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水电站尾水出口防护设计

2016-03-10 20:51林潇
东北水利水电 2016年11期
关键词:墙式丁坝滩地

林潇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434)

某水电站尾水出口防护设计

林潇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434)

某水电站位于尼泊尔的中部山区,发电厂房建在右岸滩地位置,占据了部分耕地,该区以农耕为主,耕地匮乏。发电尾水又将冲刷滩地引发农田受损,设计阶段根据工程所处的地质、地形、河床质条件,结合建材、施工难度及运行管理要求,进行不同防护结构型式比选,确定了合理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又根据施工条件进行优化,达到了设计预期目的。

尾水出口防护;仰斜式挡墙结构;埋石混凝土

1 项目概况

某水电站距离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博克拉约19 km,位于尼泊尔西部马蒂河的上中游,常苏村与巴恒高之间河段上,为引水式电站。马蒂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东部阿娜普纳雪山区,自北向南流向,工程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75 km2,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约2 853 mm。尼泊尔主雨季为夏季的6—9月,东南季风带来整年大约80%的降雨。工程所在地区暴雨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工程区域内极端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3.8℃。该区地形属于中等高度山区。

首部枢纽位于常苏村,拦河坝为敞开式混凝土溢流坝,冲砂闸、引水隧洞均布置在右岸。拦河坝为低坝溢流堰型,水位超出堰顶高程则自由溢流;冲砂闸位于拦河坝右侧,冲砂闸除用于拉砂外,汛期参与泄洪;沉砂池位于冲砂闸右侧,发电引水水位为936.20 m,水流经过沉砂池的沉淀后通过引水隧洞进入机组,从而保证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右岸引水隧洞总长度4.23 km,期间形成了120 m的发电水头。厂房位于坝下游约4.8 km处巴恒高村右岸山体坡脚的滩地上,地势相对平坦,适合布置地面厂房及厂区建筑物。电站设计引用流量为25.5m3/s,输水隧洞洞径为4.5m,安装2台机组,单机容量为12.5MW。最大设计水头126.00 m,最小水头119.00 m,额定水头为120.00 m,发电量为13 309万kW·h。

2 防护要求

尼泊尔国土面积为14.7万km2,北部喜玛拉雅地区及中部山区占尼泊尔国土面积的73%,大部分属丘陵地带,海拔1 000 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南部特莱低地平原占国土面积的17%。人口约为2 800万,以农耕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约80%。全国耕地面积为325.1万hm2,人均耕地面积0.166 7 hm2,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南部土壤肥沃的冲积低地平原地区。主要农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油料、烟草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耕地成为特别稀缺、重要的生存基础。

电站厂房位于巴恒高村右岸山体坡脚的滩地上,其上游为地形比较陡峻的岩岸,河水遇略凸出的岩壁折向左岸,形成并保护了相对稳定的山皮积滩地。尽管滩地范围不大,但由于平地、耕地奇缺,有此相对平坦、稳定,又临近河道的坡地吸引了附近居民来此建房居住,从滩地到山腰中上部逐渐开垦,多年来逐渐将其改造成为赖以生存的耕地。

电站厂房建成后,发电用水将经发电厂房尾水渠,携带着剩余能量,经过沿滩地边缘回归马蒂河。由于发电尾水渠出口的导向作用,回归的水流沿滩地边岸回归河道,必将淘刷右岸滩地坡脚,破坏原滩地岸坡的稳定,危及滩地耕地的安全。另外,为保证发电厂房建设、运行、维修养护等需要的进厂公路,亦布置在右岸滩地上,进厂公路在滩地边缘沿河道布置,厂区范围内路面高程为817.95 m左右。为确保现有的耕地不受损失或尽量减少损失,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以及工程在建设期、运行期间,进场交通道路的安全均要求对岸坡进行防护。

3 防护方案选择

两台发电机组的尾水从尾水管流出后,分别进入独立的分尾水渠,独立尾水渠净宽3.31 m、渠长约10 m,尾水渠底高程为805.30 m。其后汇入尾水总渠,尾水渠结构形式为U型混凝土结构,总渠净宽5 m、长约25 m。尾水渠顶设置盖板,渠顶可以交通,尾水渠出口底高程为810.50 m,正常尾水位(2台机满发时水位)为812.11 m。尾水渠在厂房后向右拐,水流沿尾水渠平顺进入下游马蒂河。

厂房附近的河道比降较陡,约为2.7%左右,流速很大。该段河道枯水期(10月至次年5月)宽度约30 m、水深1.5 m,枯水最大流量为161 m3/s,平均流速达5.5 m/s左右。由于比降大、流速急,多年的冲刷,将河床质细粒带走,导致现河底表部多为卵石、块石组成,并间有大漂石组成,主河槽覆盖厚度为0.5 m~2.5 m左右。

根据岸滩地形及河床质特点,对几种可能采用的防护结构进行了比选,分述如下:

1)坡式护岸。沿尾水渠右边墙为护岸底脚线,对岸坡进行削坡至稳定边坡,采用混凝土或砌石保护坡表面,这种方案优点是结构简单,费用较低,维护方便,但缺点是占地较多,暂不推荐。

2)坝式护岸。以适当的角度修筑短坝,将水流导向对岸,保护右岸滩的稳定。其优点是工程量小,费用比坡式护岸更低,不必因削坡增加占地,且河对岸为岩石,不会因丁坝的挑流作用引发对岸的冲刷,适用丁坝的建筑材料丰富,覆盖较薄,基础略加处理即可。缺点是本段河道发生洪水时流速较大,并夹带大量砾石、甚至滚石冲击丁坝,所以其结构型式要防止砾石、滚石的撞击破坏,如解决了这个问题,坝式护岸是不错的选择。

3)墙式护岸。顺尾水渠出口右岸滩地坡脚设置,最大优点是占地少、断面小、结构简单。缺点是建筑费用较高,对基础稳定及承载力要求较高。

由于本段河道右岸岸坡大部分陡于45°,削坡占地较多,坡式护岸不适用于该地。坝式护岸也可以应用到此处,但河道较窄,丁坝布置略有难度。墙式护岸占地少,该段河床质又为卵石、块石组成,且基岩埋深较浅,基础承载能力较高,比较适合此河段的防护要求。综上,确定护岸的基本结构型式采用墙式护岸。

4 结构设计与实施

通常采用的墙式护岸有重力式墙、衡重式墙、仰斜式墙结构。重力式墙施工简单,但基础开挖较宽,若尽量不影响滩地,则占河道断面较多,不适合采用。衡重式墙基础开挖较窄,但结构略复杂,也适应此工程部位,可以考虑采用。仰斜式墙结构基础开挖最窄,可以充分利用地形,采用合适的仰角,减少墙后压力,减薄墙的结构厚度,降低工程造价。另外,考虑到当地块石充足,河道内大块卵石、漂石很多,为充分利用这些当地建筑材料,最终确定的结构型式为钢筋石笼墙式护岸,防护长度为19 m。岩石埋深较浅部位,基础开挖至岩面,采用素混凝土回填至810.3~811.0 m高程,岩石埋深较大部位,基础加设1.0 m的护脚,在护脚顶面再加设0.5 m后素混凝土底板,底板顶面高程亦为810.3~811.0 m。钢筋石笼基本尺寸为1.5 m× 1.5 m,笼体内充填块石或粒径满足要求的砾卵石,钢筋笼体在素混凝土底板上逐层码放,每层笼体后移0.3 m,形成阶梯状。最上面一层为变高度笼体,笼体高度为1.0~1.7 m,以保证顶面平齐,护岸顶高程为818.0 m。笼体后采用砾卵石回填,回填料分层夯实,以减小沉降变形。为防止急流水中夹带的石块损坏钢筋,破坏笼体,导致防护结构失效,在钢筋石笼笼体迎水面加设30 cm厚钢筋混凝土护面,该层护面留有排水孔。为进一步保证墙体基础的安全,在墙式护岸的适当位置有加设两道短坝式护岸,间距为25 m。短丁坝斜向下游,坝顶高程为815.0 m,最大坝长10 m,坝顶长6.0 m,与墙式护岸呈60°夹角。丁坝坝体结构亦为钢筋混凝土石笼结构,分为3层,纵向每层退后2.0 m;顺河向底宽4.5 m,每层收缩1.5 m,顶宽1.5 m。该钢筋混凝土石笼墙结构充分利用了当地材料,相对经济,施工方便,因笼体内材料为块体较大的砾卵石、墙后回填砂卵石,透水性好,便于降低墙后渗透压力,钢筋混凝土护面又可确保笼体钢筋不被损坏,从而保证该护岸结构的安全可靠。短丁坝的设置增加了墙式护岸的安全保障,对河道的过流断面影响很小,有效减轻了对墙脚的淘刷,降低了运行风险和维护费用。经对钢筋混凝土防护墙的基底应力、抗倾覆及抗滑稳定等结构分析计算复核,安全度完全满足要求。

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钢筋混凝土防护墙及顶坝结构又进一步优化修改。为进一步减少削坡及钢筋石笼工程量,实施中将岸坡削清为1∶0.7,第一层钢筋笼设置距在坡脚线外20 cm处,笼体结构尺寸不变,笼后及其上部采用埋石混凝土仰斜式墙结构,斜墙底脚沿笼体前缘收回20 cm,即斜墙最大底宽为2.55 m,岸坡保持1∶0.7不变,至818.0 m高程时顶宽变为0.6 m,迎水坡坡比为1∶1.07~1∶1.03。短丁坝由钢筋石笼变为抗冲刷、抗撞击能力更强的埋石混凝土外包1.0 m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改变后的结构均已实施,并投入使用,达到了设计预期目的。

5 讨论

1)该设计采用的护岸工程基本结构是常用的典型结构,由于是在特殊的建设环境,当地政府对可靠度要求很高,所以采取的结构措施偏于保守,致使工程造价偏高。

2)钢筋石笼结构虽然合理,适应变形能力较强,但外加钢筋混凝土保护,限制了自由变形,对笼内填料的密实度要求变的严格,均需人工摆放,需要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操作,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短丁坝改为钢筋混凝土外壳保护的埋石混凝土结构,更加合理。因岩面埋深较浅,丁坝的基础容易坐落在岩石上,适合刚性结构。该段河道比降大,流速高,夹带的滚石对钢筋石笼有很强的破坏能力,笼体钢筋一旦破坏,笼子解体,短丁坝的根部与墙式护岸相连,则会连带导致墙式护岸的损坏,失去加设丁坝的最初目的。

4)护岸工程虽以投入使用,状况良好,得到业主及当地居民的认同,但目前运行时间还短,应加强巡视,观察变形情况,长远的效果尚待运行数年后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1]张路青,杨志法.可用于边坡加固的层状网式钢筋石笼挡墙技术[J].工程地质学报,2007,(1).

[2]应强,焦志斌.丁坝水力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TV73

B

1002-0624(2016)11-0003-02

2016-08-01

猜你喜欢
墙式丁坝滩地
洞庭湖区滩地及稻田洼地资源分布研究
新型装配墙式质量调谐阻尼器抗震性能研究
墙式“二过一”配合训练方法六例
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丁坝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靠墙静蹲,你做对了吗?
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时空演化与扰动因子分析
山区河流上下双丁坝回流区水沙特性浅探
论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生态修复体系构建
基于形态指数的山丘区中小河流滩地分类方法及演变分析
考虑水流紊动的丁坝下游回流区水流挟沙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