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选举志》生员词汇考释*

2016-03-09 10:47赵鹏宇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监生明史谓之

王 虎 赵鹏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1)

《明史·选举志》生员词汇考释*

王虎赵鹏宇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1)

明代的选举制度在我国的选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前代的选举制度有所继承和发展,还形成了清代选举制度的基本规模,并且对明代的政治以及整个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史·选举志》提供了研究明代选举制度系统全面的资料,描述了明代选举制度的基本面貌。本文通过对明代生员词汇:廪生、增生、附生、举监、贡监等进行分类探析来了解明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其变化。

《明史·选举志》;生员;监生;词汇

明清两代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州、县学读书的人叫做生员,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通称秀才。它既是学生又有员额限制。既可指中央国子监的“国学生员”,也指明代地方政府学校的学生,是一级科名的拥有者,俗称“秀才”。生员,也叫庠生,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或初中毕业生。就其功能与等级而言,它不同于举人、进士这些较高的科名。明代地方儒学生员包括府州县学的廩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卫学的军生、武生、官生和宗学的宗学生等。本文详细介绍了府州县学廩膳生员、增广生员、附学生员等。

一、地方儒学生

(一)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银子和粮食补助生活的生员。

成化中,定卫学之例:四卫以上军生八十人,三卫以上军生六十人, 二卫、一卫军生四十人,有司儒学军生二十人;士官子弟,许入附近儒学,无定额。增广既多,于是初设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增广者谓之增广生员。及其既久,人才愈多,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凡初入学者,止谓之附学,而廪膳、增广,以岁科两试等第高者补充之。非廪生久次者,不得充岁贡也。《明史·选举志一》

廪的本义是粮仓,也指收藏宝物的仓库。《说文》:“㐭,谷所振入。宗庙粢盛,仓黄㐭而取之,故谓之㐭。”[1]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卜辞)㐭,像露天的谷堆之形。今天的北方农人在麦场上,作一圆形的低土台,上堆麦秸麦壳,顶上作一亭盖形,涂以泥土,谓之‘花篮子’,与此相似。㐭是积谷所在之处,即后世仓廪之廪。”所以廪的本义就是指粮仓。如:《诗·周颂·丰年》:“亦有高廪。”毛传:“廪,所以藏齍(zi)盛之穗也。”《汉书》卷七《昭帝纪》:“朕虚仓廪。”[2]颜师古注:“仓,新谷之所藏也。廪,谷所振入也。”古代的粮仓方的称廪,圆的称囷。后来经过引申,廪可以用来表示米粟类的粮食。如:《管子·问》:“问死事之寡其饩廪何如。”[3]尹知章注:“廪,米粟之属。”苏轼的《和公济饮湖上》中也有提到:“与君歌舞乐丰年,唤取前夫食陈廪。”随着社会的发展,廪也可以用来表示公家发给的粮食。如:宋叶適《龟山杨先生祠堂记》:“顾子复尚无所衣食,则又职于学官以廪之。”廪这时就表示公家发的粮食,因此廪生就是由公家提供粮食的生员。如《菽园杂记》卷十二:“宣德中,从胡忠定公濙之请,起取四十岁以上廪生入国学,需次出身。”[4]明代初期,生员有一定的名额,这些生员全部都给发放粮食。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名额因州、县大小而异,每年发廪饩银四两。廪生须为应考的童生具结保证无身家不清及冒名顶替等。后来生员的名额增多,因此称最初给发放粮食的生员为廩膳生或廩膳生员,省称“廩生”。如《寓圃杂记》卷五:“宣德中,胡忠安公濙奏取四十岁廪生入监,依次出身,此即富文忠一举三十年推恩之遗意也。”[5]

(二)增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增”,即增广生员,简称增生。

1.江尝语诸弟子曰:“吾归汝师三十年,未尝见一怒言、一怒色也。”乾隆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八。子思谦,增生,毁卒。同县余元遴传其学。《清史稿·儒林一》

2.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奏,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备采择事。《本草纲目·卷一》

3.景泰四年,礼部奏:“迩因济宁、徐州饥,敕巡抚官权宜拯济,而临清县儒学增广生员王铭等四人各愿输米五百石入国子监读书,虽云权宜,实坏士习。请弛其令,庶使生徒以学行相励。”《典故纪闻·卷十二》

4.编号者失检,初场卷号误编太仓增广生孙以敬,二、三场则无讹。榜发,以敬魁选,扆落孙山。《复社纪略·卷四》

增广生员产于明初,由于读书人增多,地方儒学便扩大规模。洪武二十年(1387年),朝廷下令增广生员数额,故叫增广生员,简称增生。由于增广生员有一定的限额,因此后来取中的生员要想当增广生员,只有等到增广生员考中了举人,或升为廪膳生员,或因为岁考、科考成绩太差降级等,或因病亡故,数额有了空缺,则在岁科两试中成绩列在一等前列的附学生员可递补为增广生员。 这些增广生员没有月米,也不能充选岁贡,地位次于廩生。

(三)附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附即附学生员,简称附生。

1.据廪增附生员杨世烨、潘万寿、马象乾等回称:窃惟吴江于正月十五日构变,孔知县、张县丞相继遇害。在城百姓,见县官被杀,合城惊窜一空。贼复入城放火,烧县治监铺粮仓及民房数处。《南明史料·卷一》

2.郭乔要细细看明,好会同年,看见自家是第三十三名:“郭乔,庐州府合肥县生员。”再看到第三十四名,就是一个“郭梓,韶州府乐昌县附学生”,心下老大吃了一惊。《今古奇观·十四卷》

3.又附学生入试,自弘治八年始,吾乡顾尚书璘以附学生中第十四名。应天试录之有附学生,亦自此始也。《客座赘语·卷八》

4.此番纳银一百三十两,竟准作附学生,同生员等一体附考。《明珠缘·第三十八回》

附生是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谓之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后凡文童初入学者均可称附学生,有定额。其岁、科两试等第高者可补为增生、廪生。廪生中食廪年深者可充岁贡。清制略同。

以县学为例,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这二十名生员是从童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县学的,他们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即廪生。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入学校的人也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确定了增广的数额:其中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之前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即增生。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即附生。于是明代的府、州、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定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生。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都无廪米。

(四)青衣:明清时生员名目之一,是一种受到降级处分的附学生员的称呼,即生员由襕衫改穿青衫。

提学官在任三岁,两试诸生。先以六等试诸生优劣,谓之岁考。一等前列者,视廪膳生有缺,依次充补,其次补增广生。一二等皆给赏,三等如常,四等挞责,五等则廪、增递降一等,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明史·选举志一》

青衣原指青色的衣服,多为古代低阶文官或卑贱者所穿的衣服,亦称为青衫。如《梁书·侯景传》中:“后景果乘白马,兵皆青衣。”[6]而襕衫是古代士人之服,古代的衣与裳相连的长衣下摆所加的作为下裳形制的横幅,称为襕。加襕之制始于北周,后世沿袭,明清时期为秀才举人的公服。在明代襕衫是生员的专用服饰。在《宋史》卷一五三《舆服志》中有记载,说襕衫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供进士及国子生、州、县生穿用。而明代的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制作,宽袖皂缘,前后有飞鱼补,皂绦软巾垂带,这是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亲自选定的样式供生员穿着,来显示与庶民和官员的区别。清代制度和明代略同,如:《清史稿·选举志一》中“(考列)五等,廪停作缺,原停廪者降增,增降附,附降青衣,青衣发社,原发社者黜为民。”[7]生员由穿襕衫变成青衣,说明生员地位下降的外显,是对生员的一种惩罚。

在提学道举行的三年一度的检查诸生学习优劣的岁试中,如果有附学生员成绩是五等,则降级,由于这些生员本来着蓝色服饰,现改穿青衫,故叫青衣,又叫青生,但不叫青衿,以显示和生员的区别。青衣仍可参加科试,不许参加科考录遗,在乡试的时候被送去当对读,乡试完毕后准许恢复生员身份。

二、监生的类别

在国子监肄业者通称为监生。明代的国子监生因其来源途径不同而分为若干类别,主要有举监,贡监,荫监,例监,其中荫监又分为官生和恩生。

(一)举监:明清时期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肄业的学生。

1.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明史·选举志一》

2.但见前项有警号令,掌印官即便将中军高处,昼则放火炮三个,卓起大白旗,在城大小官军、旗舍举监生员、致仕人等,尽照派过垛口,即时各执器械厂旗上垛乘城,照依号令。《纪效新书·卷十七》

3.为此牌,仰本卫所官照牌事理,即照发去图式号令条款,将本卫所旗军丁舍人等,止除出海墩陆人役不派垛口外,其余自举监、生员、致政、供贴、杂差及应袭以下,尽数照依后开条件图式,或四名一垛,或三名一垛,或二名一垛,每五垛另编立知事勤勇一人充为垛长,专一执厂旗查督。《纪效新书·卷十七》

当时会试落选的举人或考中副榜的举人由翰林院择其优者送入国子监学习,以待下科会试并给教谕之俸。弘治中,朝廷尽使落第举人入监。监生绝大部分都可当官,所以只要考取了举人就可以称“老爷”了。

(二)贡监:明清时生员入国子监读书者叫贡生,又称贡监。是由各处儒学生员而入监的监生,其中包括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和功生。

1.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明史·选举志一》

2.这些贡监,也备几色厚礼茶果申谢。又当贽敬,终日得意扬扬,在府县前如跳傀儡。《梼杌闲评·第三十八回》

3.倘有能捐资助饷,募练土著,固守城池,或相机用间歼渠散党,擒斩首从者,该监察御史立刻报闻,破格酬叙举贡监生,准与优选,廪生准贡,增附准廪,庶民与文武官带,量力擢用,仍大张榜示,通行速饬。《崇祯长编·卷一》

4.命两京三品以上,于举人、进士、贡监中,举堪任知府一员;五品以下及翰林、科道在外两司、知府,于贡监、吏民中,举堪任知州、知县一员;送吏部除授。《崇祯朝野纪》

(三)荫监:因先世荫庇而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荫生即荫监。明代荫子入监有两种: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

1.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同一荫监也,有官生,有恩生。《明史·选举志一》

2.吏部题覆:“国子监疏请助教官员,应加考试录用。”得旨:“助教官员、职掌教习荫监官生,应选优于文学者补用。若用文学庸劣之人。何以表率生徒。以后著吏部考取,仍将试卷,送内阁阅看具奏”。《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3.谕吏部、兵部:向来包衣佐领下官员子弟,不准为荫生、监生,其笔帖式无有品级。今思内外官员效力相同,加恩岂宜有别。嗣后包衣佐领官员子弟,准为荫监,及笔帖式给与品级之处。《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

(四)官生:因为父、祖为够品级的官员,享受特殊照顾而入国子监肄业的监生叫官生。

1.荫子入监,明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后乃渐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请荫,谓之官生。出自特恩者,不限官品,谓之恩生。或即与职事,或送监读书。官生必三品京官,成化三年从助教李伸言也。时给事中李森不可。帝谕,责其刻薄;第令非历任年久政绩显著者,毋得滥叙而已。既得荫叙,由提学官考送部试,如贡生例,送入监中。《明史·选举志一》

2.工部尚书徐杲,荫一子至锦衣卫指挥,一子营缮所正,以官生。赐玉带,食正一品俸。《皇明异典述·卷五》

3.儿子严世蕃,由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今古奇观·第四十九卷》

4.赵台,北京人;官生。以府判升监司,后为巡抚。《明季南略·卷十二》

官生广义上泛指来源于官员子弟的监生,成化以后逐渐形成了三品京职方可请荫,其得以入监读书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此后“官生”一词便有了狭义并专指来源于此途的监生。不过,至弘治以后,对官生入监的限制逐渐放宽,京官三品以上官员除有过劾退,或是杂流出身者外,经过考满给予诰命者,都允许子弟一人荫叙,免考入监肄业。若是遇到庆典,还格外加恩,如特命荫子提前入监或是加荫一名子弟入监。

(五)恩生:不限官品而特恩入监者谓之恩生,即不拘荫叙者官品身份,因皇帝特恩而入监的监生。虽然是“特恩”,但一般都有明确的宗旨:奖赏讲读侍臣,激励忠谏或为酬报为国死难等。

1.恩生之始,建文元年录吴云子黼为国子生,以云死节云南也。正德十六年定例,凡文武官死于忠谏者,一子入监。其后守土官死节亦皆得荫子矣。又弘治十八年定例,东宫侍从官,讲读年久辅导有功者,殁后,子孙乞恩,礼部奏请上裁。正德元年复定,其祖父年劳已及三年者,一子即授试中书舍人习字;未及三年者,一子送监读书。八年复定,东宫侍班官三年者,一子入监。又万历十二年定例,三品日讲官,虽未考满,一子入监。《明史·选举志一》

2.申维实名腾芳,以明朝恩生,现任清朝户曹郎,管崇文门税课。《崇祯记闻录·卷七》

3.凡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生、土官、外国生、功勋臣及勋戚大臣子弟之入监者,奉监规而训课之,造以明体达用之学,以孝弟、礼义、忠信、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务各期以敦伦善行,敬业乐群,以修举古乐正、成均之师道。《明史·职官二》

(六)例监:凡未入学的民间子弟通过捐纳粟、马或银钱的方式进入国子监肄业者叫例监。

1.迨开纳粟之例,则流品漸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員之例以入監,謂之民生,亦謂之俊秀,而監生益輕。 《明史·选举志一》

2.监始于景泰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千人止。 《明史·选举志一》

3.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赀曰例监。《明史·选举志一》

4.但只三考道是奴才官,例监道是铜臭,这些人借了一块九折五分钱重债出门,又堂尊处三日送礼,五日送礼,一念要捉本钱,思量银子,便没作为。《三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八回》

由援例捐纳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例监,亦称捐监,又称民生或俊秀。援纳入监者包括生员,民间俊秀,甚至“身未成童、一丁不识者”。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时值“土木之变”后边事颇急,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限以千人为止,行四年而罢。

本文对明代的廪生、增生、附生、举监、贡监、等生员词汇进行分类和总结,让我们更加了解明代科举,并且帮助我们窥探科举考试的全貌。但在明代生员的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词汇,例如:贡监又可以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外还有功生,拔贡等,对这些词汇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推进科举词汇的研究进程。

[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3:10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83:229.

[3]黎翔凤.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04:486.

[4]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5:152.

[5]王锜.寓圃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4:39.

[6]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3:862.

[7]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1977:3117.

K248

A

1672-0385(2016)04-0046-04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科举词汇研究”。

2016-06-07

王虎,男,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训诂学。赵鹏宇,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猜你喜欢
监生明史谓之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冤案:严监生不是超级吝啬鬼
不识“斋戒”闹笑话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紧扣“吝啬”定格人物形象
钱本草
18岁县令破解无伤痕命案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