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沙:一个人的香江昆曲路
——写在新编昆曲《紫钗记》中国戏曲节公演后

2016-03-14 00:56刘诗萌
中国戏剧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身段金沙粤剧

刘诗萌

2016年6月17日晚,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第六届中国昆曲节的开幕大戏——新编昆曲《紫钗记》长达3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大幕徐徐升起,53岁的邢金沙将结尾一幕所穿的紫色绣花坎肩换下,穿上了戏中霍小玉新婚时的大红色,走到台前谢幕。大剧院里近2000名观众起立鼓掌叫好,这其中既有资深的昆曲观众,同时也不乏慕名而来的粤剧观众。

在香港,粤剧《紫钗记》是最脍炙人口的剧目之一,上世纪中叶由编剧大师唐涤生自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之一改编后广为传唱。“《紫钗记》压轴总要穿一件紫色,这是香港观众看戏的传统。”演出结束后的采访中,邢金沙如是说。定居三十年,曾为数十位粤剧演员传授过昆曲身段,现时又担任香港演艺学院中国戏曲导师的她,对当地观众的“口味”早已了然于心。

香港是邢金沙的主场。此次中国戏曲节邀请了她的娘家——浙江昆剧团赴港献艺,而她作为浙昆出身的梅花奖得主,更被特邀主演开幕演出。坐落于维多利亚海港旁的文化中心,在1989年落成初期曾成就了六大昆剧团同台的盛事,如今又见证了邢金沙二十年后再次主演新编大戏的时刻。同时,这里还是她创办的昆曲传习社近十年来固定的练功场所之一。维港畔的习习海风中,回荡着这位昆曲人用不灭的热情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让水磨昆腔在香江生根发芽的故事。

远隔一千里,两条昆曲路

邢金沙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军人家庭,15岁进入浙江昆剧团“秀”字科学习昆曲。五年的科班学习中,邢金沙是出了名的“硬骨头”,除了闺门旦的看家戏外,周末还自己乘火车去上海向“武旦皇后”王芝泉学武戏。同班的男生班长林为林,睡觉的时候都在练功,半夜醒来松下腿,换一条接着练,“江南一条腿”的称号皆由苦练得来。而邢金沙就是当时的女生班长,是唯一一个能和林为林比“练得苦”的学生。毕业后,她很快成为剧团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斩获了 “优秀小百花”奖和浙江省戏剧节青年演员一等奖。

邢金沙生活照

1986,邢金沙随丈夫前往香港定居,成为香港无线电视台的一名国语配音员,一做就是十八年。 然而对从小学习和热爱的昆曲,她也从未忘怀。一到香港便开始租场地练功,九龙城附近的华南影联会一直用了三十年。晚上也在楼下的停车场里练,刚来不久的一天,她晚上11点下楼练功,披散着刚洗完还半湿的头发,穿着一件白色水袖衣,一边跑圆场一边喊嗓子。这时从停车场入口开进来一辆车,车上的男司机看见她这个模样,一脚油门,飞也似的从另一边又开了出去。“我看他神态好恐怖,像是撞了鬼,”说起这个故事,她也忍俊不禁。

《紫钗记》

《玉簪记》

TVB配音员戏称休息室为“疯人院”,而在他们中间年龄最小的邢金沙更是有“护士长”的外号。二十年来,她一有时间就在里面练功,口中念念有词,咿咿呀呀全是昆曲的唱段和念白。每周一三五配音,二四六则开班教学,为一些粤剧演员传授昆曲身段,许多大牌名伶都曾受教于她门下。

“没有乐队,没有同伴,一个人练功寂寞吗?”邢金沙摇摇头,“从小就是这样,没有人跟我练,我自己一个人也能练。”2006年,她离开了自己享有盛名的配音界,到香港演艺学院重新拾起老本行,成为一名戏曲教师。三年后,凭借一场完美的文武折子戏演出,她又毫无悬念地摘得了第24届梅花奖。

在香江,播下昆曲的种子

得奖后,邢金沙的生活没有变化,她仍是每天教授演艺学院的学生们戏曲形体基本功,帮他们排练粤剧;周末给“邢金沙昆曲传习社”的学生传授昆曲唱腔和身段。传习社创办于2007年,既有颇具名气的粤剧演员,又有热爱昆曲的花季女孩,但他们跟随邢金沙的理由却出奇地一致:因为她是最懂教的老师。

从事金融业的粤剧男旦佳佳是个好学的人。为完善自己的表演,他跟二三十位老师学过戏,“最后碰到邢老师,我觉得她身段最好,而且懂教。”他解释说,戏剧不同拍照,它由一组组身段动作形成,固定动作的搭配和运行过程中的过渡,都考验美学及身体协调性。“将每个动作拆解得明明白白,又能在学生模仿时准确指出错处,是老师的智慧。”

中学二年级的香港女孩安安是从青春版《牡丹亭》喜欢上昆曲的。在她看来,老师讲课细致,玩的时候却又很活泼,“什么东西都可以玩,连一朵花都能玩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让人在她身边就感到开心”。

演艺学院的大三学生谢晓瑜这样描述邢金沙的课:“邢老师对唱念做打的要求都很严格。第一节的课是武戏‘挡马’,只一个动作就教了三节课。她总是说,老师宁愿教慢一点,让你们把基础打好。所有的细节都要求我们一点一滴做好,演出时借来的公用道具狐狸尾,她还会要求我们把脏了的地方洗干净,说台上不能红一块灰一块。”在晓瑜眼里,生活中的邢老师又格外平易近人。有一次,一个师姐在演出前喉咙突然痛起来,邢金沙听说了,便拿出自己从杭州老家带回来的小菊花和罗汉果给她沏水喝,后来学生们只要嗓子疼,都会跑到她那里去要“秘方”。

香港演艺学院有期末公演的惯例,邢金沙每年都带着自己的家人、朋友来观看学生演出。之前的彩排,她每次都认真地记下各个人的错处,结束后一一纠正。2013年期末正赶上她要去台湾演出,晓瑜排练后没了老师指导,感觉颇不适应,就发信息给她:“老师,您不在,我们就像没妈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人是真正感受到过大师们的传承的,传字辈的姚传芗、周传瑛老师,世字辈的沈世华老师都亲力亲为地教我们,我们现在也有责任把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继承弘扬出去。”邢金沙说。

一个人带出一支“昆粤”队伍

除了教课以外,演出也是处于演员黄金年龄的邢金沙最为看重的。

2013年底,她联同自己的学生、“凤仪红粤剧社”社长赵凤仪,及香港粤剧老倌罗家英、李龙等人,在香港和北京举办昆粤折子戏推广专场。在北京的演出,前来索票的人不仅有当地人,还有天津、武汉、广州等地的戏迷。邢金沙表演了“申梅”专场中的一折《蝴蝶梦·说亲回话》,寒风瑟瑟的冷天,梅兰芳大剧院里座无虚席,掌声不绝,分外热闹。

转年,“昆粤折子戏”专场再度举行,这次昆曲部分演出的是《玉簪记》中“偷诗”和“催试秋江”两折,脱胎自2013年台湾兰亭昆剧团制作的“小全本《玉簪记》”,由邢金沙和台湾唯一的科班昆曲演员温宇航搭戏。为排好这出戏,两位演员都成了空中飞人,抓紧一切休息时间编排唱腔和身段,最终在台公演大获成功。一年后在北京的这场演出,在观众们的欣赏口味被三天前大师版《牡丹亭》调得空前之高时,竟也收获了“华岳之后最好的《玉簪记》”的好评。

“我们这么专业、这么认真地去做,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团队,才在艺术上更加精益求精。你自己做得好,才有更多的演出机会,”邢金沙说道。但实际上,她有着一支独特的“昆粤”团队。每次在香港有专场演出,演艺学院的学生都能给她“底围子”;每年的香港艺术节上,传习班的学生也上台表演昆曲。这支非专业但又“挺专业”的力量,弥补了香港昆曲表演的从缺,在整个两岸三地的传承中,都是一大奇观。

从豆蔻少女到双鬓微青,跨越千里的昆曲道路带给邢金沙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亦令她获得夙愿得偿的幸福。无论是身处何方,有何种荣誉加身,那颗扎实做戏,平易待人的初心,却从未变过。

《题曲》

猜你喜欢
身段金沙粤剧
SINGING THE CHANGES
当远方不再遥远
如果……就……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审音鉴古录》身段谱管窥
从昆曲身段谱说到明清时期《牡丹亭·游园惊梦》演出
放下身段,才有快乐
天祀园的身段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