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明”视域下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

2016-03-14 10:44权麟春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363)



“教育文明”视域下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

权麟春

(广州商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511363)

教育文明属于历史范畴,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倡“有人”的教育,尊重人,关心人,完善人性,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公民,构建和谐关系。最高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树立教育文明理念,在教育文明视域下,促进教学制度改革;优化专业设置,提升自主办学实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文明;教学改革;宏观层面;高校

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石,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性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为此,树立“教育文明”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对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更是富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教育文明的内涵

“教育文明”既是理念,又是总体要求。“教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教育活动的进步状况和发展程度的标志。它以尊重教育规律为前提,以育人启智为主旨,以建立可持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内涵,以促进受教育者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着眼点。强调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与学的和谐、教育教学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和谐。[1]第一,“教育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概念一样,都属于历史范畴。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总和,主要包括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表现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产的进步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对,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主要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思想道德状况。教育文明不同于物质文明,也不同于精神文明。从教育的工具理性维度来看,教育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方向是一致的。教育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基础和手段,利用教育规律培养人的能力,以人们的智慧能动地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高物质文明的建设水平。从教育的价值理性维度来看,教育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关注人的精神层面。教育文明重视人性,理解人、关爱人、尊重人,以合目的理性追寻人的价值和活着的意义,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是实施教育文明的最高境界。教育文明的内涵既包括物质文明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第二,教育文明的核心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倡“有人”的教育,尊重人,关心人,完善人性,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公民,构建和谐关系。第三,教育文明的最高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不仅要在体力、智力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要在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方面也要得到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人能够自己驾驭自己的发展,不受外在力量的干扰和屈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规定着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综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从宏观层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改革、教学制度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教学理念主要是素质教育理念、通识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3]素质教育理念是指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为根本目标,重视人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全面发展。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入手,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方法,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理念实际上是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的有效举措,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择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使他们博学精专、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创新教育理念是应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不单单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是结构性的教育调整和革新。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和创新教育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理念的主要抓手,围绕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而展开,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最终的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教学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的调整、学分制、选修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等。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对于办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改革,总的特点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专业门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精细化,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培育了一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专业建设质量逐步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些高校的专业设置盲目跟风,申请一些新专业和热门专业,求全、求多,造成教学管理缺位、学生就业难、教育资源浪费。学分制是按照培养目标核准每门课程的学分,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修完规定的学分准予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目前,各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选修制度和学分制是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以学生为本,实行人性管理,推行了由刚性教学管理制度向弹性教学管理制度的转变。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注重教学内容现代化、国际化,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合拍,并与国际化接轨,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有些课程使用双语教学,使课程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积极影响,教学方法随之也进行了改革。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沟通交流式、探究学习、课堂讨论、教师讲评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把原来“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革为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质量的高低需要一个评价体系予以衡量。教学评价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评价体系、考试制度、教学督导、教学奖励等方面的改革,也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各高校建立了专家和院系领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的教学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逐步在完善,运行良好。考试是指挥棒,发挥考核考评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注重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考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强形成性评价的过程考核,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考试方式、考试题型等方面进行改革,从传统应试向现代综合考核评价转变。许多高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委员会,专门的督导机构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督导和评估,建立健全了听课、评课制度,督导信息反馈制度,学生信息员反馈制度等,为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学成果奖的设立,对于教学奖励的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质量评估是教育主管部门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举措之一,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教育文明”视域下如何推进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教育文明的理念,“教育文明”是贯穿高校宏观层面教学改革的主线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在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教育教学存在“不文明”的情形。教育教学中的“不文明”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真正地贯彻执行,违法乱纪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罗彩霞案”便是典型。不能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人为地拔高或者贬低教育的本质和功能,把教育只是当作一种达到特定目的的手段,重视教育的工具理性,忽视教育的价值理性。教师只是教书匠,机械地讲授知识,没有“育人”使命;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沟通、没有交流,是一种“无人”的教育。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尊重人、不理解人、不关心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淡漠。总之,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实践、教育教学制度均存在着“不文明”的情形,缺乏“教育文明”的审视和观照。因此,应该以“教育文明”为指导,它是贯穿高校宏观层面教学改革的主线,并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维度出发进行彻头彻尾的系统改革,才能真正推进高校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

我国提倡实施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是真正的“雷声大雨点小”,形成这样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自上而下人们的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没有认真去深思和探寻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当今,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育不文明”的情形比比皆是,应该从实践中概括和提炼一个理论,使之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不论是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提法,还是创新教育的提法,都没有寻找到它们背后蕴涵的理论支撑,没有进行形而上的教育哲学追问。“教育文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具有一定的逻辑自洽性,即理论阐释与社会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科学合理性。如果缺乏逻辑自洽性,就不会得到人们的认同,也不会在实践中得到践行。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教育文明”为指导思想。不论是通识教育还是创新教育,究其实质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素质教育。树立“教育文明”的理念,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观点是一致的,它指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文明理念的关键词也是如何解决人的问题,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与《规划纲要》所提出的“以人为本”观点契合。

(二)“教育文明”视域下推进高校宏观层面教学改革的举措

1.以“教育文明”理念促进教学制度改革

教育文明标志着人类教育活动的进步和发展,尊重教育规律是前提,育人启智是核心,追求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教育文明的价值目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教育制度作为保障,没有法律法规和制度的约束,教育很难取得长足发展。教学工作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制度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开展的规则设计和刚性安排。高校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有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需要。因此,在积极推进教学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教育文明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中凸显人的在场,确实做到以人为本,真正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推高校教学改革取得质的飞跃。一是在教育文明的视域下重新审视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制机制等,禁止和剔除与教育文明理念相悖的制度和不文明的行为。加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随之发生了改变,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入,必须从以上所述方面进行全面地、深层次地改革。以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和创新性的人才质量标准指导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制度要体现“严进严出”的原则,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不好好学习,学业成绩达不到一定的要求,就不得毕业,这项原则必须毫不动摇地严格执行,才能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目前,高校对学生虽然有形式上的管理要求,但管理松懈,真正按照管理制度执行的情况较少,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玩手机、睡觉、说话的大有人在,部分学生主要靠任课教师的划定范围和考试前的“突击”应付考试,“60分万岁”成了部分学生的信条,甚至有些学生在考试中作弊。长此以往,教学质量如何提高?高校一般情况下都要求学生学期末对教师要做出教学评价,管理严格的教师反而成为学生的“眼中钉”,较之一味迎合学生要求的教师相比,管理严格的教师学生评价得分却较低,造成的结果是教师不敢管理学生,只教书不育人,课堂教学效果实在难以保证。管理要求不严格,实质上就是对教学不负责任,对学生的前途淡漠,属于教育不文明行为,违背教育文明的理念。这些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其他教学改革都是空谈。只有夯实常规教学,教学改革才能走得更远,这是教学改革系统工程的前提条件。

二是教学制度的改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在系统中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改革,而不是细枝末节得修修补补,更不是应急式的“顾此失彼”。只有把教学制度当作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科学论证,改革才会取得成效。第一,教育教学理念是前提。教学制度始终要贯穿一条主线,即以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不论是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还是通识教育理念,对其进行形而上的追问,那就是教育文明的理念。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实践。在教育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所有的教学制度都需要重新审视和审核,才能确保教学制度改革不偏离正确方向。第二,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离开任意一方,教学活动没有意义,教学制度的改革要围绕教师和学生展开。对于教师而言,教学和科研并重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能因为科研工作而影响教学工作。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况且科研资源都是“学术精英”以及与学术精英有关系的人在把持,“圈外的”教师很难成功获得课题申报。科研生态环境亟需净化和整顿,否则,科研教学并重是一句空话。从培养学生的维度出发,在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课程体系制度的改革是重点,教学管理制度是关键,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是保障。涉及这几方面的制度改革都要一以贯之教育文明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制度才是好制度,要始终不渝地贯彻执行。

2.优化专业设置,提升自主办学实力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校拥有办学自主权,可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规划纲要》再次规定要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自主开展教学活动。专业设置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基础,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专业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适应社会需求、政府调控、高校主导、社会参与监督的制度。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岗位的需求严重错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却招不到专业对口的合适人才。究其主要原因是专业设置滞后,专业结构不合理,高校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追逐热门专业导致同一专业人才过剩,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途径是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社会市场需求要协调一致。高校要对热门专门做出科学判断和市场预测,在此基础上超前设置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真正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严格专业设置评审程序,变被动为主动,破解结构性就业难问题。同时,教育主管部门予以调控和指导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避免高校之间因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另外,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要适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大胆借鉴国外一些大学在设置专业方面的经验,拓宽专业知识口径,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避免“千校一面”的尴尬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多元化,加强文理融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升自主办学的实力和社会认同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着内在的关联,通过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创新型人才,回答“钱学森之问”。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教育不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重复知识,而是贵在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历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要求,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为了优化教育资源和教育结构,提升教育教学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和调整相适应。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出发,明确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在于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于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一是严格人才质量培养规格,明确培养目标。当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严”字当头,从严治校,从严管理,从严执教,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规格上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即学习认知能力、知识信息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锤炼。人才培养目标应该着眼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真正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人才。二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过于专业化,课程内容单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因此,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开设课程需要科学论证,核心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提高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学科领域。同时,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把一些新理论、新知识、新科技添加到教学内容之中,反映学术科研的前沿成果,减少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问题。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大胆借鉴国外高校的有益经验,广泛开设跨学科课程和跨学科专业。三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在夯实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具体目标,探讨和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模式,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采取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

4.强化实践教学,通过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培养创新人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4]实践教学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重视实践教学对于提升人才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树立实践育人的理念,在实践中理解理论、验证理论、创新理论,注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课题研究推动实验实践教学,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校与企业以及科研院所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但不能把实践教学理解为教学中的实验或实践环节,而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动手能力。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实验室建设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导致实验教学大大缩水,甚至流于形式,致使学生动手能力差,就业之后难以适应工作岗位上的要求。为了改进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加大实验室投入力度,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分类建立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性实验等,构成多种类型的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的项目研究,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二是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目前仍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块“短板”,重视程度不高,投入资金有限,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严重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构建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渠道,走出去主动与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有关组织机构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利用好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和条件,强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社会实践活动。具备创新型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而且更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就业为导向,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协同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促进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团队协作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落实实践教学的关键是建设好一支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要求这支队伍对实践教学认识到位,而且实践教学的水平较高。此外,高校要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此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三是利用好课外活动,培养创新人才。大学不是因循守旧的机械重复之地,而是不断追求创新的“试验田”。课外活动是开展创新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课外活动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能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有更大的自由选择权,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勇于批判,和老师一起参与学科发展的前沿研究,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目前富有代表性的课外活动主要有:团中央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山区计划、各高校主办的“科技节”和“文化节”等活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赛事,影响力大,参与面广,对于创新人才培养、深化素质教育具有促进作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围绕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服务,提交一份创业计划,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促进产学研结合。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抓手,已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每年吸引了几万名学生报名参加竞赛,对于提高学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创造创新精神意义重大。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山区计划都以服务社会、锻炼学生为目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一条新路子,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以致用,在基层中长才干,并接受教育和洗礼。“科技节”以科技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创新,培养科学态度,提高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化节”是学生社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传承校园文化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促进作用。利用好这些课外活动,把活动引向深入,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创造创新性活动之中,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 权麟春.“教育文明”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2(7下):184-185.

〔2〕 叶险明.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与现实[J].教学与研究,2002(9):11-16.

〔3〕 胡建华等.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30年[J].教育研究,2008(10):11-20.

〔4〕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责任编辑杜敏)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cro Asp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Civilization"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QUAN Lin-chun

(Guangzhou College of Commer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63)

Education civilization belongs to historical category, its core is the respecting the rule of education, it advocates people's education to respect people, care about people, perfect the human nature, cultivate healthy personality and good citizens,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ts highest valu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acro aspect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Set up the idea of education civilization;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civilization; optimize the professional settings, promote independent power of running a school; innova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promote vigorously the teaching reform; strengthen the practice teaching,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by the social practice and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ducation civilization; teaching reform; macro aspe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4

2016-03-16

广东省特色创新项目(教育科研类)“‘教育文明’视野下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从宏观层面的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2014GXJK194)。

权麟春(1971—),男,陕西陇县人,中山大学在读博士生,广州商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伦理学等。

G640

A

1007-6875(2016)02-0126-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937/j.cnki.sjzjjxyxb.2016.02.024.html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015:30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浅析“以人为本”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的当前价值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