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银锭最具潜力

2016-03-11 10:54张娟
中国收藏 2016年2期
关键词:银锭银元白银

张娟

1月15日,“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大型历史白银货币精萃展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拉开帷幕。来自30多位藏家的530余件藏品,涵盖了从唐代到民国1500余年间的各色白银货币,其精品之佳、品种之丰、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令人惊叹。

作为本次展览的总策划人,浙江省博物馆研究员李晓萍专注于白银货币的研究已有十多年,在她看来,白银货币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历代国家经济财政状况的直接见证物。而以银锭为代表的白银货币已成为近年来收藏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收藏品种,其未来的升值潜力也不容小觑。

展示白银货币的演变历程

《中国收藏》:“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应该是国内首次以白银货币为主题的展览,此次展览的主题是什么?展出的藏品主要来源于何处?

李晓萍:“银的历程—从银两到银元”大型历史白银货币精萃展是由浙江省博物馆策划主办的国内首次以白银货币为主题的展览,藏品都来自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的会员,汇集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30余位金银货币收藏家收藏的精品530余件。

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是浙江省博物馆牵头组建的研究古代、近现代金银货币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组织,其会员遍及全球爱好中国金银币的研究者和收藏者。这次展览将以实物为主线,将各朝各代的银锭银币生动地串联起来,完整地给观众展示一个从原始的银两制度过渡到机制银币的历史。

《中国收藏》: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是什么呢?

李晓萍:我从2002年开始专注于白银货币的研究,2004年出版了《金银流霞》一书,在这以后,白银货币一直是我主要的研究对象。白银货币堪称中国历史货币中的瑰宝,是研究历代国家经济财政状况的直接见证物。但由于其贵金属的特性,长期被贮之高阁,尊贵而神秘。此次策划这一展览就是希望通过这500余件藏品向人们展示从中国古代白银是如何成为货币、如何从造型多样的银锭演变成整齐划一、以枚计数的机制银币的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从策划、展品的征集和鉴定到展览图录编撰,历时半年。由于展品来自不同地区,送审鉴定和拍摄不仅受到了时间地点的限制,而且也牵涉到许多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大家的帮助和同心协力下,展览得以顺利举办。应该说,国内还从未有过如此规模、如此品质的白银货币展,非常难得。

蕴含丰富的史料价值

《中国收藏》:据您透露,此次展览的展品都来自民间藏家,那么,目前白银货币的藏家群体是怎样的?

李晓萍:这次展览展出的530余件藏品中有200多件来自中国港澳台和海外,都是民间藏家藏品中的精华。这些藏家大部分都是钱币藏家,他们虽然不是专门收藏白银货币的,但是藏品中有不少白银货币藏品。据我所知,目前留存在世的白银货币中的精品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藏家的手中。

《中国收藏》:作为一种古代的货币,在您看来,白银货币对我们当代社会来讲,其收藏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晓萍:白银货币—铤出现在唐中期。最初是作为金银料,后因其自身的价值,在其形成金银器物之前,也可直接作为贮藏和大宗支付之用,进而逐渐演变为贵金属称量货币。宋金时期,白银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大,尤其在政府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作用更为突出,成为战争议和赔偿、帝王赏赐臣属、救灾赈济、军费开支、赋税、转卖等重要的有价财物。在民间交易中,白银的用途也很普遍。明代正统元年以后,用银范围日益扩大,政府不仅在田赋上征银,而且在徭役、上供、专卖收入、商税、矿税、盐务、关税等方面都采用以银纳税。清代银锭是在清政府大力提倡“用银为本、用钱为末”的情况下迅速发展起来的。明代中后期以后,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大量涌入和明清两代积极开采银矿为清代推行银两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充足的白银存量和各地的自由铸造使银两成为清代前期国际财政收支的重要媒介和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通货。

16世纪,西班牙发现了美洲银矿,源源不断的白银随着东方新航线的开辟由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商人带入中国。整齐划一、以枚计算、方便交易的外国银元逐渐充斥中国的商品交易市场,因而深受中国商民的喜爱。道光初年,外国银元不仅在东南沿海诸省畅通无阻,并且已向内地渗透,行用日广。这种情况使得中国朝野人士忧心忡忡,纷纷提议改革币制,自铸银元以抗衡外国银元的通行。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月奏准在广州筹办“广东钱局”。他向英国伯明翰喜敦造币厂订购全套造币机器,聘请外籍技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制造广东光绪硬币,光绪十六年(1890年)流通市场,从而开创了用机器制造白银货币的历史。

可以说,白银货币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经济、赋税乃至整个社会的缩影,研究和收藏白银货币的意义在于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挖掘那些隐藏在简单铭文里面深层次的历史内涵。比如说,一般的银锭内都铸有收入来源、产地、年份、成色、炉名或银匠姓名等内容的铭文,内容历代不尽相同。这些铭文不仅承载着经济流通的重任,更蕴含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制度、税课制度、商业活动与民间生活等等。

哪些银锭有升值空间

《中国收藏》:近年来,银锭在拍卖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也一路走高,不少藏家都颇为看好银锭的升值潜力和未来行情。

李晓萍:银锭市场大约是从2002年开始启动的,在这之前,由于对银锭还没有系统的学术研究和历史研究,大家都对银锭的价值还认识不清。2002年以后,随着相关书籍和文字介绍的增多,银锭逐渐走入藏家的视野。除了材质珍贵等原因外,银锭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保值升值功能,加之其悠久的历史和较少的存世量更是获得了收藏投资者的青睐。2006年到2008年,银锭的市场价格逐渐走高,介入银锭收藏的藏家也越来越多,一些拍卖公司还专门推出了银锭的拍卖专场,为数不多的官铸银锭精品更成为藏家追逐的热点。这股热潮一直持续到2012年,银锭受到了收藏投资者的热捧,成交价格也屡创新高。最近一两年,由于受到市场整体形势的影响,银锭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是真正的精品是不会掉价的,依然能拍出好的价钱。

这十几年来,银锭的身价整体来讲已经上涨了一二十倍,比如原先只卖两三万元的清代私铸银锭到2007年时就涨到了六七万元,若是品相好的则涨到了10万元以上,特殊的官铸五十两银锭精品更是涨到了数十万甚至100万元以上的高价,未来的升值潜力依然可观。

《中国收藏》:在您看来,什么样的银锭最具有升值潜力呢?

李晓萍:首先当然得是真品,其次还要是精品,也就是说这枚银锭要有历史可挖,有故事可讲,史料价值越强的银锭收藏价值越高,尤其是税银及刻有金融史料性文字的银锭更是比普通品种升值空间大许多。比如,中国嘉德2008年春拍曾推出了一枚元代平阳路征收课税所五十两银锭,估价12万至18万元,成交价达39.2万元。盐课收入是元代最为重要的国家财政收入,通过此锭上面的铭文可知其为平阳课税所征收的盐税银锭,极为少见。

当然,越是罕见、稀少的银锭价格越高。比如,2013年北京诚轩秋拍出现了一枚清代江苏“咸丰七年 江海关”五十两银锭估价50万至70万元,最终拍了101.2万元。江海关为上海海关前身,历史悠久,而江海关银锭与东海关、江汉关相比较,数量稀若星凤,目前除中国人民银行钱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有馆藏之外,私人鲜有收藏记录。此枚银锭为国内外拍卖会首次出现,通体褐色包浆,保存完好,极为珍罕,拍出高价当属意料之中。

此外,明清银锭还有官铸和私铸之分,同规格的官铸银锭与私铸银锭的价格相差很大,一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官银数量更少;二是因为官银成色足,制作也更精美;三是因为官银附带的史料价值正统可靠,买进的人也放心。

《中国收藏》:收藏家通常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鉴定银锭。有人认为银锭鉴定很难,因此银锭的收藏门槛比较高,您怎么看?

李晓萍:的确,银锭的鉴定并非易事,除了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外,还要对中国历代经济史、财政史、商业发展史甚至社会史都有所了解。也就是说,要鉴定银锭的真伪, 除了要对银锭与银锭铸造的各方面都有着充分的认识外, 对其历史和背景也要有深入的了解。目前市场上也有不少银锭的赝品,收藏者除了要多看、多学习、多交流外,也要多向专家请教。

猜你喜欢
银锭银元白银
银锭的收藏价值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解码白银黑平台“杀人技”
真假银元
模拟天平秤的过程找出假银元
奶奶的银元
牌坊银锭的收藏与辨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