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诗性的张力——论约翰·阿什伯里诗歌的特征

2016-03-09 15:27翟立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92
人间 2016年2期
关键词:张力本质

翟立融(1.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语言与诗性的张力——论约翰·阿什伯里诗歌的特征

翟立融
(1.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2.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2)

摘要:当代美国著名的诗人约翰·阿什伯里的诗歌以晦涩著称于世,他的诗歌也因此在学界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综观阿什伯里的诗歌,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中心的消解、实验性的语言、即兴的创作,这些特点是阿什伯里探寻诗歌本质及主体性存在的方式,亦是诗歌中语言与诗性的张力。

关键词:阿什伯里;张力;本质;主体性存在

一、引言

约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1927)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纽约派”的领袖。1976年,约翰 阿什伯里(John Ashbery)的新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1975))荣获“普利策诗歌奖”、“国家图书奖”和“全美图书评论奖”三项文学界重要的奖项,从此在文学界的地位声名鹊起。国内外对阿什伯里诗歌褒贬不一。肯定的评论盛赞阿什伯里运用先锋派的诗歌风格来探索诗歌的本质和主体性存在,而批评者大多认为阿氏的实验性风格注重诗歌的“花样设计”,通过语言运用的别出心裁来凸显诗歌的独具一格。毋庸置疑,阿氏诗歌支离破碎的语言、飘忽不定的意象、滑动的人称代词、跳跃的意识常常让读者琢磨不透作者的意图。综观阿氏的诗歌,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中心的消解、实验性的语言、即兴的创作。这些特点是阿什伯里探寻诗歌本质及主体性存在的方式,亦是诗歌中语言与诗性的张力。

二、中心的消解

后现代主义的最根本特征就是深度模式的消解,即中心的消解,并且在消解之后不再试图予以重建。[1](13)虽然阿什伯里本人对其诗歌被贴予后现代主义的标签不以为然,但是诗歌中所表现出的这一特征却是显而易见的。阿氏的大部分诗歌很难寻找出永恒的意义及主题。语言之间的松散性打破了所指的中心及意义,读者很难在诗歌中找出意象所建构的中心。意象之间的相互重叠和并置描绘的是一种多元的图景、强调多元的可能性。这种写作风格是阿什伯里诗观的最佳诠释。Daniel Kane①针对《什么是诗》对阿什伯里进行采访时,阿什伯里就明确指出“我把一首诗当作自由联想的发射台。”这种“自由联想”的创作指导思想在阿氏的诗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其诗集《网球场宣言》中的一首诗歌“他们梦想的只有美国”开端就是自由联想的一个注解:“他们梦想的只是美国/去迷失在一千三百万根草柱里/‘这蜜是美味的/哪怕它烧喉咙。’/而躲着马厩里的黑暗/他们现在能当大人了/而那凶手的烟灰缸是更加容易/湖 一个丁香色的方块。诗歌中出现的多个意象“草柱”、“蜜”、“马厩”、“湖”不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是自由联想多元素的拼接。阿什伯里所要强调的是经验对意识的渗透,而不是经验事实的本身。诗歌中透露出的是意识的不可捉摸、瞬间即逝。因而,诗歌打破了时空的秩序,任由想象在诗歌中驰骋,多元的图景化解了中心的意义。

中心的消解除了体现在作者自由联想的创作风格上,还体现在诗歌中对多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在阿什伯里的一些诗歌中,“I”、“ You”、“We”、“ He”、“ They”这五个人称代词是互用的,没有严格的界限,就连做为物主代词的“it”也常常指人,指物界限不明。[2](58)人称代词的相互混用,展现了多元声音及作者权威的消解,把诗歌的解读交给每一位读者,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进行解读。从这个意义而言,每位读者都可以从中寻求自己生活的影子,最终对每首诗歌的解读也是独一无二的。

三、实验性的语言

阿什伯里诗歌的另一个特点是先锋派的实验性语言。诗歌实验性的语言深受抽象表现在主义绘画的影响。这种绘画风格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强调用抽象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其作品充满着无意识、自发性和随机创作。抽象主义画家采用泼溅、拼贴、擦除等手法来进行绘画。阿什伯里的诗歌亦体现了这样的绘画特色。对于阿什伯里来说单词“泼溅”、段落的“拼贴”技法和“擦除”技法,制造了许多“密码文本”[3](140),从中可以看出阿什伯里写作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间千次万缕的联系。对于阿什伯里而言,语言正如绘画的颜料任意在画布上挥洒。从诗歌《雨》中的一部分内容,就能窥见作者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风格:

柔软在锁上

凝视蜡

用一根针刮,脸的倒影

时间

重要的事

火车

手握着表

银花瓶

对着格子布

让我舒适

树篱走上前来在干枯的红太阳里与我想

会……[4](442)

阿什伯里词语的排列的位置参差不齐,诗行排列也没有严格的规律可言,正如一个抽象主义画家那样尽情的使用颜料。作者所描绘的景象也是由多个意象构成:“锁”、“蜡”、“针”、“脸”、“时间”、“火车”、“印花瓶”、“格子布”、“树篱”、“红太阳”。意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泼洒上去的词语所构成的画面并不是清晰可见,主题明确。逻辑的消失和多重的意象须由读者自己去填补罅隙。

四、即兴的创作

即兴创作是阿什伯里惯用的一种写作风格,也是诗歌晦涩难懂的一个重要因素。阿什伯里强调意识对经验的渗透,而意识本身就难以把握、难以渗透、难以琢磨。在阿氏的诗歌中,作者常常把写作时周围发生的情况或者对话写入其中,有时甚至突然接到电话,

也成了阿什伯里写作的内容。作者在其诗歌“什么是诗歌”的结尾是用了这么一句话“或许它就会给我们——什么?——几朵花?”这句话是阿什伯里无意中从旁人那听到的句子。这样的即兴创作经常充斥着阿什伯里的诗歌。对于作者或读者来说这样的对话显得无意义,但是显然对说话者本身是很有意义的。许多评论者认为阿什伯里的诗歌难以理解,是脱离现实的创作。然而,诗歌中的即兴创作恰恰表明诗歌本身就是现实的结果。现实中发生的一切被纳入诗歌的创作过程,与现实连成一体。这也充分反映了阿什伯里的诗歌对主体性的认知。主体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个体存在,而是依附于社会和文化语境中的集体中的一员。由此可以看出,阿什伯里诗歌的即兴创作并不是一味追求形式上的抽象表现主义,或通过诗歌的先锋派实验迎合时代的需求。深究诗歌创作形式背后不难发现,这样的创作方式是阿什伯里对诗歌本质的具象化、是对主体性存在的理解和阐释。

五、结论

阿什伯里的诗歌晦涩难懂是所有评论家所达成的共识。逻辑的缺乏、多重的意象、诗歌形式的革新很难阐释阿氏诗歌所有表达的永恒主题和终极意义。深入研究其诗歌,阿什伯里恰要反对的是永恒主题和终极意义的探索,他通过对中心的消解、实验性的语言和即兴创作的手法,探寻诗歌的本质及主体性的存在,这也是阿什伯里诗歌中语言与诗性的张力。

注解:

①Daniel Kane是美国《教师与作家》,一个高中英文教师协作体的会刊的专栏作家

参考文献:

[1]曾艳兵:《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渊源及其特征》[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7卷第5期。

[2]方成:《存在性 理解视野 认知空白——试论约翰 阿什伯里的诗歌》[J],国外文学(季刊),1997年第1期。

[3]罗朗:《约翰 阿什贝利早期诗歌的先锋艺术特点---评他的实验诗集<网球场宣言>与纽约行动画派的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3期。

[4](美国)约翰 阿什贝利:《阿什贝利诗集(下)》〔M〕,马永波译,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H3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01-02

猜你喜欢
张力本质
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内在张力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测水膜张力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启蒙理性中生命的内在张力及其超越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追根溯源 突出本质——聚焦微积分创新题
本质咖啡
设计的本质
读古诗,你喜欢张力还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