树立起新的钢琴音乐风格为自己创作的目的;演奏家们则把技巧的炫耀推到了极致。二十世纪的西方钢琴音乐家们,在音乐的天堂里随心所欲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纵情宣泄着自己的梦想。钢琴音乐在二十世纪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局面,各种音乐风格和流派并存。尽管二十世纪多彩的技术和艺术思想急剧的变化,造成了不同流派、不同作曲家与不同作品之间审美趣味、创作手法上的极大差别。但是,许多流派之间,仍然有一些共通的东西。印象派是诸多流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而又十分重要的流派。印象派音乐家认为音乐不再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段,而是用来描绘瞬间印象,以此从听觉的感官上给予人们以享受。他们认为音乐的最终目的在于音响和音色,那些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因此,他们在和声的运用方面,大量使用诸如:九和弦、含附加音的和弦、各种增和弦等等各种新的结合方式,用这些非常复杂的和弦连接来创造不断闪烁的强烈色彩。在力度方面,用弱奏和极弱奏来突出音乐的J活淡、纤巧、妩媚、甚至伤感等情调,使乐曲中的力度高潮只是短暂的闪现。在旋律方面,往往没有大段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的瞬息自由漂浮其中,变化多于稳定。另外还有,避免节拍重音的节奏性,各种调式音阶,以及丰富而复杂的织体。所以,印象派音乐喜欢暗示、隐喻、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东西。而模糊的轮廓、朦胧的色彩、不易分辨的色调变化则是印象派音乐的明显标志。

三、中西方钢琴曲的融合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中国没有经历过西方的大工业时代,也没有一个文艺复兴时期,因而中国的音乐一直非常完整地保留着农业时代的原始形态。这恰恰是当代中国钢琴曲创作者与西方钢琴曲创作者相比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钢琴曲创作者拥有广阔而丰厚的未开垦的处女地。因此,前辈中国钢琴曲创作者几乎无一例外地重视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开掘和研究,尽管各自的途径和方式大不相同。时至今日,钢琴音乐创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更多的钢琴曲创作家在挖掘民族音乐的基础上,用民族音乐的思维方式、民族音乐的表现手法及民族音乐的题材,创作了更多的具有民族音乐特性、融入了中国音乐文化的钢琴作品,并能用中国人的音乐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驾驭钢琴技术、准确地诠释和表现这些作品。使得钢琴音乐更加贴近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和欣赏习惯,贴近中国人的情感方式和生活内容,中国人对钢琴音乐有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有了自己的审美想象,并在欣赏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音乐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复调概念和欣赏复调音乐的兴趣,领略到钢琴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总之,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发展过程体现着中、西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并随着历史的前进,这种交融正在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1]叶莺. 陕西教育:高教, 2014(10):17-17

[2]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

[3]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 付占文. 欧洲钢琴艺术史概论.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魏廷格. 关于中国钢琴艺术的概念及其理论研究概述. 钢琴艺术. 2001.

作者简介:王思琦(1994-),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专业。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51-01

猜你喜欢
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融合》
“Judy’s&柏”融合餐厅
破次元
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