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健身休闲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

2016-03-12 08:16
运动 2016年23期
关键词:学分京津冀协同

吕 青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京津冀地区健身休闲人才协同培养的路径

吕 青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基于“协同创新”、“全民健身”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由首都体育学院牵头,协同京津冀三地相关政府、高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平台,以健身休闲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领域为突破口,探索与建立京津冀健身休闲人才培养的路径,促进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发展。

京津冀地区;健身休闲;人才协同培养

1 建立合作机制

1.1 建立协调领导机构

成立学校层面的校际合作教学联盟领导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校际联系办公室,学校各职能部门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为京津冀地区学生提供学习及生活方面的服务。合力打造京津冀休闲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利用地缘优势,创新休闲健身方式,促进京津冀地区休闲健身产业聚合发展,带动休闲健身边缘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促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

1.2 建立工作会商制度

成立交流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交流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协商解决共建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定期开展工作交流、学习观摩、组织活动,共同举办培训班和研讨会共享学术资料。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京津冀3地互访机制,定期开展高校间的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协商学校双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建立会商协调机构和教学督导联盟,保证学生的选派机制和学分互认制度等有序开展和顺利运行。

1.3 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教学研究效率

互联网思维具有体验化、开放化和自主化的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体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同一领域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集中授课和结合授课,利用不同教师知识结构和授课特点不同,学生可以获得更优质的上课体验,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构建联盟学校间网络平台,将布局分散的地域空间,连接为信息高度畅通的网络空间。不断提高联盟学校教学研究信息化水平,加强校际间的互动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实现教育多媒体化、智能化、无纸化,摆脱原有教育,单科教师授课,知识面单一、枯燥、乏味的教育特点,增加教育活力,促进教育和学习共同提高。

2 建立京津冀地区体育高校教学联盟

美国高校教学联盟开展较早,有负盛名是“常青藤联盟”,在英国有“常青藤联盟”之称的罗素大学集团,澳洲的八校联盟和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等诸多成功的典范。在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组建了c9、10+10等强强联盟。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政策也积极鼓励建立高校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提出:“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京津冀地区体育高校成立教学联盟,以创办优质学校为总目标,以教师交流为切入点,遵循优先、主动、全方位、优势互补等原则,推动“学校联盟、课题联盟、名师联盟、网络联盟”建设,形成校际、教师、班级、家长、学生等多边互动交流的常态机制,推动京津冀地区体育高校教学联盟有序健康发展。

联盟工作应紧扣校际交流、科研活动和课堂教学模式3大主题,着力提高联盟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层次,增强校本研修与联盟教研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 共享京津冀地区体育健身休闲人才教育资源

3.1 办学目标一致

转变原有办学理念,坚持“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思想,建立共同的愿景和发展目标,以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最终目标,打破“条块界限”,整合休闲健身高校教学资源和优势力量,打造兄弟院校“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京津冀地区休闲健身高校之间的合作发展,使休闲健身产业为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3省市大联盟学校要统一办学目标,形成一种开放、交流和合作的文化,树立一种“生命共同体”的观念。发展要体现合作共赢,在不同目标领域内通力合作,且通过优势互补,资源互换,从而达到共赢。促进多文化互相融合的教育大环境,建立跨校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3.2 制订大培养方案,分工明确

根据供给侧情况,合理运用QFD(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理论,又称质量功能配置理论,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矩阵模型,通过定量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建立大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定位和现实所需,适当调整模型结构,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实现一校一特色,优势互补,文化融合,打造一个休闲健身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平台。

3.3 硬件设备和信息资源共享

自“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增长了8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形成教育资源短缺,分布不合理,这就需要利用资源优化配置的方式解决当前迫切状况。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节省社会资源,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社会的负担,还能促进交流与合作,京津冀地区开设休闲健身专业的高校,应重视在设施环境方面相互协调或整合,包括实验室、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共享。重点是使共同需要的设施“公用”,纳入共享范畴来进行规划建设。例如,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馆等都是高共享性的项目。从地缘角度来看,京津冀地区距离较近,各种设施共享的可能性较高。同时3个地区各自具有优势,北京地区休闲健身发展程度高,健身人群对健身的要求较高,北京地区高校对健身休闲信息的掌握更全面,同时硬件设施较好;河北高校开设休闲健身专业时间最长,每年休闲健身人才培养基数大,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尤其是最热门的冰雪项目,开展状况比北京和天津发展程度高;天津地区开设休闲健身的专业集中在健身旅游方向,能为其他2个地区提供较多参考。各个高校互相合作,知识、硬件、教师等资源互相渗透,资源互补、共同发展。

3.4 跨校辅修专业与跨校选课

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校间开放合作,推进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这就为跨校选课与跨校辅修专业提供了明确的政策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联盟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最具实力的专业开展“教师互聘、学生互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如接收大联盟学校的交流生;鼓励本校有能力的学生选学其他大联盟学校的精品课程或其感兴趣的课程;制订学分互认、学分换算、大联盟学校间建立相互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具体实施办法。每个学年和学期,教学大联盟内的兄弟院校组织学校间的学生交换学习,提供不同学习平台,开展特色专业开放制度,通过网络教学和媒体教学多种方式,辅修和专修多种专业课,促进学生知识体系全面化,培养一专多能的休闲健身专业人才。

3.5 同等级别休闲健身专业高校实行学分转换系统

合作高校,建立学分转换认证机构,为学生在课程选择、学生交换、其他学校学分认证等方面提供帮助,共同实施和组建通识教育课建设(简称IGETC项目),并对参与学分互换的高校和学生进行大数据整理,进行长期动态观察,推动学生知识体系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坚实休闲健身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过硬的应用型人才。

4 促进科研合作

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科研人才是创新的重要抓手,在大联盟学校间开展人才、信息、课题的广泛交流与合作,组建成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究机构,互聘、共聘研究人员,开展课题研究,联合攻关。实现科技信息、科研装备共享机制。通过学术研讨、教学观摩、专业竞赛、访问学者等形式,加强深层次学术交流。

[ 1 ]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 J ].中国青年研究,2015(3):110-112,104.

[ 2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 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85-88,108.

[ 3 ]张勤.探索大学城高校区域教学督导联盟[ J ].中国高教研究,2010(6):92-93.

[ 4 ]吴明华,沈纲.基于QFD理论培养休闲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思考[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34).

[ 5 ]吴宏元,郑晓齐.学分互换:高校教学联盟与合作的有效途径[ J ].教育发展研究,2006(13):71-74.

G812

A

1674-151X(2016)12-14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6.23.076

投稿日期:2016-11-05

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京津冀体育健身休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

吕青,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学分京津冀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学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
广东 开办终身教育“学分银行”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的四个关键问题——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