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改编的典范之作观评剧《红高粱》有感

2016-03-14 00:56仲呈祥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评剧红高粱原著

仲呈祥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红高粱》系列小说改编演出单位:天津评剧院编剧:贾璐 导演:张曼君唱腔设计:樊继中 黄兆龙 剧文林 音乐设计、配器:于泽麑音乐指导:徐志远 舞美设计:修岩灯光设计:邢辛 服装造型设计:王玲形体设计:姚晓明 主演:曾昭娟 孙路阳

第一次现场看天津评剧院的《红高粱》,直感最宝贵,也是最真实的。我以为评剧《红高粱》不愧为当代舞台的精品剧目之一。该剧是中国当代戏曲舞台上从小说到戏曲,也就是说从文学语言到特定的戏曲语言的审转换,完成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该剧的成功为戏曲改编小说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从小说到评剧《红高粱》,蕴含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如强烈的生命意识、民族自尊、敢爱敢恨、女性自强等等,彰显了独特的中华美学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精神。评剧《红高粱》可以说是戏曲改编小说的一个范式,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评剧《红高粱》整体的审美是和谐的、完整的,主题是鲜明的、深刻的,艺术上是评剧化了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议上精辟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养,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文艺是人类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它受制于哲学,但不等同于哲学。我赞成这样的观点,不能用理性的思维压抑和剥夺情感的思维,但是情感思维又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导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红高粱》小说出炉,张艺谋改编成电影,我写了一万多字评论文章,登在权威文学刊物《文学评论》上,论述《红高粱》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经验,这就是:一、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主旨和价值取向;二、改编要忠实于改编者与原著者在审美个性、审美风格、审美气质的契合点,找不到契合点,改编就不会成功;三、改编要忠实于所改编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优势与审美规律,因为小说以文学语言为载体形成叙事链条,没有具象,作用于读者的阅读神经,激发读者产生对应的相对复杂的空间联想;而戏曲以歌舞演故事,靠视听语言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是有具象的,激发观众产生一种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这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审美艺术思维。

评剧《红高粱》成功了,一是成功在深化凸现了小说的生命意识和民族尊严即抗日主题。编剧、导演,特别是主演,做到了对于原著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主题非常鲜明,全剧一共四场戏,第一场是序幕,第二场是成亲,随后两场祭酒神、杀日本鬼子,讲述了普通老百姓自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笔墨集中到这一点,既忠实于原作又深化了原作精神。我以为原小说的历史观是可以深化的。原著中写抗日,多少有点游戏化,我爷爷我奶奶像搞游戏一样就把日本鬼子杀了,远没有写出日本侵略者执行的“三光政策”的非正义性和侵略性,杀光、烧光、抢光,是极具残酷性的。戏曲改编要突破小说,要站在艺术思维和情感思维的高度,对小说进行认真的分析,抓住最有价值、最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格。这极为重要。

二是评剧《红高粱》严格遵循了评剧独具的审美优势和主演曾昭娟的艺术优势,遵循了评剧独特的审美规律,在相当意义上,是为主演量身打造的。戏曲要靠核心唱段塑造人物,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所有这些,在舞台上都得到了出色的表现。所以,这出戏在创作思维上,在对民族精神品格的艺术表现上,在提升观众的戏曲鉴赏文明素质上,都可圈可点,值得称道。

此外,比较一下电影、电视剧和评剧的改编异同,也很有意思。形式上,评剧与电影、电视剧不一样,它的篇幅浓缩、情节集中、情感强烈,要以唱致胜。《红高粱》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主要是把小说故事化,免不了要往里注水,把一个中篇小说改成几十集,这不是民族艺术思维能力上的精进,而是迎合市场的需求。于是就有了以制造视听感官和生理上的刺激,去冲淡乃至取消本应给人带来的思想启示和艺术美感。电影《红高梁》倒充分发挥了电影语言的审美优势,把高粱拍得几乎会讲人话,把“颠轿”拍到了极致。

评剧《红高粱》提供的普遍意义是什么?改小说《红高粱》为戏曲,要忠实的不仅仅是原著,更要忠实自己本体艺术的独特规律。戏曲改编应找到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戏曲是要唱的,是要塑造人物的,是要有玩意儿,是要看角儿的。电影版的《红高粱》,导演张艺谋擅长靠造型、色彩和镜头语言烘托主题。电影中的那个颠轿是很吸引人的,最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到轿子里面九儿脚下摆着一把剪刀,表明了人物赴死的决心,成为一个经典的场面。评剧《红高粱》在一定意义上是为曾昭娟量体裁制的。导演和编剧在这点上下足了功夫。他们为曾昭娟饰演的九儿和另一人物十八刀设计了很重要的唱段,其唱腔忠实于评剧艺术,特别是主要人物九儿独特的审美优势、审美风格、审美个性。同时,这个戏里面有着诸多思维上的创新。比如,对汉奸曹梦九的塑造。他曾做过许多卑劣的事,但是当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刻,毅然将胸中怒火烧向侵略者。这种处理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能够解决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里面,除了讲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又加了一个文化自信,而且明确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根本性的自信。《红高粱》从中华传统齐鲁文化到抗日战争的抗日文化,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故事,特别是关于底层人民的故事。我相信这个戏会成为中国评剧的一个代表作,会成为曾昭娟的代表作品,会成为张曼君导演优秀作品中独放异彩的好作品,成为中国戏剧界改编文学名著和获取经验有普遍意义的好作品。我向主创人员们表示敬意。

猜你喜欢
评剧红高粱原著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拔牙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
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