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家国情怀
——评中国评剧院原创作品《母亲》

2016-03-14 00:56何玉人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现代戏评剧剧作

何玉人

演出单位:中国评剧院编剧:锦云 导演:张曼君作曲:刘文田 王亚勋 赵石军 戴锡英 刘冬然舞美设计:修岩 灯光设计:邢辛主演:王平 郑岚 张超群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弘扬抗战精神,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中国评剧院倾力打造了以抗战为题材的大型评剧《母亲》。剧作把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搬上舞台,以此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告慰历史,告慰千千万万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先烈们。通过用艺术的方式再现那段悲壮的历史,再现抗战英雄们英勇无畏的伟大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告诫后人要珍视和平,警示未来,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新上演,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建设我们的美丽家园,更好地把握今天的生活,走向美好的未来。

一、《母亲》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和精神的鼓舞

《母亲》的创作演出,从题材选择到艺术表现形式带给我们精神鼓舞和心灵震撼是多方位的。首先,在描写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中,剧作将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维护独立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通过众多的人物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再现了当年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军民一心齐上阵的历史真实历史场面。同时也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血腥的嘴脸。其次,这部作品是根据发生在北京密云县的真实事件创作而来的,集中描写了一位叫邓玉芬的母亲,先后把四个儿子送上前线打鬼子,丈夫也为抗战英勇牺牲,她的坚强、她对家园的眷恋、对敌人的仇恨,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人。这样的母亲,是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个母亲中的一个,是母与子的经典的主题。儿子和母亲是血脉相连的至亲,为了保家卫国,一个个儿子前赴后继,付出了血与生命的代价。儿子们为了母亲的安宁与幸福,为了美好家园不受蹂躏和践踏,他们在所不辞,无悔的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再者,作品虽然表现的是具象的人和事,但是,从母亲与儿子们的亲情来讲,这个戏中母亲和儿子的血脉之情已经超越了具象,而上升为祖国母亲和忠于它的中华儿女之间的血脉之情,精神之情,民族荣辱之情。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柔弱的母亲无法保护自己的儿女和亲人,只有保家卫国,奋起反抗才能赢得独立与自由。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国,没有家和国,就无以立身,就只能沦为阶下囚。所以“母亲”的主题不仅是一个故事,一个剧作内容,它永远是中华民族不受外敌侵略的大题材,大主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评剧《母亲》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带给我们许多重要启示。

二、《母亲》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抗战到底”。这是“中华儿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怒吼,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宣言。”也是评剧《母亲》所要表达的主题韵致。编剧刘锦云怀着童年记忆的强烈撞击,以令万民敬仰的密云抗日英雄母亲邓玉芬妈妈感人心魄的事迹,写了评剧本《母亲》。在表现这个真实的事迹时,剧作采用母亲与死去的小仔儿对话的倒叙的手法,用散文式的戏剧结构形式,将要表现的情节串在一起,将一个个看似互为关联又不紧密衔接的情节一个一个展现在舞台上,一个情节就是一个亮点,一个亮点就是一个生动的情节,以此形成了该剧独有的结构方式。例如。一场中跳出的小仔与母亲、父亲的对话,爹爹给小仔叙说了当年“爹爹是怎样将你娘娶回家”的,于是,小喇叭嘀嘀哒哒吹起来,苦盼多年的光棍汉与俏丫头喜结良缘。紧接着父母这甜甜蜜蜜的一抱,抱出了一群虎头虎脑小精灵,随之,永全、永水、永合、永安四个儿子出现在眼前。老大述说了自己抗日战场身先去,老二随哥忠魂身后行,老三热血拼洒长城下,老四饮弹身亡目不暝。这样的情节安排显然与以往的剧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接着下面的剧情发展,也只是通过:跑反——人圈——饿肚子——喜鹊被辱——投奔八路——大年夜——永水、永合中弹身亡——丈夫送粮路上牺牲——刺刀下认亲儿——小仔儿毕命——鬼子投降,“望儿歌”响起,全局结束。剧作就是采用这种散点透视的方式,将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故事一一道来,在表现英雄儿女的同时,彰显出伟大母亲以国为重的民族大义,舍子救国难的高大形象和不畏强敌誓死与敌人奋战到底的英雄气概。邓玉芬的形象虽然只是生活在北京密云的一位母亲形象,也是抗战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千千万万个母亲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永远不忘国耻,铭记历史,永远记住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和抚育他们成长、送他们保家卫国的母亲。

三、《母亲》的艺术成就

原创作品相对比较难搞,原因是既要遵循戏曲艺术规律又要有新的艺术呈现,特别是现代题材的作品就是难上加难了。《母亲》的创作演出是一部起点较高的原创作品,剧作的主题和题材上面已经说了,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从目前现代戏的创作来看,普遍认为解决好“戏曲化”的问题是现代戏舞台艺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作为现代戏的《母亲》,从导演处理,到演员表演,再到整个演出,可以欣喜地看到,剧作始终在戏曲艺术的轨道上运行,是一部戏曲化处理的很好的现代戏作品。导演张曼君近些年导演了多部戏曲作品,在业界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现代戏的导演处理上,她始终把戏曲艺术空灵的、写意的、虚拟的、歌舞演故事的传统技巧和新的时代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得戏曲现代戏的舞台呈现既传统又有新意。例如,在轻松自然的对话中当老汉“张手臂把俺的小乖乖甜甜蜜蜜抱怀中!母亲(从老汉怀中挣出,叙述着)就因为甜甜蜜蜜的这一抱啊——,抱出了一群虎头虎脑的小精灵!” 四个儿子顿时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一虚拟的写意手法,既合情又合理,可谓神来之笔。又如,在认亲儿子一场中,导演两根绳子的运用,既是日本鬼子用来捆绑八路军战士小郭和儿子永全的锁链,又用它托起母亲作为产床,小仔儿出生了。另外,在场面调度上,导演充分调动了舞台,既有全景式的群众演员场面,又运用起霸、亮相的手法,突出重点人物,甚至巧妙的运用追光、聚光烘托人物和场景,不但很好地营造了戏剧氛围,还很好地刻画了人物。

这出戏给人留下深刻影响的还有音乐。作为板腔体的评剧音乐,风格性很强,以往比较注重演唱,评剧鲜明的流派风格也因为唱腔而划分。近年来,中国评剧院引领评剧音乐的发展,使得评剧音乐发展很快,不但克服了男声唱法简单和腔调上存在的问题,还在调式、调性、音乐旋律上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从前几年的《马本仓当官记》、《林觉民》、《良宵》到不久前的《城邦恩仇》,再到最近的《母亲 》,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评剧音乐实践、探索的过程,每部作品都有创新和发展。该剧的作曲既很好地继承了评剧音乐的传统,又有很多新创造,不但设计出了符合人物性格和嗓音条件的唱腔,还在场景音乐、打击乐设计、音效设计以及配器等方面丰富和加强了评剧音乐的表现力,给人以很传统又很现代的视听感受。母亲的扮演者王平,在剧中戏份很重,由于唱腔设计的成功,加上她高亢的嗓音,令人荡气回肠的演唱,对母亲形体的准确把握,以及老道的掌控舞台的能力,使原本工闺门旦、青衣的她,很好地完成了剧中母亲这一老旦的角色塑造,在表演艺术上有了新的突破,由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艺术升华。该剧充分调动了老生、小生、武生、花旦、丑等角色的表演以及群众演员的场面,扮演老汉、儿子、杜鹃和小仔儿的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握都很准确,演员们唱得好,身段好,表演技巧好,显示了剧院雄厚的团队力量和生气勃勃的艺术创造力。

戏曲界有十年磨一戏的说法,意思是说好的剧目一定要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不断地演出,在演出中进一步完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是符合戏曲舞台创造的实际的。评剧《母亲》的创作演出,起点很高,基础很好,尽管如此,也还需要在演出中不断加工、打磨。比如,第一场,虽然娶亲的情节很精彩,但还可以再精炼一些;第四场,老汉的“在送粮路上人断魂”的情节还需要有一些铺垫,才不至于显得突兀、单薄;与全剧悲壮、激愤的气氛相比,戏的结尾还显得有点平。艺术从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的看戏观感也只是一己之见。总之,该剧的创作演出,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部力作,也是中国评剧院建院为全院演职员工为建院60周年献上的一份有价值、有意义的厚礼。同时,经过不断地加工提高,这部作品定将会成为戏曲现代戏的精品力作。

猜你喜欢
现代戏评剧剧作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论罗周剧作的情感与形式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现代戏的发展路径与创作走向
诗性现代戏的中国表达——张曼君现代戏创作探要
闽剧现代戏《生命》首演
剧作法可以模仿,但有一样东西学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