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兽易小星:我们要打破三次元的壁垒

2016-03-11 20:41罗建川
财经天下周刊 2016年4期

罗建川

《万万没想到》的庆功宴上,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在互联网领域中做娱乐的人——合一影业、百度、56…… 这家拥有《万万没想到》《报告老板》《不吐不快》等多个互联网视频产品的公司成立于2012年,由范钧,柏忠春和叫兽易小星创建。

最开始,万合天宜和当时众多病毒视频公司方向一样,主要做的是广告、微电影、病毒视频的项目。万合天宜COO柏忠春对《财经天下》周刊说:“当时的传播效果可能很好,但是它很难积累成一个品牌的东西、一个能有知识产权核心的产品,也很难积累粉丝。”

他口中所说的“知识产权核心的产品”,变成了后来的《万万没想到》——这部网剧于2013年8月开始在优酷视频网站首播,开始成为万合天宜的主力产品,并最终走上大荧幕,成为万合天宜众多目标产品里第一个实现的。

对易小星来说,《万万没想到》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部电影也让他卷入了前所未有的公众评论中:“我没有收到过这么大量的好评,也没有收到过这么大量的差评。”

《万万没想到》上映的时机也好:大盘突破400亿,有同样属性、同样由网剧改编的《煎饼侠》收获10亿票房。还未等点映,就已被业界看好,迟早进入十亿俱乐部,成为网生代的主力军。提前点映期间,这部电影也不负所望收获了1.1亿票房,可惜高开低走,最终收获3.2亿票房。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像《万万没想到》主人公“王大锤”的命运——一心想要走上人生巅峰,却还是被现实“打趴在地”。

一部高评分的互联网喜剧

坐在万合天宜的办公室里,易小星总结说:“现在所有成绩来看差不多就是65分,不管是口碑也好还是票房成绩。当然,很多人会觉得我们应该考到95分,都觉得你应该考清华、考北大。”因为外界的压力以及一些负面的评价,易小星也着实低落了一段时间,“但后来我想,不对啊,我自己当导演也才两三年,这部电影本身90%的非专业演员,又在这种档期,这个成绩我觉得不错啊。”这部电影上映后,易小星承担了不小的压力,但这个“第一次”让他学到不少。“我们总结了经验和做的不足的地方,收集了大荧幕受众的喜好,这些都为以后电影的拍摄和后期运营提供了参考。”抛开其他因素,这部电影让易小星收获良多。

尽管没达到死忠粉们的期待值,易小星和他的团队还是成功地拿下了攻入三次元的第一座山头。

在优酷五花八门的自制剧当中,《晓说》这样具有人文气质、由名人主持的节目才是它最想突出的节目,而《万万没想到》只是覆盖相对较低年龄层的一档节目。

没有人意料到它会成功。按照最初万合天宜与优酷的协议,双方各自投入制作费用的50%,而柏忠春告诉《财经天下》周刊,当时的预算只有几千块,拍摄的仪器是由佳能送的两台5D2。拍摄场地也是能省则省——剧组在办公室内部取景是常有的事,所以来到万合天宜的办公室,总有种进了《万万没想到》剧情里的感觉。

易小星也记忆犹新,因为预算紧张,演员也只能选用内部的人。于是,本来只是在万合天宜做配音和策划的白客,就在没有预算的原因下,成为了男一号“王大锤”的扮演者,而在幕后做特效的孔连顺,上午可能还在做爆炸的特效,下午就要穿上女装,在《万万没想到》中客串一系列类似周星驰电影里如花的角色。

《万万没想到》的第一季第一集“低成本武侠剧”中,没钱做特效的剧组,用幼稚的涂鸦和简单的文字展示武打动作,与白客配戏的多个角色也都由易小星一个人完成。

低成本、非专业演员等等“凑合”并没有阻挡《万万没想到》的走红,2013年8月底一上线,这部符合互联网节奏、拥有密集笑点的短剧就受到了关注。等到第三集播出的时候,已经有媒体和广告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因为当时有三集备播,所以到了第四集正式开始有了广告。

万万没想到,到了第二季,每集只有10分钟左右的网剧已经变成了互联网自制剧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各大互联网视频网站以及内容出品方出品了近百部各种类型的短视频,但很少能有一部剧可以在两季内点击量突破10亿。

《万万没想到》第二季的广告收益超过3000万元,除了贴片广告、植入广告之外,还有固定的视频露出广告以及花絮广告。最后,因为客户数量实在过多,不得不开发番外篇来消化广告。

《万万没想到》已经成为一个覆盖面超大的平台,“Youtube加上优酷土豆以及其他一些发行的平台,加起来有25亿播放次数。覆盖人群至少过亿吧。就是说一个人看25次,25集,这种概率可能都比较小,因为大家时间都很忙,追剧的人群可能占到当中的1/3,剩下的,可能每个人看三集五集,但是他已经get到你了。他不一定是死忠粉,但是已经喜欢你了,有好感度有认知度,这个人群完整地加起来可能过5亿了,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柏忠春觉得《万万没想到》更加具有互联网基因,“很多剧其实就是电视剧,不过是把名称改叫网络剧,这一招对于传统的内容公司来说比较容易,它是不是完全的网络基因,有不一样的说法。”

“网感”主要还是来自于CCO易小星——在2007年,这位土木工程师在工作之余制作了一组“叫兽作品”上传到土豆,并同时发布在当时最火的亚文化社区猫扑,于是他的播客成为了当时互联网亚文化的热点之一,并长期占据播客导演第一名的位置。

正是在这段时间,易小星遇到了时任土豆网高管的范钧与柏忠春,三人一起成立了万合天宜影视文化公司。最初,公司只有20多个人,后来扩大到了240人,出品的视频也从单一产品变成了多条产品线:与优酷合作的《报告老板》、与爱奇艺合作的《高科技少女喵》、与乐视网合作的《学姐知道》,还有优酷腾讯双平台发行的《名侦探狄仁杰》,这些网络剧时长更长、类型也更多样。上线第一季,《报告老板》的点击量就超过了6亿。

随着万合天宜从一个不起眼的内容出品方成长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大角色,易小星觉得是时候升级了:“以前我们从短视频要升级到网络剧,再往上走,应该是电视剧或者电影。”

作为万合天宜最有观众缘的一部短剧,《万万没想到》自然成为大电影制作的第一选择。易小星和他的合伙人商量之后,找来了合一以及众多赞助商,来自红杉资本的千万级A轮融资也同时到来。

二次元世界与三次元碰撞

在互联网上,《万万没想到》绝对算是拥有超高影响力的作品,但互联网和院线并不是一回事。要做院线电影,易小星必须要突破互联网喜剧的壁障,将《万万没想到》的收视人群扩大。“我已经做了很多弱化二次元的努力了,但还是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中二病。”易小星说,根据优酷的统计,《万万没想到》90%左右的观众年龄在30岁以下,他们是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用户,更习惯碎片化阅读与浏览视频,这类群体大多是大学生以及参加工作不久的白领,他们是互联网最深度、最频繁的用户。

如果你对二次元熟悉的话,你会在《万万没想到》中发现《搞笑日和》式的表达方式以及《银魂》一样的笑点,法国喜剧《总而言之》的快速剪辑手法也在《万万没想到》中有所体现,这些方式都是二次元用户习惯以及熟悉的手法。

易小星说《万万没想到》其实是一部“后期喜剧”:“纯粹得靠后期,得靠音乐、特效这些东西才能把喜感给做出来。”这种喜感,与传统剧集中的笑点不一样,它们不一定来自表演本身。举例来说,《万万没想到》每一集开头的广告赞助都是静态展示,例如“本集由韩国宇航局赞助播出——我要去远方看看还有什么是属于我们的”,或者“本集由找靠谱工作的赶集网赞助播出——你没工作不要紧,我有啊,啦啦啦”,都可以说是属于二次元人群的笑点。

另一方面,“《万万没想到》的一个特点就是,只有‘王大锤这三个字是固定的,其他的都是不固定的。”易小星总结说,在每集十多分钟的时间里,白客扮演的 “王大锤”在不同时空中扮演不同角色,总是经历不同的失败以及倒霉。而对于这部剧的主要受众来说,王大锤的经历或许可笑,却也多少地调侃讽刺了他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可想要进入院线,易小星就必须要与更多没有互联网基因、不理解二次元笑点的人互动。西游题材是最为合适的切入点——首先,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设定,其次,《万万没想到》30多个故事中,西游题材都是最受欢迎的。于是易小星与手下四个联合编剧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出了第一版剧本——在万合天宜网剧一周一集的频率下,一集剧本基本上只能花6、7天时间,花上几个月时间来做一个剧本是十分罕见的。根据监制黄建新的回忆,到他手上的时候,已经是第41版。而易小星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他们花了6个月,写了50多版剧本。

柏忠春说:“电影不一样,因为电影要做合家欢,要做很大的人群。你的内容有没有这样的包容度,像好莱坞做的一些合家欢的片子,是6到60岁都能进去一起观看的,这样你的受众就大了,你是做给1亿人看,还是给10亿人看,这个市场是不一样的,内容方向也不一样,里面的尺度也是不一样的。”他举了个例子——《万万没想到》里面没有接吻镜头,连肌肤接触都没有,就是照顾到了有小孩的家庭。

正式上线前,万合天宜找来电影调研公司做了两轮专业调研。易小星说:“路上随便找那么几百个路人来看电影,然后填调查问卷。基本上所有给出的答案都是65分到75分之间,大概优于大多数商业电影的级别,当时觉得挺有信心。”

但到了大规模路演的那一天,情况开始失控。“一夜之间所有的口碑、舆论全都反转了,感觉好像我拍了绝世大烂片一样。”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也开始下滑,社交网络上的评论也开始好坏参半,“我觉得可能是很多人对我们的期望值过高,他觉得没有拍出85分就是烂片。”

二次元的笑点进入三次元并不容易,《万万没想到》的网剧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它把二次元的笑点、节奏以及叙事方式,用三次元的方式拍摄出来,但是当它要通过院线电影推广到更大的三次元空间里时,还是碰到了从二次元延伸出来的壁垒。易小星也坦承:“算是有碰壁吧,就是说没有打破这个次元壁,因为网络剧本身其实就有点挑观众,这个当时我是知道的。”

次元壁并非只有《万万没想到》遇到。二次元作品《进击的巨人》在日本上映前,宣传铺天盖地,但特效无法做到尽善尽美、情节也因为片长的关系有所改动,越想要兼顾两头,越容易得罪两头:对于原作粉来说,电影所做的改动让他们失望,而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也不太能感受到气氛。

易小星认为《万万没想到》是一个介于成功和失败的作品。虽然它的票房看起来不够理想,但早在上映前,就已经通过广告植入与发行收回了成本,所有的投资商也从票房中获得了回报。另一方面,通过这部作品,万合天宜也打通了一个新领域,第二部电影作品将于今年启动。易小星觉得,最好是将下一部电影定在暑假档期,因为这个档期才是二次元市场:“因为我是从青年亚文化里走出来的,这种亚文化要成为完全的主流文化,确实还有一段时间距离。但我还是选择相信年轻人,相信年轻人终究会成长,更多地接受这种亚文化的东西。”

万合天宜这个大平台

现在,万合天宜的团队已经扩大到了400人。在柏忠春看来,这可能还不够:“其实满足眼前是可以的,但是要从发展的角度还是要增加一些人,我们也希望更多优秀的人能够加入我们,有梦想的人吧,我觉得是这样。能力的话,能力是一个方面,但是意愿值,首先这个事情对你来说是个工作还是个有梦想的事情,如果是有梦想的事情,那大家就可以走到一起。”

但是在易小星看来,这个团队需要精简——因为之前的极速扩张,有时候找不到一个A级人才,需要拿几个B级人才去顶这个位置。“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不扩张的话你就赶不上市场的变化。”

你可以把万合天宜的管理方式理解成一个大集团与旗下子公司。柏忠春、易小星与范钧三人为统筹,旗下分为不同的项目组,每一季都会有一个重点项目。每个项目组根据其重要程度分为S、A、L等不同级别,不同级别会有不同的编剧、导演、演员、宣传人员进行配合。如果是重要的项目,人员可能是专职;若是重要程度稍低的话,则可能一人身兼数职。标准配备是一名核心编剧带几个编剧来辅助,而易小星则作为把关人监督所有成果。

万合天宜编剧的培养方式有点像“学徒制”。也许这与易小星的工程师背景有关,万合天宜的新人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师父”——跟着项目走、跟主创一起开会,去现场跟着一起打板拍摄。易小星说万合天宜没有科班出身的人,而培养他们最好的方式即是“实战中总结出经验”。

这创造出了一个相对包容的环境。“不断去找新的东西来做,去尝试,不停地试错,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万合天宜好就好在它能够不停地去试错,这是其他的大公司可能不具备的条件。易小星举例说,2015下半年万合天宜上了三个节目,这三个节目有好有坏,但对他来说坏的项目也能帮助他发觉这几个剧组里面编剧、导演各自的优点,这是一件好事。

除了网剧之外,万合天宜还有着新的尝试。“我们会跟平台建立节目带,不管优酷、腾讯或者是爱奇艺、乐视我们都会做,每个方向都会做。”在互联网上建立了品牌之后,传统媒体例如电视台也开始来找万合天宜了。这些电视台需要大量的受观众欢迎的内容不断地推出,万合天宜的品牌概念、品牌养成习惯是电视台比较了解与追捧的。但是与互联网不一样的是,电视台主打的是女性市场。“可能有55%或者60%观众是由女性组成的,剩下40%是由男性组成的。因为男生的话,你想,玩游戏,年纪大一点的话可能开始创业忙事业,其实他留在电视、pad端的时间相对少一点。”柏忠春说

所以在电视端,万合天宜的方向可能不会是喜剧。同样一个包袱你只能用一次,再用的时候就不灵了,观众不一定笑得出来,因为可以猜到你的结果。但是电视做的时候,它基本上很难做喜剧,大部分都做情感、悲剧方向的,因为这个方向好做。而在易小星看来,电视台无法放开手脚,使得万合天宜突破常规的内容很难进入到卫星梯队中。但无论如何,在《万万没想到》等作品的后续之外,今年万合天宜将推出的新剧超过10部。

万合天宜还收购了一些其他PGC内容出品方,未来还会在出版方面增大力度。但三位高层对这家公司的一致看法都是,这是一个人才公司。“未必非得有那种特别娴熟的技巧或者怎么样,但是你能在他的文字里看到灵性,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能颠覆常规的东西,但是又在规矩之内,这种感觉上的东西。”易小星说。

他也怕万合天宜变成一家“老”公司。“做内容的永远会有一个年龄老化的问题,你如果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情,那只能是这样不停地更新换代。你要是40岁能做出40岁的人喜欢的东西那也行,如果你40岁的时候做不了40岁的人喜欢的东西、做不了年轻人喜欢的东西,那只能给你换个岗位了。”他想了一下继续说,“这没办法,只能是自我学习,都是成年人了,谁还逼你去学习,竞争这么残酷。”

创意10问 易小星

目前做过的哪一个项目让你最有成就感?

易小星:应该是第一季  《万万没想到》 吧,那时候一集万万的成本就几千块,是最困难的时候,但是做出来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也给了我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是什么在激励你的创作?

易小星:做导演一直是我的理想,我就是想做这件事,希望拍出来的东西有人喜欢。

描述一下你的创作风格是什么?

易小星:一切顺其自然,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最重要。

你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影响来自于什么?

易小星:海贼王。

你最推崇的创意人是谁?为什么?

易小星:创意人的话就像广告人一样,没有哪个创意人我特别(喜欢)。

你觉得创意阶层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易小星:最重要的特质是能够找到那个新的兴奋点。

如何理解创意阶层在商业社会中所起的作用?

易小星:内容是持续性的东西,创意是灵光一闪的东西。内容就是内容,创意只能占很小的一部分。内容是有它的工匠的东西在的,作为一个工匠来讲你要是不按时不定时做事的话,怎么成为一个工匠呢?你如果全凭那种灵光一闪来工作的话,公司还怎么维持呢?除非你是个人工作者,个人工作者可以这样。但是如果作为工匠来讲,你不能那样。

你觉得当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易小星: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东西,但是你得抓到最适合自己公司的方向,这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不断求新求变,不断去找新的东西来做,去尝试,不停地试错,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万合天宜好就好在它能够不停地去试错,这是其他的大公司可能不具备的条件。

每天早上起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易小星:看朋友圈。

临睡前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易小星:看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