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市耕地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6-03-11 18:58郑向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阜阳市对策建议

郑向阳

摘 要:该文分析了阜阳市耕地利用程度和耕地质量现状,指出了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耕地合理利用与质量建设的建议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合理利用,保护耕地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生态能力;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等。

关键词:阜阳市;耕地利用现状;耕地质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03-04-57-02

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辖4县、3区、1个县级市,国土面积9 775km2,人口1 053.2万,其中农业人口918.3万,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0万hm2以上。作为安徽省 农业主产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耕地利用程度较高,重用轻养现象较为普遍,迫切需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

1 耕地利用现状

1.1 耕地利用程度 阜阳市耕地面积57.55万hm2,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06hm2。精耕细作是阜阳的农业传统。随着国家农业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耕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荒废地全部开发利用,甚至河坡沟底都被种上庄稼。种植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红薯、棉花、油菜、水果、蔬菜、棉麻类、中药材等。主要农业轮作制度为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夏甘薯)、麦-稻等一年两熟制,2014年全市农作物播种总面积122.77万hm2,复种指数为208%。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0.27万hm2,比2004年增加13.77万hm2;平均产量364.5kg/667m2,增加40kg;粮食总产548.2万t,增加126.7万t。自2008年以来粮食总产连续7a超过50亿kg,用不到全国0.5%的耕地产出了占全国1%的粮食,被誉为“百亿江淮粮仓”,已连续3a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

1.2 耕地质量状况 据测土配方施肥分析数据统计,目前阜阳市耕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3g/kg,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3.0g/kg,变幅为8.0~24.1g/kg;全氮平均含量为0.97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08g/kg,基本变化不大,其变幅为0.22g/kg~1.94g/kg;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9.2m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3.2mg/kg,变幅为1.2mg/kg~46.4mg/kg;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为142m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29mg/kg,变幅为27mg/kg~346mg/kg;土壤中微量元素如有效锌、有效硼、有效硫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近几年,我市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沃土工程,使农田基础条件不断增强,耕地质量逐年上升。“十二五”以来,全市新建设高标准农田10.67万hm2,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23.3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70%。

2 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低产田比重大 阜阳市中低产田面积33.9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9%。主要限制因素是地形部位、土壤质地、质地剖面构型以及排灌条件。中产田分布较广,主要表现为耕层质地不良,偏砂或偏粘或1m土体内出现障碍土层,土壤水分状况和通透性不良,土壤肥力较低,田间水利设施不配套,较易受旱受涝。低产田主要分布在沿淮、沿河低洼地和行蓄洪区及离村庄较远、无灌排条件的旱地,主要表现为土壤耕层浅薄,结构差,养分含量低,无灌排条件,易旱易涝,在农业利用上有很大限制因素,对作物选择性强。

2.2 耕作制度、方式不合理,重用轻养 农村土地分户承包,经营规模小,使得劳动生产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统一规划、连片种植难度大。浅翻浅耕现象普遍,造成犁底层上移,耕层变浅,土壤物理性状变劣,土壤板结现象普遍。农作物复种指数高,重农轻副,主攻粮食作物,放松经济作物,致使土地的经济价值较低,商品率不高。由于农业收入低,部分农民对土地经营管理不当,只种不养,施肥结构不合理,重无机、轻有机,农业生产发展后劲不足。

2.3 耕地质量存在隐患 一是连年的旋耕整地方式使土壤有效耕层厚度大幅下降,目前一般10~13cm,比20世纪80年代末下降7~8cm;二是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53%,仍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较差;三是土壤呈现酸化趋势,目前全市土壤pH值平均6.96,pH值小于6.5土壤面积占43.4%,其中pH值小于5.5的土壤面积占4.5%,而第二土壤普查时90%的土壤pH值在7.5以上。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合理利用、保护耕地的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耕地产出关系到农民的生存和国家的稳定,市、县、乡级三级政府应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财政拿出一定资金设立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专项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和培肥地力,制定可操作性的培肥措施和验收标准并加以具体落实,实现“取之于土,用之于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3.2 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 改善耕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要从治水和改良土壤等多项治理措施入手,实现田、水、林、路等综合治理。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旱作节水、中低产田改造、有机肥产业开发利用等项目,做好土肥水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与推广应用。通过政府补贴调动农民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积极性。

3.3 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扩大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规模,坚持常年定位监测,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适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加快中低产农田改造,在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排设施的防御洪涝能力和抗旱能力的基础上,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3.4 积极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对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的精准使用,积极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倡导绿色防控理念和使用高效低毒生物农药。不断扩大测土配方面积和覆盖作物范围,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倡导有机肥的替代使用,减少化肥使用量。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阜阳市对策建议
“十四五”期间阜阳市将新建4个高速公路项目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安徽阜阳市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现状调查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以安徽省阜阳市为例
习近平视察阜阳市白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