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办学精神探析

2016-03-10 17:04漆艳春刘善玖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卫生学校伤病员教员

漆艳春,刘 薇,刘善玖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长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办学精神探析

漆艳春,刘 薇,刘善玖

(赣南医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在长达两年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坚持办学,为革命战争输送了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在长征路上坚持办学过程中所凝炼的“坚定信念、勇往向前,不畏牺牲、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服从指挥”的精神是闪烁在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瑰宝,是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

长征;卫生学校;办学精神

1931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后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在江西瑞金创办,标志着人民医学教育登上历史的舞台。1934年10月,红军卫生学校跟随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在长达两年的漫漫征途中,红军卫生学校坚持办学,为革命战争输送了一批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以红军卫生学校为代表的完全自主培育医务人才的机构,在长征时期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精神。

1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长征途中,卫生学校办学条件艰苦,学校是流动的,学习却是不间断的,全体师生从不叫苦,以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勇往直前。

部队为躲避敌机轰炸,往往是夜里行军,白天休息,学校就利用下午时间在庙宇或祠堂坚持上课,老师讲两节课,然后学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讨论;遇上战斗,就中断上课,一有休息机会又立即展开教学。教员、学员的积极性仍然很高。教员除仔细备课、注意教学方法外,还经常深入到学员中去辅导。学员在行军时也常常讨论所学内容,互相提问和请教。“行军时,把讨论题贴在前面同学的背包上,边走边讨论,前面的同学讲,后面的补充;教员也夹在同学们中同帮助讨论。休息了,大家就坐在大树下,教员出题目让同学们回答。”[1]学校就这样走走停停,坚持着教学,学习非但不是沉重的包袱,反而成为长征途中消除劳累的良方。

跟随左路军行动的卫生学校,三过草地,历经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生活上,学员睡草棚,住牛窝;上午上课,下午到山上背柴找野菜来充饥;学习上,由于教材的遗失,教员重新编教材,学员们也自己动手刻钢板、印教材,油墨、纸张等都在当地就地取材。学员把牛圈打扫干净当教室,把门板涂上烟灰当黑板,用石灰做粉笔。大家没有被困难吓倒,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学习热情,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

正如许德在曾在《红军卫生学校的回忆》中说到的“学校之所以办得好,因为它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党的坚强领导,师生们怀着饱满的革命热情,下定为革命献身的决心。有了这个条件,一切也就都有了。”[1]面对长征途中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广大卫生学校学员和教员始终秉承“要学好本领,为红军服务”的信念,艰苦缔造,团结奋斗,胜利地度过了艰险的岁月,迅速壮大成长起来,为人民军医队伍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2 不畏牺牲,甘于奉献

长征途中,自然环境恶劣,战事迭起,卫生学校学员既要行军,又要担任救护工作,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地抢救、运送、救护伤员,表现出非凡的革命干劲。

在正常行军学习的同时,每到一个新的宿营地,不论白天黑夜,医护人员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门板、搭铺,给伤病员安排好住处,随后给伤病员治疗换药、洗脸、洗脚、开饭,把伤病员安顿后才能休息。当救护任务繁重时,身上的背包半个多月都没放下过,实在困乏时只能坐着打个盹。无论是白天,黑夜,晴天,雨天,行军或作战,始终如一,从来没有人发过怨言。徐特立曾感叹他们“是长征路上最辛苦的人”。

红三军团“红小鬼看护班”共16名学员,年龄最大的只有17岁,紧随战斗前沿冲锋陷阵。在单独护送伤病员行进的路上,他们同伤病员并肩战斗,曾多次打退了小股敌人的进攻。有些看护员同志还在保卫伤病员的战斗中光荣牺牲。由于作战、饥饿、患病、过度疲劳等原因,有12位学员在长征中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人人情绪饱满,任劳任怨,忘我工作;不仅完成了边行军边办学的使命,还出色的完成部队交给的战场救护、卫生防疫、卫生宣传和伤员安置等工作,正因为他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与伤病员同生死共患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1],革命的力量才得以保存,革命的队伍才得以扩大,红军卫生学校办学之路才得以延续。

3 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长征途中,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质条件的匮乏,没有阻挡卫生学校师生学习的欲望和坚强的信念,反而激发大家一齐动手动脑,向困难作斗争。

生活上,学员们没有衣服穿,就把羊皮晒干,两张羊皮可缝一件皮背心;没有鞋子穿,就用新鲜的嫩竹子丝维打草鞋,后来连竹子也找不到,只好用牛皮来做土凉鞋子穿;没有灯火照明,就围在篝火的周围,一面取暖,一面讨论功课,有的同学还利用萤火虫的光来看书;饭不够吃,就发动“一口饭”运动帮助饭量大不够吃的同学。革命大家庭中的艰苦奋斗精神,督促学员一时一刻也不放松学习。

教学中,没有课桌,大家就把大木头从中间锯开来一半当桌子、一半当凳子;没有水笔和铅笔,大家就用树枝或石片在地上反复练习;没有原料印讲义,大家就用桐油拌锅烟制“油墨”,用竹纸涂米汤晾干做“蜡纸”,利用废纸印出了一张张字迹清晰的讲义;没有实验器具,就就地取材用土办法解决,如用一盆水和一个铜钱做光的曲折实验;用稀泥糊上洋铁壶的顶,壶嘴安个胶皮管子,自己动手制作蒸馏水配注射液;用自制的羊肠线替代外科手术的动物丝线等。每当克服了一件困难,大家都感到有无穷的乐趣。

生活的艰辛,办学的艰难,一切一切的困难,经过大伙出主意、想办法和辛勤劳动,都一件一件地克服了,从而使学生既得到了政治、技术教育,也得到了生活教育,更得到了劳动锻炼[1]。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学,克服教条主义,注意联系实际,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红军卫生学校用这种训练方法,在短时间内培养了大批实用的卫生人员,解决了很大问题,适应了战争环境的急需。

4 顾全大局、服从指挥

长征途中,红色卫生学校一面行军,一面教学;既一切服从于当前的政治任务,适应部队的需要,又源源不断地为革命输送了新的医药卫生干部。

在敌人的封锁和围追堵截之下,红军卫生学校的师生们跟随红军部队突破重围、四渡赤水、二过乌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走过大草地;历经长征初期的搬家式行军、遵义城复课、右路卫生学校北上、左路卫生学校曲折办学、左右两路卫生学校胜利会合等五个艰难办学阶段。卫生工作已成为长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长征的发生、发展而日益成长、壮大起来。

长征途中战事有时十分惨烈,红军伤亡严重,卫生学校学员还要承担部队的医疗救护工作。为了战事的需要,学校经常中断教学,把所学不多的学员派到医疗救护中去实践,让学员们在教员的指导下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战争激烈时学员们要负责一些小手术,如止血、缝合等,面对解决不了的大手术,学员则组成担架队伤员送到后方医院进行救治。在这样的救护实践中,学员们的医疗水平得到了提高,并最终成为了长征中红军医疗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娄山关战役,我军部队伤亡大,军医班的同志担任收治伤员的任务。他们把伤病员迅速分类处理,轻伤病员组织起来随部队走,重伤病员组成小分组,每组三至四个,寄放到当地的老百姓家中。在集中的地点或片区内要留下医生和护士,组成一个治疗小组,这是政治任务,对阶级兄弟的深厚感情,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写报告申请留下,最后由卫生部领导批准。被批准的同志愉快的接受,表示坚决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没有批准的同志表示坚决服从命令,振奋精神,继续随部队前进,迎接新的战斗任务。

炼狱般的漫漫征途,对红色卫生学校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极好的锻炼机会。学校贯彻为革命战争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卫生干部的教育方针,明确“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信念,确保学生毕业了就上前方为战争服务。教育为政治服务,为战争服务,使红色医生的摇篮-红军卫生学校由“卫生小学”发展成为“卫生大学”,创造了医学教育史上的旷世奇迹。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长征的锻炼和考验,红军卫生学校茁壮成长,在长征路上坚持办学过程中所凝炼的“坚定信念、勇往向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顾全大局、服从指挥”的精神是闪烁在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瑰宝,是革命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开拓进取,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

[1] 刘善玖,钟继润,张莉芳.中央苏区医学教育资料汇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

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央苏区医务学校办学传统研究”(JC1505阶段性成果)

K269.4

A

1001-5779(2016)05-0709-03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5.013

2016-05-18)(责任编辑:刘仰斌)

猜你喜欢
卫生学校伤病员教员
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军校新教员岗前培训的策略探讨
校长问题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晚安,教员先生
浅谈医学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究
我们是光荣的军校教员
浅谈中职卫生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