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温室大棚生产发展现状与建议

2016-03-11 06:56陆琳
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16年1期
关键词:温室大棚设施

陆琳

云南温室大棚的发展特点

发展区域相对集中

主要分布在滇中的昆明、玉溪、曲靖、大理、红河等州市,其温室、大棚面积占云南省面积的90%以上。

主要产业发展明确

主要围绕花卉、蔬菜、果树等作物来开展建设,其中设施花卉种植面积占全省设施种植面积的50%左右,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设施种植面积的40%左右,其余10%设施种植面积主要是果树、中草药、食用菌等作物。建设农户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比较效益相对较高。

温室大棚种类发展呈现多样性

从传统狭义概念的设施载培向更广义的设施养殖发展;从简易竹竿大棚、小拱棚逐步向钢架大棚、复合材料大棚、连体大棚发展。

效益明显

大棚蔬菜每667m2收入7~8万元,比露天蔬菜经济收益高2~4倍,设施花卉每667m2收入5~6万元,比露天花卉经济收益高2~3倍,作物品质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云南温室大棚现有类型

云南省温室大棚类型主要分为中小拱棚、塑料大棚、塑料连栋大棚和玻璃/PC板连栋温室。其中以塑料大棚和塑料连栋大棚为主。

中小拱棚

以竹片、竹竿、钢筋或特制的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杆等材料弯成高度小于1.5 m的圆拱形骨架,并在圆拱形骨架上覆盖塑料薄膜的栽培设施称为塑料小拱棚(图1)。其结构简单,适合于大面积普遍推广应用。小拱棚(遮阳棚)的跨度多为2~4 m,高度为1~2 m,多用竹木做骨架,以塑料薄膜和稻草等其他材料简单搭盖,大多是根据农民自有土地的大小就地建设,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其特点是制作简单、投资少、作业方便、管理非常简便。其缺点是不宜使用各种装备设施,并且劳动强度大,抗灾能力差,增产效果不显著。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

塑料大棚

塑料大棚(图2)是我国南方地区传统的温室园艺设施,以其内部结构用料不同,分为竹木结构、全竹结构、钢管(焊接)结构、钢管装配结构以及水泥结构等。钢架大棚,采用钢管搭建大棚,目前普遍用连接件代替焊接技术来固定钢管。总体来说,塑料大棚造价较低,其跨度一般为6~8 m,高度为2~3 m。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使用年限较长,主要用于果蔬瓜类的栽培和种植。其缺点是棚内立柱过多,不宜进行机械化操作,防灾能力弱,一般不用它做越冬生产。

塑料连栋温室

塑料连栋温室以钢架结构为主,主要用于种植蔬菜、瓜果和普通花卉等。其优点是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具有防雨、抗风等功能,自动化程度高;其缺点与玻璃/PC板连栋温室相似,一次性投资大,对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一般情况下可替代玻璃/PC板连栋温室,更多用于现代设施农业的示范和推广。

玻璃/PC板连栋温室

玻璃/PC板连栋温室是以透明玻璃或PC板为覆盖材料的温室,这类温室的骨架为镀锌钢管,门窗框架、屋脊为铝合金轻型钢材,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温室内部配备保温、光照、通风和喷灌设施,可进行立体种植,属于现代化大型温室。其优点在于采光时间长,抗风和抗逆能力强,主要制约因素是建造成本过高。玻璃/PC板连栋温室成本最高,投入也最大。

存在的问题

政策角度来看

☆ 政府部门多头管理 温室大棚涉及到园艺、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存在多头管理情况,这从体制上制约了温室大棚的协调有序发展,扶持资金投入不足,温室大棚标准化程度较低。

☆ 无统一的标准 目前在云南省范围内,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温室大棚标准。温室大棚选材复杂、设计施工中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给实际操作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很多企业只重视温室大棚主体结构和配套设备的性能指标和质量,而忽视了温室大棚的整体性及其配套产品的标准化。

从工程技术角度看

☆ 技术创新不够 温室大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创新不够,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设备比较简易,环境控制能力差,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云南省设施农业装备发展滞后于温室大棚的发展,且发展比较缓慢,与上海、江苏、北京、天津等地相比存在差距,机具品种少、水平低,性能尚满足不了使用要求,如种植机械,与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配套的蔬菜播种的条播机、精密播种机、育苗机、移栽机、穴栽机、嫁接机在云南省处于刚起步阶段。

☆ 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近几年温室大棚规模的迅速扩大,专业设施农业技术人员缺乏,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已经成为瓶颈。例如,温室大棚内的配套设备,虽然硬件到位,但软件技术不到位,农民不会用,从而出现闲置。农户技术水平低,整体素质、服务水平与设施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从市场经营角度来看

☆ 农民素质较低 设施农业装备的管理应用需要经营者具备必要的科技知识和管理经营能力。由于农民受科技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多数农民不能较好地完成对设施农业装备的应用以及维护保养。

☆ 产业化水平低 设施农业的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较差;广大农户规模小,农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温室大棚产业化水平低。

☆ 专业化组织相对较弱 温室大棚工程专业化组织作用相对较弱,无专业协会管理,主体地位不明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经营方式仍以单一企业为主,小规模的生产和经营与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和经营能力,市场信息不灵,生产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能得到真正体现。

云南省温室大棚发展建议

政府政策方面

☆ 规划发展战略 根据云南省的气候特点、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优势,科学地规划本地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制定落实相关设施农业发展政策,把温室大棚产业稳定快速发展作为云南省“十三五”期间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 建立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温室大棚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温室大棚协调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形成稳定、统一的温室大棚发展规划,制定云南省温室大棚建设标准。云南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

☆ 加大资金投入 温室大棚工程是一种高效农业模式。其高收入、高回报,首先是来自于高投入。温室大棚工程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问题,温室大棚工程现代化水平越高,投资额越大。因此,发展温室大棚工程首先要建立起资金服务体系,引导厂商企业、外资企业投资设施农业,推进产业化进程,真正使农民做到建棚有资金、管理有技术、收益有保障。

另外,制定温室大棚工程的财政、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对农户贷款贴息和补贴逐年增加。积极争取温室大棚工程配套的技术装备、生产机具进入政府补贴目录,加大对农户购买装备机具的补贴力度。围绕温室大棚工程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汇集社会资金,为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扶持温室大棚工程的发展。

温室大棚的技术方面

☆ 研发推广适用设施 积极组织科技人员,结合高校、科研单位、龙头企业、示范基地,投资大量人力和物力,研发推广适合于云南省的温室(大棚)结构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温室大棚工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组织农技人员对花卉、蔬菜、中草药、烟草、食用菌和水果等特色作物进行了重点研究,推广适应当地环境的设施栽培技术与装备。云南的设施农业建设必然要有自身特色,应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边远地可以大力选用新品种,努力向种植特种蔬菜、特种花果等精品农业发展;滇中地区则要发挥地理优势,将农业种植、养殖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形成集农业生产、旅游、观光和休闲为一体的农业观光园、生态科技园区。依托市场优势,进一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满足云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使郊区农业由一产向二三产业领域不断延伸,增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互动,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完善监测系统,加强对设施园艺生产作业过程的监测和环境建设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设施农产品的卫生质量监测,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 制定建设标准 建立健全设施农业管理组织机构,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设施农业的产业政策,制定设施农业建设标准,按工程建设项目立项管理,科学合理制定实施细则,分类指导,扩大补贴范围和对象,细化补贴标准,加强设施农业标准化建设。研发和使用性价比高的环境控制设备、温室灌溉和施肥设备、种植养殖设备等相关配套设备,开发和引进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温室专用作物新品种及特色品种,提高温室、大棚等主体硬件的质量,搭建好发展设施农业的基础平台。加快出台各类温室建造体系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性能、结构、设计、安装、建设、使用标准等。

☆ 加大科技培训 有针对性地分期、分批对农户进行温室大棚相关科技知识及现代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施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温室大棚工程所包含的科技范畴较广(不仅包含了农业种植、养殖科学知识,而且还包含建筑、气候、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现代经营管理等学科知识),没有专门人才是无法很好地促进现代温室大棚工程的发展的。因此,在对农户进行温室大棚工程相关科技知识培训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农业、农机科技队伍的培训工作,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营方面

☆ 提高产业化水平 打造品牌战略和特色农产品战略,在引导温室大棚工程经济合作组织有序发展的同时,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引导民间资本和吸引外资来开发设施农业,提高温室大棚工程产业化水平。

☆ 探索经营模式 “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对接问题,产业链条中各经营主体之间分工更为明确、联合更为广泛、协作更为密切、利益更为融合,农民逐渐成为与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根据云南省的实情,制定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加强对专业合作社的发动、引导、服务工作,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合作社,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解决设施园艺产品的市场问题。

☆ 建立信息网络 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设施农业信息网络,加强设施农业产销信息的研究和利用;积极培育产地交易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通过网络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稳妥发展高档珍稀品种,并积极向外界发布销售信息,促进产销的流畅和衔接,解决农民的销售难题。

同时,还应该尽快开通互联网站,通过互联网掌握最新的消息,真正做到足不出户、通晓全局,同时还应该在互联网上开设设施农业网站,通过互联网推销宣传设施农业的最新产品。通过技术信息服务网络的建立,使主管部门准确掌握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猜你喜欢
温室大棚设施
雾霾天气下改良式大棚温度特性分析
大棚讲课
种植大棚草莓采摘效益可观
谁困住了热先生?(一)
大棚蔬菜富乡亲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中国温室网会员一览
设施农业文摘
同步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