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偏好研究

2016-03-12 06:11蔡逢春王志兴马春生
河南建材 2016年6期
关键词:存货会计准则计量

蔡逢春 王志兴 马春生

河南中建地产有限公司(450000)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偏好研究

蔡逢春 王志兴 马春生

河南中建地产有限公司(450000)

本文通过论述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措施。

会计政策;选择偏好;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

成立于1990年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我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次年,第二家交易所即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深圳成立,这标志着我国正式建立了股票发行和交易的资本市场,为资本融通创立了便利的条件。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反映在企业某个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出现差异,因此为了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要求,公司法、证券法等多部法律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企业财务报告。此外,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要求企业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这些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可以影响会计信息,所以企业会出于不同的目的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1 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基础

1.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自利的人的集合。如果企业只有业主一个人,那么他的行为就具有明确性和统一性。但是如果该企业是一家比较大型的公司,相关的关系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情况就会变得相当复杂。一个公司可能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层、普通员工、客户、供应商、银行、政府等。企业与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大多属于委托—代理关系。理性人假设下,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方和代理方都会谋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之间掌握的信息程度不同,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成立后,代理人往往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选择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动,例如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委托人为了约束代理人的这些行为,往往会和代理人签订一些契约使代理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比如对管理层实行股权激励[1]。

1.2 经济后果理论

经济后果理论认为,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是根据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决策的,因此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管理者以及其他人员做出真实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这一内幕信息披露,来缓解内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顺周期”效应,即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资产的公允价值就会大幅下降,企业就会确认大额的公允价值变动损失,进而会引起投资者的信心丧失,导致企业价值继续下降,最终导致经济持续低迷。因此,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影响企业的价值和股票的价格。

2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我国对会计准则的研究比较晚,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的。《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具体准则,这项准则直到1997年才颁布。2006年,财政部在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的基础上,颁布一系列新的会计准则。这些准则还处于不断修改和完善之中,和欧美经过上百年发展的会计准则相比,仍然存在不少落后之处。

2.1 存货发出成本的计量

2.1.1 相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规定,企业应该使用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以及个别计价法,并由以上三种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1)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通俗的来讲就是,先购入的存货应该优先销售或者耗用。采用该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比后购入的先转出,进而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2)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又可分为两种:移动加权平均法及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3)个别计价法

个别计价法是指按照存货购入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这种方法又被称为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

2.1.2 上市公司现状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大多数选择了加权平均法,特别是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究其原因,一是该方法计算相对简单,单位成本比较容易获得。二是考虑了月内各个批次的进货,计算比较客观。当然,上市公司考虑存货发出成本计算方法时,一定是结合自身的存货管理现状以及存货的性质来确定的。有些上市公司根据自身的需要,同时采用多种存货发出计量方法。

2.2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

2.2.1 相关规定

1)初始计量

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其取得时被合并方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支付的合并对价与初始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该方法被称为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按其取得时所支付的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确认其初始投资成本,该方法被称为购买法[2]。

2)后续计量

成本法和权益法是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的两种方法。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单位控制时采用成本法,当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被投资方共同控制或产生重大影响时采用权益法。

3)期末计量

资产负债表日,如果长期股权投资发生了减值迹象,应将其可收回金额和账面价值相比较,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应计提减值准备,并且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2.2.2 上市公司现状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会计准则规定的比较详细和具体,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只能按照准则来进行处理,选择性比较小,但是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改变持股比例来切换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进而影响最终呈现出来的会计信息,达到自己的特定目的。

2.3 无形资产的确认

2.3.1 相关规定

无形资产的取得途径有七种,分别如下:

1)外购。无形资产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等使该无形资产达到预定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都包括在外购的无形资产成本中。

2)所有者投入。无形资产的投入成本、合同或者协议商议的价值不公允时,应当按照无形资产当前的公允价值进行入账和计量。如果不是上述这种情况则按照合同约定的价值入账。

3)企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政府补助、企业合并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成本应按照这些单独的准则来进行处理。

4)自行研发。内部研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开发支出存在一个资本化和费用化的问题。在研究阶段时,企业发生的用于研究和发明的支出应当全部作为费用处理,待到期末将这些费用化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中。在开发阶段时,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资本化,达到预定用途时计入无形资产的入账成本。当无法区分研究和开发阶段时,发生的研发支出要全部费用化,期末计入当期损益。

2.3.2 上市公司现状

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市公司都比较重视无形资产的核算。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主要通过外购或者自行研发而得,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比较罕见。在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中,研发费用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这个时点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弹性,取决于企业的判断和需要。

3 上市公司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的动因

3.1 利润的考虑

一个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是判断该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盈利能力比较强,投资者才会愿意投入资本,银行才会愿意借款,企业的知名度才会更高。除此之外,利润通常作为企业管理层的业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如果完成不了会面临治理层的压力进而损害自身的利益。所以为了使自己的利润水平提高,管理层往往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出于这个目的,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往往会采用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例如企业会偏好于采用使自己的利润增加的会计政策。

3.2 计量方法的难易程度

企业在确定一个会计政策时,除了会考虑对利润的影响,还会考虑该会计政策在计量方法上的可操作性。企业在确定会计政策时,肯定会倾向于选择计量比较简单、便捷的会计政策,来节省时间和人力。这就是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资产或者负债的原因。因为历史成本是取得该资产就发生的,企业已经作了记录,比较容易获取,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确认比较复杂,需要结合市场价格等因素。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许多资产或负债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市价很难取得。

3.3 合理避税的需要

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只要发生了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等活动,都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收,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倾向于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少缴税。因此,企业都会进行纳税筹划,合理减轻自己的税负,而会计政策的选择就是纳税筹划的重要方法。比如,所得税的计税基础即应纳税所得额是由会计利润经过一系列调整而来的,所以会计利润的多少会影响企业所得税金额的大小,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影响最终利润的大小,进而减少所得税额。上市公司基于这种考虑,肯定会倾向于选择能使自己税收缴纳金额较少的会计政策。

4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问题

4.1 存在机会主义倾向,盈余管理过度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会计政策选择如果适度,就会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率。但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过度使用会计政策,来达到自身的特殊目的。比如,粉饰报表、操纵股价、规避管制等。有些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会计政策,在盈利较多的年份大额计提减值准备,然后在亏损年份将减值准备转回,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将减值准备当作“蓄水池”,以平滑各期的利润,甚至进行会计造假。在机会主义动机之下,管理者为了使个别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完善。

4.2 会计政策的选择随意性比较大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在确定会计政策时,应该经过科学的思想和程序指导。这一点一些规模比较大、效益比较好、知名度比较高的上市公司做得比较好。很多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在选择会计政策时,随意性比较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比如,随意调整减值准备的计提比例或金额,随意更改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等。在进行会计政策披露时,披露不充分,刻意忽略这些会计政策,由此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使用信息进行决策带来了障碍。

5 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内部原因

5.1.1 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不健全

股权集中使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操纵股东大会的概率增加,最终导致小股东利益受到损害。同时大股东很容易地利用股东大会成立董事会和监事会,进而对企业进行操控,然后形成了一种“内部人控制”的局面。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因此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优劣会对会计政策选择产生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例如,对高管缺乏必要的监督,高管就会利用股东大会授予的权利选择有利于他们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从而用来夸大自己的业绩获得更高的回报。因此,一个企业的治理结构如果不健全,那么这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会大打折扣,缺乏真实性。

5.1.2 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判断能力较弱

会计政策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从业人员是否能够利用自身的职业能力或者是经验去判断。如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低或者是执业经验不足,那么他的职业判断能力就会相对较弱,很难抉择出符合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近两年,我国相继颁布和修改了几个新的会计准则全面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我们已经实行了多年的会计继续教育制度,但是很多教育流于形式,专业素养并没有提高多少,专业素质还远远没有达到会计准则的要求,因此很难作出合理的会计政策选择。

5.2 外部原因

5.2.1 会计准则体系有缺陷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很多会计政策选择具有弹性,比如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有多个、借款费用资本化时点的确定、研发支出两个阶段的划分、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标准等,这些都由企业自主选择。虽然这有利于企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更加可靠和相关,但是由于选择权过大,一些上市公司就会运用这些选择权随意变更会计政策以操纵利润,从而满足自己的不同目的。除此之外,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过程之中,一些会计政策比较超前,相关业务并没有在国内广泛开展,其实行情况可想而知。

5.2.2 缺乏特殊的资本市场监管和引导机制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较晚,机制还不成熟,再加上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是那么合理,因此很多公司的上市目的就是为了“圈钱”,配股成为了公司上市后的再融资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配股的业绩要求,往往会通过改变会计政策等利润操纵手段来达到粉饰业绩和报表的目的。除此之外,公司为了获得稀缺的上市机会,一般会选择和变更会计政策来达到上市要求,当然现在证监会正在推行注册制,可能会对这种问题具有一定的改变作用。

6 会计政策选择不规范的解决措施

第一,要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机构,解决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使会计政策选择在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进行,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第二,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出最合适的会计政策;第三,在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的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国内的实际,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第四,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完善监管体系,使上市公司不得随意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改变利润、现金流。

7 结语

上市公司通常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以便能够达到自身的某种目的。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中出现的问题,监管部门、企业自身等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会计政策选择更加合理、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才能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载《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http://fgk.chinalaw.gov. cn/article/flk/201312/20131200409138.shtml),2013,12,28.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载《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网址:http://fgk.chinalaw. gov.cn/article/flk/201408/20140800409280.shtml),2014年8月.

猜你喜欢
存货会计准则计量
政府会计准则的执行框架构建研究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存货内部控制
《化学分析计量》2020年第6期目次
关注日常 计量幸福
计量自动化在线损异常中的应用
企业存货内部控制研究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