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某卫校在校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及结果分析

2016-03-14 21:14夏艳娜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卫校蚊子艾滋病

夏艳娜

(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5)

郑州市某卫校在校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及结果分析

夏艳娜

(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5)

目的 调查卫校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方法 随机抽样某卫校在校生(不包括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3 168人,发出问卷3 168份,收回3 094份。少部分学生(260人)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全面,大部分学生知之甚少。结论 在学生中普及传染病知识特别是艾滋病相关知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减少该病在学生中的传播。

艾滋病;学生;知识;行为

近年来,随着中专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入学门槛降低,学生来源逐渐多样化,一部分是初中应届毕业生,一部分有高中学习经历,还有一部分有工作经历。生源的多样化带来了各种信息和理念,再加上网络的流行,性开放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各种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1,2]。河南省卫计委公布[3],2015年1—10月,全省发现并报告艾滋病病例4 414例,与2014年同期(3 952例)相比增加了11.69%。在新发现的病例中,15~24岁学生感染人数居高不下。2015年1—10月,全省报告学生艾滋病病例117例,其中男性108例、女性9例,男女比例是12∶1;在传播途径方面,以同性传播为主(82例,70.09%),比2014年同期(59例)增加了38.98%。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郑州市某卫校在校生(不包括实习生),年龄14~20岁,涵盖各专业。

1.2 方法和内容[4]

采用自定义问卷调查方法,内容包括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相关态度。调查员发放问卷,学生现场匿名答题,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

2 结果及分析

2.1 基本信息

2014、2015级学生共3 168人,其中初中应届毕业生2 699人,有高中学习经历者148人,有工作经历者321人。男生392人,女生2 776人。

2.2 问卷调查情况

2.2.1 学生基本情况 初中应届毕业生:第一次了解艾滋病是在初中的科学课上,印象不深。感觉那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认为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主要是异性性接触传播),对预防措施不清楚。有过亲密性行为的48人,占该人群的1.78%,其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有42人,占87.50%。

有高中学习经历的学生:学习过一些相关知识,有过亲密性行为的有9人,占该人群的6.08%,其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有7人,占77.78%。

有工作经历的学生:主要通过网络、媒体、新闻了解相关知识,有过亲密性行为的有120人,占该人群的37.38%,其中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的有65人,占54.17%。

2.2.2 存在的问题 共发放调查问卷3 168份,收回有效问卷3 094份。问卷共40个问题,包括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治疗、人文关怀四大类。统计发现,学生在以下7个方面存在认知误区。

(1)艾滋病在窗口期是否具有传染性?38人回答“是”,占1.23%;2 824人回答“否”,占91.27%;232人回答“可能”,占7.50%。(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是否能将病毒传染给他人?128人回答“是”(4.4%);924人回答“否”(29.86%),2 042人回答“不清楚”(66.00%)。(3)患艾滋病的孕产妇一定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吗?1 280人回答“会”(41.37%);98人回答“不会”(3.17%);1 716人回答“可能会”(55.46%)。(4)关于有传染艾滋病危险的行为[5],选择“共用剃须刀”的有102人(3.30%),选择“共用茶杯和餐具”的有216人(6.98%);选择“蚊虫叮咬”的有2 776人(89.72%)。(5)关于艾滋病的潜伏期,认为8~10年的有169人(5.46%),认为1~2年的有2 021人(65.32%),认为3~6个月的有904人(29.22%)。(6)关于艾滋病发生地区,选择“国外”的972人(31.42%),选择“国内部分地区”的1526人(49.32%),选择“我们身边”的596人(19.26%)。(7)如果朋友或者邻居感染了艾滋病,选择“经常去看望”的96人(3.10%),选择“减少来往”的2 102人(67.94%),选择“告诉别人不要跟他接触”的896人(28.96%)。

大部分学生认为,血液传播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异性恋是艾滋病主要的性传播途径,同性恋之间传播的概率较小。也有学生表示对艾滋病的认识不够,很有必要在平时授课时加入相关内容,使大家在认识上有所提高,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自我保护,这样也间接保护了他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3 讨论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不高,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为艾滋病在窗口期和病毒携带期传染性不强,只有发展到终末期才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这种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乙肝相关知识,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平稳期不具有传染性,艾滋病也应如此。提醒我们急需加强艾滋病传染源方面的宣传教育。

(2)对日常行为习惯传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认识不清。89.72%的学生认为蚊虫叮咬可以传染艾滋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蚊子传播疾病有两种方式: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所谓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在蚊子体内经历了发育、增殖阶段,再传染给人。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既不能发育也不能增殖,所以不可能通过该方式传播。机械性传播对于艾滋病而言亦不可行,因为蚊子在吸血前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食管吸入血液,血液的吸入是单向的,吸入后不会再由食管吐出来。有人担心蚊子嘴上的残留血液带有艾滋病病毒,会传染给人。但一些研究发现[6],蚊子嘴上的残留血量仅有0.000 04m l,按此计算,蚊子要叮咬2 800次,残留血量中才能带有足够引起感染的病毒量。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被蚊子吸入后,病毒在2~3天内即被蚊子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而蚊子一旦吸饱血,要等到完全消化才会再叮人吸血。因此,无论从哪条途径,蚊子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都是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亦无经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

认为共用茶杯和餐具会传染艾滋病的学生占6.98%。如果共用者没有同时并发口腔溃疡,这种传播方式是不存在的。认为共用剃须刀能传播艾滋病的学生占3.30%,该观点是正确的。剃须过程中很有可能把皮肤划破,为艾滋病的传播提供条件。

(3)大部分学生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远,只有19.26%的学生认为就在我们身边。说明学生对艾滋病不够重视,从而使感染该病的危险性加增加。提醒我们要加大宣教力度,让大家意识到艾滋病就在我们身边,正确对待。

(4)对艾滋病病人的人文关怀欠缺。调查发现,只有3.10%的学生愿意经常去探望感染艾滋病的朋友和邻居,67.94%的学生选择减少往来。这样的行为会进一步加重艾滋病病人的心理负担,容易使其出现过激行为,不利于社会稳定。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对艾滋病不够了解,需加强宣传教育,既要引起其对艾滋病的重视,又要防止谈艾色变。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其将来是防治艾滋病的生力军,是抗击在一线的实践者;另一方面他们也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宣传者、培训者[7]。因此,既要科学预防,有效控制艾滋病发病率,又要维护医学生身心健康。

[1]王点,叶运莉,熊伟.泸州市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调查[J].中国性科学,2013,22(1):69-72.

[2]罗洁,叶兰香.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572-582.

[3]河南省卫计委.青年学生感染艾滋病人数增多[EB/OL].http://henan.sina. com.cn/news/z/2015-11-031detail-ifxaznc5776429.shtml,2015-11-03.

[4]张晓刚,罗剑敏,雷红梅,等.云南省某医学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需求的调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15,29(4):226-230.

[5]张秀娟,朱晓卓,张义喜.高职医学女生艾滋病知信行现状调查[J].中外医疗,2011(5):15-16.

[6]吴文栩,李华康,郑锦雷,等.大学生在AIDS病/性病预防体系的知行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7):74-76.

[7]李霞.艾滋病预防教育中大学生对同伴教育的认识态度分析[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1,85(2):34-37.

R479

B

1671-1246(2016)11-0118-02

猜你喜欢
卫校蚊子艾滋病
《 世界艾滋病日》
认识你自己
多媒体技术在中职卫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蚊子叮人
浅谈中职卫校英语课堂常遇问题和应对策略
蚊子爱叮哪些人
熏蚊子
肚有蚊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