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蚕桑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发展对策

2016-03-09 23:46田智得毛洪斌甘丽红黄红燕祁广军
广东蚕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广西

田智得 毛洪斌 甘丽红 黄红燕 祁广军*

(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南宁 530007)

蚕桑产业发展成为广西成功承接我国东部产业转移的一项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蚕业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支撑和推动作用,是广西蚕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 广西蚕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成效

1.1 蚕桑品种创新

先后育成桑树优良品种8个、家蚕优良品种14对。桑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桂 7625”、“桑特优 1 号”、“桑特优 3号”、“桑特优2号”等。育成蚕品种“两广二号”、“桂蚕 2 号”、“桂蚕 2 号”、“雄蚕 1 号”、“桂蚕F95”、黄茧品种“桂蚕H9”、抗血液型脓病品种“桂蚕N2”等。

1.2 生产技术体系创新

一是集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适应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和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的蚕桑生产技术体系,包括桑树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家蚕高产高效省力化饲养技术。二是在蚕桑繁育技术创新方面、蚕种冷藏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基本实现安全生产、足量供应。三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蚕桑病虫害及防控体系。

1.3 蚕桑资源开发应用取得重大进展

桑、蚕、蛹、蛾、茧、丝资源在造纸、食品、生物材料、饲料、医药、美容、保健等方面的开发都取得重大进展。现阶段重点加大桑枝、蚕沙、果桑的研发力度。

1.4 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我站在基地研发建设上:总部科研场所重新规划建设完善;在基地建设上,武鸣基地先后购买1 080亩土地,进行了一、二期工程建设;在牧草站基地协议签下2 000多亩土地,用于开展蚕业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同时配备了一批新设备和实验仪器。

科技交流与合作研发平台也不断提升,创建了10多个科技交流与合作研发平台,又是广西“八桂学者”亚热带蚕业技术研究设岗单位、广西现代农业蚕桑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单位、广西蚕学会、广西蚕种业协会理事长单位、广西蚕业信息网与《广西蚕业》依托单位等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1.5 科技队伍提升

目前我区自治区、市、县已拥有一批长期奋战在蚕业科研、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行业管理等工作岗位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科技创新实力较为雄厚。如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职科技人员137人:拥有在职正高职称9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2人,硕士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3人,广西优秀专家2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5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综合试验站站长1人,广西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及功能专家3人,聘请以向仲怀院士为首的国内知名专家20人担任客座研究员,其中首席专家1人,技术总监1人。

1.6 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我站主要致力于热带亚热带蚕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是全国唯一育、繁、推一体化单位。建制以来先后获得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2项。其中国家级奖5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星火奖四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项,其中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2 主要做法与体会

2.1 主要做法

(1)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多方设法争取资金投入。

(2)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一是通过人才小高地的建设,培养本土人才:已培养“八桂学者”岗位专家等各类专家。二是引进高学历人才,积极打造领军人才。引进博士2人,聘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为我院管座研究员;三是重点建设研发团队:设立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十大功能研究室,在国内成立首个产业经济研究室。四是成立蚕业信息与科技管理科、蚕业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提升营造学术氛围,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工作。

(3)加强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科技交流与合作

近年来我站着力创建科技交流与合作研发平台:如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中心(广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还设置了西南大学国家蚕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持续提高。

同时,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通过和国内各大科研院所、高校交流合作,在家蚕品种选育、桑树品种选育、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丝织产品研发、学术交流方面,成效显著,给广西蚕丝业发展带来了许多发展的机遇。

(4)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

通过组织实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广西科技创新能力与条件建设项目、广西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项目、广西主席专项基金、广西农业科技重点项目以及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较好的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

2.2 主要体会

(1)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是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法宝。我站坚持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标,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推广,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能更好地加强自身的科技力量。一是加强与区外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争取先进发达地区的支持和帮助,使其先进的成果、技术理理念为我所用。二是加强与区内各级部门的交流合作,使科研成果高效转化。

(3)整合资源,创新机制。首先在科研体制上创新,将科研、生产、良繁有机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

3 广西蚕业科技创新存在问题

3.1 广西蚕业科技创新人财物投入不足

一是广西蚕业人才仍然比较短缺,特别高层次技术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缺少学科带头人。广西蚕业人才无论是在数量上和层次上都与全国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

二是财力方面,由于广西财力相对紧张,尽管近年来我区对桑蚕业投入有所改善,但经费总体投入仍严重不足,制约了蚕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三是财物方面,广西大多蚕业科研单位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特别对市县乡一级表现更为严重。

3.2 蚕业科技基础性研究、资源再生利用薄弱,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仍然不高,影响力不够

广西蚕业科技队伍不稳定、人才不足,在2000年后广西蚕业突飞猛进时,不能支撑起蚕业科技基础研究。同时基础性研究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形成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现象。蚕业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和设备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广西蚕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对资源再生利用研究开发薄弱。

3.3 广西当前的家蚕品种选育进入了一个瓶颈阶段,蚕桑种养技术没有革命性突破,蚕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难以提升

首先瓶劲问题是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一个优良的家蚕品种,必须是要“强健、高产、优质、易繁”,缺一不可,目前广西还没有找到破解瓶颈问题的突破口。

其次广西蚕桑种养技术主要是在降低劳动用工、稳定张种蚕茧产量、提升蚕茧质量上发挥作用,大部分属于集成创新型技术,部分技术属于蚕农首创,缺少革命性突破性。

再次广西发展程度整体不高,对蚕业机械化水平的有决定性的影响;同时对蚕业机械化发展投入不足。

4 下一步发展对策与措施

4.1 创建一流科技创新、研发机制,探索蚕业科技体制改革

一是建立蚕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对外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成果快速转化机制。

二是加强6个科学研究分院建设,整合区、市资源,推进科研与生产、推广紧密结合,实现区市两级蚕业科研资源的整合与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为我区蚕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进广西蚕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与各研究院所的合作交流,吸引国内外重点高校、优势重点学科参与广西蚕业创新体系建设。鼓励产、学、研全面合作,加大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加快成果转化。

四是推进种业发展。加快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蚕桑种业体系,积极探索走广西蚕桑种业集团化发展道路。以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为主要载体,创新蚕桑种质资源和育种技术,选育出更多更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蚕桑优良新品种;同时与各分院共同开展新品种的繁育与示范推广工作,加快广西现行蚕桑品种的更新换代。

4.2 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攻克制约广西蚕业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

在保证基本运转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集力量,筹资金,重点突破瓶劲问题。加强组织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创新,力争在蚕桑新品种选育劲瓶、蚕桑种养技术、蚕桑标准化、桑蚕疫病防治和蚕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技术革命性新突破。开创多元化发展道路,跳出蚕业看蚕业。

4.3 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物

一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人才。

二是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重点项目造就人才。在“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和“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技术集成推广”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不断培养人才。

三是依托研发创新平台,吸引和凝聚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中心(广西)、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桑蚕遗传改良科学观测实验站、广西蚕业研发人才小高地、广西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培养多层次人材。

四是加强主席院士顾问和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的制度建设,促进区蚕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

4.4 建立灵活激励机制、用人机制

建立有利于蚕业科研单位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确定蚕业科研单位类型,创建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宽松环境,解决科技人员后顾之忧。完善用人机制,最大程度上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与创造性。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广西
广西贵港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