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及解决对策

2016-03-10 12:16宋亮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宋亮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取消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以及2014年农业户口的取消,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理论界和学术界一度认为这会给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增长契机。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产生的负面影响被忽略了,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45-02

一、农业种植结构单一

据调查,大多数农民都想增加收入,种植业因为与其他产业相比收益较差而常常得不到重视,在选择种植品种时更是选择容易耕种、容易培养、容易收割的作物,以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种植业投入较少的时间和劳动力,剩余更多的时间外出务工,取得更多的居民收入。例如,小麦和玉米这种种子质量可靠、种植方便,且收益稳定的农作物会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种植的首选。近些年,除小麦、玉米、大豆等易耕种的粮食作物以外,其他粮食类作物播种面积都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同期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速度。在单一的农作物种植结构下,由于重复种植一种或两种农作物,不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从而影响农民收入和社会的稳定;单一的种植结构产出的农作物品种有限,很难满足多层面、多样化的市场和社会需求。此外,从全国来看,农业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增速与其他农副业相比也较慢。从1995—2013 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可以看出,粮食作物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除小麦、玉米种植面积没有下降外,薯类、高粱等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持续下降,经济作物种植越来越少(见表1)。

二、撂荒地大量出现,产业结构升级滞后

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来说,他们基本都会把自己的土地出租或承包给其他人经营耕种。但农村劳动力的缺乏,使农村的土地很难以一个合理的价格出租,有些村庄甚至没有人承包,导致土地无人耕种。这种情况在比较偏僻且机械化较落后的偏僻农村尤为突出。而承租方花额外的钱去租土地种植农作物,导致他们的种植成本上升,使农作物的价格上涨。还有一些村镇,为了增加农村收入,把发展的重点从种植业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上,出台部分鼓励二三产业发展的政策,都是基于变化发展的重点,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二三产业。因此,耕种土地被视为副业,这样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不可避免地出现废弃地。

通过对3个村庄的走访调查显示,一些长期在家务工的劳动力几乎都是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50岁以下甚至是50岁左右的男性劳动力都十分少见,特别是在农闲季节,全村剩下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只可以维持比较简单的农业生产,但在农村推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等致富项目中,只是这些老人、妇女,实现起来就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优势难以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到影响。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渠道的建设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些都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将导致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农产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如我国稻米、小麦、食油、猪肉等大宗农产品近些年供应一直偏紧,价格大幅上涨且波动幅度较大;棉花、木材和纸浆、橡胶、羊毛、油料等经济作物也面临着生产萎缩的问题。因此,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不断的向城市转移,农产品供需矛盾将日趋凸显。

四、消除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负面影响,促进农村合理化发展的对策

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都出现过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现象。国外类似我们国家的情况主要是日本和韩国。根据外国的一些经验,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个方面,消除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措施。

第一,改变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式,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实现农民工家庭完全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上,与一些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在转移方式和特点上存在很大的不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存在季节性、临时性、流动性的特点,这跟真正意义上的转移还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都是男性劳动力,老人、妇女和儿童依然会留在农村务农或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这些农民工只是临时在城市做工,既不属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里人”,也不属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城里人”,他们只是流动性较强、在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农民工命运,也使农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非城非农”的外来务工人员身份尴尬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的负面影响还将继续存在。只有农民工实现了完全转移到城镇,其负面影响才会逐渐消失。

第二,出台一些鼓励政策,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鼓励那些有技术和经验的农民工回到农村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程度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非农业部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而现实农村劳动力情况是,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工一直在外务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这种劳动力结构显然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负面影响,积极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家乡的现代化发展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才是解决劳动力矛盾的有效途径。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在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方面,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是主力军和关键人才。在实践中,全国各地已经有不少农民工利用在外学习到的管理方法、技术,以及积累的经验回乡创业,发展现代大农业或创办乡镇工商企业,这在农村当地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这对农村经济乃至农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据统计,农民工返乡创业占乡镇企业总数的20%以上。只要当地政府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提供必要支持,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既能保障农村劳动力数量,同时也能发展乡镇经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也将走上一条新的道路。

第三,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探索新型农村养老模式。现阶段在农村地区普遍实行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农村仅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它与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在成熟度和保障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金又严重短缺,导致这一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通过劳动互助或自助来实现;而农村精壮劳动力的外流更加凸显出了这种单一保障制度的不堪一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使只剩老幼病残妇的村庄的保障体系变得更加脆弱,一旦孩子或老人出现重大疾病,农村社会保障的各种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这将给农村家庭乃至农村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农村,高素质劳动力外流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重新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由于农村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服务范围都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时,不能完全沿用城市社会保障模式,应在充分考虑农村地区特点、农民需求以及农村基础状况的情况下,探索国家社会扶持、农村自助建设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把疾病预防控制放在首位,以防出现因患重大疾病带来的贫困和返贫。其次是在农业生产方面寻找互助合作的新途径。把劳动力缺失的家庭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农业生产保护机制,以使各农户责任田的耕种不受到劳动力缺失的影响。这在避免出现荒地、维护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次是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由于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土地,农村居民存在收入低、不稳定的特点,农村养老问题负担较重。所以,要探索一条以政府为主导带动社会积极参与、鼓励企业支持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市场全面运作的新型农村养老道路。最后,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村庄合并管理模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在当今世界,农业被认为是一个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在对农业的支持政策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我国也在试图寻找新经济形势下财政惠农支农的新途径。我国支农的新方式应该转变传统的 “输血式”和“撒胡椒面式”式,大力探索“造血型”和“重点扶持型”的新农业增长方式,以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首先,必须注重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质量,如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提高农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其次,要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设创造条件。当然,全面惠及所有农户的利益种粮补贴仍然存在。对于生活条件较差、生产资料相对贫乏的农村地区,试行村庄合并、土地合并大片经营,农业生产资料重新整合,以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运用效率。从一些地方的村庄结合实际来看,效果相当不错。如河南原阳白村通过几个劳动力输出较大的村庄的整合,不仅规划新建了村庄的整体风貌,同时也使50多公顷的土地得到有效置换,并形成了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在新农村建设中走在了其他村庄的前列。

[责任编辑   仲 琪]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负面影响解决对策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
“微时代”对90后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