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拍片中“自我”与“他者”的文化反思

2016-03-12 06:06程宇
电影文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合拍片和而不同自我

[摘要]中外合拍片之间的文化冲突,从根本上讲是在“自我”与“他者”这种主客体间不得不碰撞时,逐渐突破自我的视角中心进行文化再创作。对于中外合拍片,“自我”和“他者”之间的文化冲突是创作中遇到的主要矛盾,化解这种冲突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将“自我”与“他者”的文化特性进行融合,摒除两方对立的关系,在平等沟通、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和平共存。只有这样,中外合拍片才能真正兼两方之所长,才能创作出具有“普世价值”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合拍片;主体性;文化间性;和而不同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跨文化现象的中外合拍片,出现某些“不合拍”的现象,其核心原因在于东方与西方文化天然地互相排斥,简言之,就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从文化异质性的方面来看,合拍片的创作更需要两种异质文化的互相交融,如果我们能以更加宽容的情绪来看待合拍片中的“不合拍”现象,也许会更合理、更客观一些,进而也能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

一、“他者”视域的再书写

作为一种跨越东西方文化的文化结合体,中外合拍片是将两种异质文化互相结合的文化形态。通常在中外合拍片的运作之初就将两方文化划分为“自我”与“他者”,两种文化互相对立存在。在整个合拍片的运营过程之中,两方文化的对立关系不仅是单纯的嫁接或者拼凑,它需要一种更为深度的磨合,是将所谓“他者”视域下的文化进行再次书写与创作,衍生出二者普适的共生文化。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重视东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因此在中外合拍片中常常格外强调其中要融入大量的东方文化元素,这种强调通常表现为有中方演员担纲主演或者将中国部分环境设为故事背景等。但是这种效果并不明显,由于东西方在政治环境和文化认同上都有显著差别,就算有些中外合拍片是整体主题设定在中国环境下,故事框架也在参照与中国有关的故事,亦安排了中国明星担纲主演,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同样不可避免,两方文化的割裂感依然是合拍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外合拍片在整体架构上存在显著的矛盾冲突,基于中外合拍片的跨文化性,两方创作团队在文化视域上存在差别,故而两个创作团队在影片创作中的多方面都面临取舍和选择,由于两个团队的博弈,难以兼顾两方面的诉求,合拍片经常面临一种割裂化的趋势。有些中外合拍片为了配合中国电影拍摄的有关规定,考虑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审美风向,直接将原始故事素材经过调整,套用在中国的某个时代背景下,换汤不换药,将故事进行简单的改造或者重组,就算是完成了合拍片的“中国化”调整。例如中外合拍片《面纱》,就是经过简单重塑之后搬上中国市场的。《面纱》改编自毛姆的文学作品《华丽的面纱》,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来自异国他乡的恋人,而影片《面纱》则将这个故事素材强行安置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部合拍片抛弃了原有故事的异国风情,对于中国元素的插入又显得过于生硬,使得整部影片的文化视角迷乱,中国文化元素虽极力彰显却扎根不稳,处于悬空状态,并没有对电影的效果和成绩起到太多的积极影响。同样,还有影片《玉战士》《狼灾记》《功夫梦》《雪花秘扇》《危险关系》等多部中外合拍片,合作方涉及日本、美国、法国、韩国等国家,故事也都是取材于他国的原始素材,但包装成合拍片之后,最终成绩却欠佳。

由此可见,中外合拍片喜欢将他国的传说史诗、著名文学作品或者是外国曾经名噪一时的电影进行再创作。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方式虽然给新影片冠以中外合拍的创作高度,但很容易因为双方的文化差异导致原故事被修改得不伦不类,主线和架构模糊不明,不仅失去了原素材异域文化的魅力,也没有彻底融入中国文化中,最终也没有完全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与支持。例如中外合拍片《玉战士》,影片取材于芬兰历史上的一段传说,主创团队在故事改造和处理上为了呼应中外合拍片的主题,将中国和芬兰两个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时间进行拼接,意图将中西文化结合,却使影片结构混乱,让观众看得如坠云里雾里,无法理解影片内涵。我们认为,中外合拍片虽然一定要在原素材的改编上下工夫,但绝对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人物和场景的改变,更不应该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牵强植入,而应当追求两个文化主体的深切内涵,挖掘出中外两种文化的共同价值取向进行植入和延伸,使作品能够让中外双方的观众都能理解,并认同其中传递的价值,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共融和共创。

除了对中国文化的强行植入,中方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和理解程度的问题,同样也是导致双方文化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合拍片,在中国出现最早的就是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电影,但由于这类合拍片的市场投向以内地为主,因此在合拍中始终是以内地的需求为主,更多地偏向内地的文化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陆续出现中国与英、法、美、日、韩等国家合作的合拍片,这种合拍片是跨越国家、跨越不同文化圈的合作,是两种完全不同文化的结合,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在这类影片中,应当如何看待“他者”的文化,如何正确理解“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异质性成为影片能否成功的关键。假如我们一直将合拍双方的不同文化视域理解为对立双方的话,中外合拍片的发展将会陷入一种误读和过分再创作的误区,最终影响合拍片的持续性发展。纵观近几年的中外合拍片,这些影片多数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却没有正确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大多停留在贫瘠和战火纷争的历史时期,或者是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或者描写早已被遗弃的封建制度等,例如描写封建时期女性友谊的影片《雪花秘扇》。这些影片都在以中国历史为背景讲故事,故事中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但以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影片并没有真正彰显出中国文化的精髓,而是展示了西方人对古老东方的一个印象,影片描述的是西方人眼中想当然的中国文化,是对“他者”文化的自我角度理解,而并非这种文化本真。

综上所述,我们试图利用中外合拍片作为媒介来强调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话语权,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操作不当,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话语权,会让双方创作主体之间的隔膜加深,难以使真正的中国文化精髓融入,加之西方本身具有文化强势性,又十分擅长对“他者”文化进行想象性自我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合拍片来弘扬中国文化,按照目前的情势来看,收获甚微。

二、文化间性

中外合拍片创作的困难核心在于文化上的冲突,这是一种以“自我”文化视角为中心和“他者”文化承认上的冲突。站在“自我”的角度上,去认可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他者”是很困难的。基于这样的前提,我们必须寻找对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异质文化矛盾的解决办法。

关于解决办法,曾经有两种极端的声音,其一是将不同的文化进行隔离,各自进行保护和发展,这样就不存在因强烈的异质性而无法包容的问题;其二是认为可以采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化机制来自动调节,淘汰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留下适应时代发展的文化,最终建立明确的主导与从属关系。

但是,随着全球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是不可能完全隔离、自说自话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多。显而易见,以上两种极端的解决方式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笔者认为,德国哲学家阿贝马斯提出的文化间性理论是解决跨文化矛盾的有效指导思想。文化间性倡导坦诚对待双方的差异,给予对方文化足够的尊重,双方实现平等的对话与和谐的沟通。通过沟通和对话求同存异,力图达成双方都满意的共识,并通过这样的碰撞,可能挖掘出双方文化的交集,也就是不同文化中都认可的价值取向。

寻找两种异质文化中间的立足点是实现不同文化和平交流的重点,利用这个点,迈出“自我”文化的局限性和自我中心,更敏锐地去感知“他者”文化的深层次含义,真正领略到“他者”文化的精髓,而并非单纯通过自己单方面的想象。例如中外合拍片《卧虎藏龙》《功夫之王》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票房黑马《英雄》,这些影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被流传为时代经典。无一例外,这些成功的合拍片都找到了打破双方文化隔阂的共通性,找到了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立足点。这些影片将功夫、英雄成长、复仇等具有文化普适性的元素融入影片主线,这些元素是中西方文化都推崇和喜爱的。因此,这几部作品都成功地迎合了不同文化区域观众的审美观念,在影片大卖的同时,真正意义上传播了中国的文化。通过分析近些年火爆银幕的中美合拍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影片总是以中国功夫为最大的亮点,这与早期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同时,近年来李连杰、成龙、甄子丹等功夫巨星走向世界影坛,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认可并好奇的点就是中国功夫。因此,每当含有中国功夫的文化元素与西方文化碰撞,既能吸引中国观众的目光,又能激起西方观众的观赏欲望,这就是两种异质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也就是所谓的立足点。文化间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的合理方法,同时也给中外合拍影片在素材选择、架构搭建等各方面的操作方法上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文化间性理论认为,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它不会滞留在历史的某一个阶段保持不变。当两种完全不同甚至是排斥的文化产生交流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保持百分之百的排斥或者完全将其吸收,一定能找到两者共存的交叉点,再进行深度探讨,衍生新的意义。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任何一种文化能够在成百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繁衍下来,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去粗取精,学习“他者”文化的优胜之处,弥补自身文化的缺陷,让其自身永远保持时代生命力并继续流传下去。而这种兼收并蓄就是间性文化,文化间性最突出的部分,也就是不同文化在碰撞和摩擦中相互认可的那部分。中外合拍片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寻找间性文化将是解决中外合拍片中文化排斥的最佳途径。认同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性对待,尊重对方文化与我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寻找双方文化中具有共通性的一部分,作为一种全新的间性文化,在双方的合作中不断起着润滑和推进作用,既有利于双方文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有了间性文化这一有效的解决途径,中外合拍片在创作中便可理性地对待“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差异,淡化甚至解除互相之间的排斥,走出自我为中心的怪圈,收起对“他者”文化的主观理解,寻找真正具备文化普适性的立足点进行挖掘和创作,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并深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合拍作品。

三、结语

在日益繁荣的国际文化交流中,中外合拍片应当也有资格成为开拓中国电影产业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将成为弘扬中国文化、提升中华民族世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中外合拍片虽然一定要在原素材的改编上下工夫,但绝对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人物和场景的改变,更不应该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牵强植入,而应当理性地对待“自我”与“他者”文化的差异,淡化甚至解除互相之间的排斥,走出自我为中心的怪圈,收起对“他者”文化的主观理解,寻找真正具备文化普适性的立足点进行挖掘和创作,建立两种文化之间的关联并深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合拍作品。有了间性文化这一有效的解决途径,我们期待中外合拍片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能够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意义和文化普适性的优秀作品,为弘扬中国文化、丰富世界电影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关鹤.再东方学:中外合拍电影中的话语新趋势[J].新闻传播,2013(05).

[2] 周菁.论中外合拍电影的发展与跨文化传播[J].电影评介,2013(12).

[3] 徐晓露.中外合拍片的文化叙事困境及对策[J].今传媒,2013(09).

[4] 王凡.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J].当代电影,2012(01).

[5] 张恂.中外合拍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的地位及作用[J].中国电影市场,2012(10).

[作者简介] 程宇(1981—),男,湖北荆州人,硕士,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国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合拍片和而不同自我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
2013香港合拍片创作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