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沧州武术为例

2016-03-14 10:44马文慧张小青宋懿芪李凌云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沧州武术文化

马文慧,李 蓓,张小青,宋懿芪,李凌云

(1. 华北科技学院 体育部,河北 廊坊 065201;2.石家庄学院 外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3.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 石家庄 050013)



河北武术文化的传播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以沧州武术为例

马文慧1,李蓓2,张小青1,宋懿芪1,李凌云3

(1. 华北科技学院 体育部,河北 廊坊 065201;2.石家庄学院 外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 3.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 石家庄 050013)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是燕赵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市教育局实施的武术进校园活动,为武术文化的传播和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推动武术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化,打造沧州武术产业特别是武术旅游强势品牌,乃是未来沧州武术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可行之路。

沧州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沧州武术历史悠久、声名远扬、深邃博大,是河北武术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2年,沧州市被国家体委命名为“武术之乡”,成为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地级市;2006年6月,沧州武术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沧州武术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特色

沧州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兴于明朝,盛于清朝,在清末民初之际达到鼎盛,当时的社会上曾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大约在宋、辽、金年代,随着各少数民族在沧州地区的迁徙,民族间的冲突、械斗时有发生,各村落为图自保,大都习练武术,达到不为外人欺负之目的。久而久之,民间武术逐渐形成规模。沧州古有“远恶军州”之谓,地广人稀且又临海,是败兵、逃犯天然的流亡藏身之地。这些人中不乏武林前辈高人,他们除武功绝技外无其他谋生之道,多为当地富户豪强聘为武术教头,以教授族人、庄丁武功为业。

明清定都北京后,沧州成为京畿重地。京杭大运河、京济大道等南北纵贯沧州全境,成为北京连接鲁、豫、苏、浙等地的重要交通要道。沧州、泊头、冒州、河间、献县均为南北水旱交通要冲,是通商必经之地和重要商埠码头,促使沧州保镖业和车、船、店、脚等行业不断兴盛。同时,私盐贩运等“黑道”生意也得到了发展。在冷兵器时代,帮会林立、弱肉强食,无高超武艺难以在生意场立足。清末,沧州武术达到了巅峰,各门派高手层出不穷,全国知名的一流武林高手许多出自沧州或与沧州有较深的渊源。武林人士路经沧州不敢张扬,“镖不喊沧州”,时为南北镖行同守之俗。民国以后,沧州武术逐渐衰落。目前全国统计的129种重要武术中,沧州共占据53种,占全国武术门派拳种的40%,是中华武术拳械门派的集中地。沧州武术拳种丰富,门派林立,豪侠云集,名家辈出。其中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等八大门派是沧州的代表拳种,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更为沧州所特有。

“数百年来,沧州武林精英荟萃,豪侠云集,名人辈出,为抵抗列强侵凌,驱寇保国,传德授艺,沧州城乡‘拳涛滚滚、武健泱泱’,更有名师高手在中华武术史上留下华章,爱国武术家霍元甲首创精武会,沧籍国民党陆军上将张之江力倡强种救国,千斤王王子平屡胜外国大力士,武林志士佟忠义疾恶如仇毅然辞官为民,还有丁发祥,王正谊(大刀王五),李风山(燕子李三)等名师豪杰”[1]。上述武林高手的义举既为沧州武术赢得威名,又在御侮镇邪,弘扬国威方面彰显了民族的霸气,因而被一度誉为武林师表和民族的脊梁。

沧州武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底蕴深厚的文化性特征。名家辈出、刚劲威武,具有刚猛骠悍、长短兼备、朴中寓鲜的风格特点;既有大开大阖的勇猛长势,又有推拨擒拿的绝技巧招。

二、沧州武术文化的传播及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武术文化的传播

武术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播、弘扬这一传统的文化遗产,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社会上的一些志士仁人,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在实施着武术文化的传播。这种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络媒体与武术场馆传播

在信息化的当今时代,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世界各地的文化借助这一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打破了地域之间的界限,丰富了人们的视野。沧州武术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也利用了网络,网络信息、图片、视频等多种展现沧州武术面貌的媒体形式通过网络呈现给越来越多的人。

目前,沧州武术协会已经建立起来官方(属于社团组织)网站——沧州武术网,将武术之乡独具魅力的武术文化展现给世人。沧州的民间网站借助网络普及发展的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如中华苗刀传人郭长生先生通过开设苗刀网站传播本门派的沧州武术,中华苗刀网站正式开通以来,就吸引了不少苗刀爱好者的来信、来访。

“练武、尚武精神在沧州已蔚然成风,习武人数已达30 万,沧州境内武术学校有13所,大小拳社近百家。”[2]沧州武术研习院是沧州市唯一国办武术专业院校,每年以80%以上的毕业生分别输送到高等院校深造和各省专业队。另外,“沧州盘古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天成龙威沧州武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文化产业集团在除了武术教学之外,以多种方式传播沧州武术,为沧州武术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武术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传播

1971年,出身武术世家的小学民办教师王志海,出于对沧州武术的热爱,他自己编排了一套简易的武术套路,在沧县姜庄子小学体育课堂上施教,开武术进学校之先河,受到了良好的反馈效果,既培养了一批批小小的武术爱好者,也引起了周围学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效仿。这是民间自发形式的武术文化进校园的案例。

为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沧州市武术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突出本地特色,深入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以学校为主阵地,以广大中小学生为主体,在沧州市中小学生中广泛普及武术文化、培育武术后备人才,巩固和强化沧州国家级“武术之乡”的优势地位,从2009年开始在沧州市城乡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启动“武术进校园”活动,并把53个沧州地方优秀拳种作为教学内容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沧州市教育局实施的武术进校园的活动,得到了专业团体的大力支持。沧州武术界专门组成了骨干教练队伍,并从53个拳种门派中挑选了200余名资深武师,分别深入各县市区的中、小学校,对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为继承、弘扬沧州武术传统文化,保证武术教学的质量,夯实教练基础,沧州市教育局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市曾举办体育教师武术教学培训班和观摩比赛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武术进校园活动的普及;截至2015年9月,沧州市已举办过20多次武术教学的观摩比赛活动,对武术教学的普及与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壮大了武术教师队伍,为武术教学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为全面推进沧州市武术进学校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有利保障。

把武术内容引入小学教学的课堂,沧州已有40多年的历史。由于武术进校园活动在河北沧州有着广泛的基础,《全国中小学武术健身操》教学光盘的示范表演,就是由沧州医学专科学校和沧州市新华小学的学生在接到拍摄任务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完成的。

目前,在全市1 600多所中小学校中,已有1 300多所开展了武术教学活动,武术进校园的普及率已超过80%。其中,沧州市区100%的学校开设了武术课,全市已有67万余名学生掌握了“一操一拳”即一套武术操和24式太极拳,“拳涛滚滚,武建泱泱”的武乡盛景在沧州校园初步显现。随着“武术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武术,成为沧州武术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二)沧州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鉴于沧州武术在国内的知名度,外省市前来沧州邀请武师去授艺,或有武术爱好者前来沧州习武的遍布全国各地,并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学艺取经。其中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海外弟子就达4 000余人。学员遍布新加坡、菲律宾、比利时、韩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地域广泛人数众多的师徒传承关系为沧州武术产业构建了纵横交错的营销网络,这为沧州武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沧州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主要涉及武术培训、武术表演、武术竞赛、武术健身、武术医疗、武术用品市场等六个方面。

武术培训主要涉及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依托名牌体育院校,建立兼顾武术专业人才、大众武术爱好者、各类武术师资、门派拳种传承人、武术健身指导、武术市场开发推介人员和保安武秘人才培养、输出多种功能,具备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双重特性的规模性武校。

武术表演主要是以肢体语言传达和解读中国文化信息,具有发展艺术武术的内涵。武术竞赛主要在于利用沧州武术高手如林的优势,策划举办中外武术绝技大赛;借鉴西方的拳击比赛和流行的散打比赛体式,参照古代好汉打擂的形式,设立“中国武术擂台赛”,让沧州这块武林圣地成为各路武术精英展示风采舞台。

(三)沧州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武术文化经销人才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沧州在国内创办的首家武术学校尽管给全国武术产业化发展闯出了一条道路,并把武术产业化的种子撒播到全国,吸引了全国许多地区的武术爱好者前来参观学习,但是,这种文化产业的效应并没有得到持续发展。

目前,武术馆、武术学校、武术社团在沧州市境内虽然有一百多家,但学员人数超过百人的仅有7家。由于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合作意识,武术馆、校绝大部分的经营模式都是各自为战。为了留住生源,所收的学费普遍较低,每生每年收费在1 000~2 000元左右,经济实力的不足难以支撑规模的扩大,发展过程中经济状况捉襟见肘的局面就难以避免。

缺乏具有合作意识的营销理念,是当下沧州武术界无法回避的“软肋”,具有创新意识与做大做强的合作意识营销人才短缺,是制约沧州武术产业化发展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那些既精通武术又懂市场营销、还具备合作创新的高水平管理人才,在武术文化的营销模式与市场开发方面缺乏全面的创新思维,以至于在市场开发能力方面就不可避免地显得很薄弱。

2.武术服装、武术器械的生产未受到重视

武术服装、武术器械是伴随着武术文化的存在而发展的。尽管沧州境内也有几家生产武术服装的企业,并没有形成相应的规模;无论是从沧州武术节,还是中小学校的学生习武,参与比赛所穿的服装、所用的器械来看,大部分多是从北京、天津或者南方地区的市场批发而来,采购者很少使用沧州本地生产的。小作坊式的经营模式,很难形成产业品牌,在技术上很难有所突破,自然也就难于与外地大企业形成竞争的实力,这与以少林为品牌的河南武术文化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从被动接受厂商条款到主动寻求需方权益,从断档管理到医学装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单一医疗机构实践到行业协会共同推行,这是省医院以“大型进口医疗设备维保服务规范化招标采购”案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地区医疗机构现代医院管理升级的典型路径。

据初步调查,沧州市境内习武者众多,不仅市区所有的中小学都在习练,再加上各个县的中小学人数,每年的服装和武术器械消耗保守估计也在千万元左右。如此大的社会需求量本地的相关企业却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反而造成大量采购资金的外流,足以让人惋惜。具备如此优越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消费需求,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剖析这一问题的同时,也给市场发展的空间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三、推动沧州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沧州武林名师众多、武精德高,武术进校园工程实施之后,标志着武术文化已经在沧州城乡广为普及。传统文化的普及必定会推动相应的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在对沧州武术文化产业实施开发的同时,对其文化遗产实施政策性保护也是至关重要的。沧州地方政府在这方面已经采取了积极的对策。

(一)对武术传人给予经济补贴、确保武术文化的传承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当它成为人们直接或间接谋生的手段时,它就容易得到发展;反之,它便会逐步衰弱。因为,当人们不需要通过这种文化来谋生时,其文化项目就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对于一些武术传人每月给予一定数额的生活津贴,使其没有生活后顾之忧,有助于使该项拳种得以保留和传承。

为传承和弘扬沧州传统武术文化,掀起全民习武热潮,打造沧州武术人才高地,繁荣武术事业,振兴武术产业,沧州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传统武术传承人评选活动,并在2010年9月召开了首批传统武术传承人命名大会。会上“首批20位沧州传统武术传承人:八极拳吴连枝、六合拳张少甫、劈挂拳王志海、燕青拳祁鸣松、太祖拳岳振忠、功力拳魏占林、滑拳王元祥、游身连环八卦掌温静、通臂拳郭贵增、戳脚苗晓兰、唐拳姜国正、明堂拳于海臣、弹腿回孟海、麒麟拳刘连峻、短拳尹炳武、少林拳赵红升、八仙拳李大强、拦手拳田秀峰、查拳马学峰、白猿通臂孔令春接受了颁发的证书和奖金。”[3]同时,这些拳师还将被聘任为学校武术教师。这种创新的举措,为沧州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规范武术院校的发展培养产业营销人才

武术学校和武术培训是现阶段沧州武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继承、弘扬、传承武术的关键是普及,没有普及就没有传承。武术进校园的活动为沧州武术的普及和传承培养了大批的后备人才,对促进学生锻炼、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非常明显,而且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如何使这些武术力量进一步壮大,使之成为具有高层次学历的武术人才,是新时代的课题。

沧州市境内有众多的武术学校,其中不乏为国家培养出类拔萃武术人才的高水平武校。沧州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仅是培养众多的掌握武术表演技术、格斗技能的武士,还要培养出承载深厚武术文化的武术大师,既要弘扬传统,更要开拓创新,如此方能将沧州的武术文化发扬光大。因而,提高武术人才的文化水平,是培养高素质、承载武术文化的武术大师的必要措施。同时,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武术文化产业的营销人才。如果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注重培养那些既精通武术又懂市场的高水平管理人才,训练其市场商业化运作的专业技能,武术文化市场的开发能力就会逐步增强。有了武术文化营销的专业人才,沧州武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就会得到彻底解决。

(三)挖掘武术健身与医疗市场

习武强身是所有武术爱好者知晓的普遍道理。太极拳集武术套路和武术气功于一体,是广大中老年健身者最喜爱的主要拳术之一。太极拳在国内外的普及程度是任何拳种所无可比拟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健身是当前武术产业潜力最大的市场,实际上各类拳术都有独特的基础功力健身方法,我们需要搜集整理各类拳术基础功力训练法,使这些民族精华得以继承和流传。

另外,武术也具备治病的功效。当代中西医普遍认为,疾病痊愈“三分在治,七分在养”。正确调养在疾病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术气功与中西医结合具有难以估量的市场远景。许多武术工作者对武术治病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有不少专著问世。实践证明,武术气功对诸多病症的减轻都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四)培育武术用品市场

武术用品市场也是武术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武术培训市场的壮大,武术教材和音像制品市场将会随着培训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沧州武术门派众多,许多奇门兵器和特殊器材作用独特,武术兵器和器械市场,具有很高的实用、赏玩、馈赠和典藏价值;武术服饰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精华,具有符号学意义的特殊美感,利用现代技术,抓好设计、制作和推广,全力打造具有包装和保健作用的武术服饰市场;另外,还有具备开发潜能的武术名人塑像、纪念章、武术徽饰等旅游纪念品市场。

武术用品市场则是充分发挥沧州武术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武术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建设世界武术用品生产营销基地,从而使之成为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武术赛事打造武术名城

从1989年举办第一届中国沧州武术节至今的效果来看,社会经济综合实力提高了,人们在习武过程中,精神得到了升华;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化,市民的文明素质都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伴随着武术文化的保护开发,沧州的软硬件环境日臻完善。

现在的沧州武术节已经正式升格为国家级赛事。以2010年10月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为例,所取得的社会与经济效应都是空前的。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刚劲朴实的八极拳、勇猛稳健的形意拳……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1.52万人、53个拳械门类,沧州武术爱好者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奇迹。值得关注的是,在这1.52万人中,多是学生。这充分表明,沧州习武之风不仅方兴未艾,而且后继有人。”[4]一届精彩的、高水平的武术盛会,在弘扬和振兴沧州武术文化方面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努力发挥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武术文化。建好宣传网站,逐一介绍53个武术门派,通过报刊、杂志等出版物,挖掘沧州武术题材;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沧州武术之乡百万中小学生习练武术的宏大场景,彰显沧州武术后备人才的兴旺,打造沧州武术文化的名牌。

从国内一些兄弟城市的经验来看,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似乎成了发展地方经济的通用手法。第八届 “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期间的会展活动并由此带来众多的经贸签约,已经为把武术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和发展优势带来了成功的经验。国际武术文化节的成功举办,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迪:作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武术之乡,如何进一步强化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挖掘武术文化蕴含的巨大商机,推动武术资源优势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化,精心组织精益求精、打造沧州武术产业特别是武术旅游强势品牌,乃是未来沧州武术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可行之路。

〔1〕 中国沧州武术文化营销计划书[EB/OL].(2015-10-20)http://www.docin.com/p-302671050.html&s%3D477C3E0C24490 217E603ED002660BCD7.

〔2〕 孙宏茹等. 对沧州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15.

〔3〕 河北新闻网.沧州命名首批20位传统武术传承人[EB/OL].(2010-10-11)http://www.hebnews.cn.

〔4〕 打造武术盛典 传播狮城精彩——第八届“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回眸[EB/OL].(2010-10-18)http://www.cznews.gov.cn.

(责任编辑吴星)

The Spread of Hebei Wushu Cultur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angzhou Wushu

MA Wen-hui1, LI Bei2, ZHANG Xiao-qing1, SONG Yi-qi1, LI Ling-yun3

(1.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ngfang, Hebei 065201; 2. 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35; 3. Hebei Daily Newspaper Group, Shijiazhuang, Hebei 050013)

Cangzhou Wushu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Yanzhao Wushu culture. Cangzhou Wushu practice on campus sponsored by the Bureau of Education of Cangzhou City lays a solid social foundation for the spread of Wushu culture and its industry development.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Wushu culture resources for the purpose of cultural industr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Cangzhou Wushu industry, especially building a Wushu tourism popular brand, is a reliable guide to future prosperity and world recognition of Cangzhou Wushu.

Cangzhou Wushu;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2

2016-01-15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TTY046)。

马文慧(1973—),女,河北邢台人,硕士,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文化研究。

G85

A

1007-6875(2016)02-0117-05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2.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15:30

猜你喜欢
沧州武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沧州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沧州分行
沧州鸿发包装技术研究所
谁远谁近?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