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2016-03-14 17:58童生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品味语言朗读阅读教学

童生云

摘 要 在本文中,笔者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抓住文眼,读中品味;潜心会文,推敲揣摩;多元探读,激活思维等方法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朗读 品味语言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缺少了语言的课堂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尝试引导学生去研读教材,品读文本,从字里行间中体味语言的无穷魅力,使语文课返朴归真,充满浓浓书香。

1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挖掘和对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却淡化了“语文本色的品味”。事实上,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我爱门前的小池塘》是著名作家金波的一篇散文,运用拟人的手法,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形象地描绘了家门前小池塘和池塘周围万物生长一片生机的美妙景象,令人读来,感受到一种童话般的美妙,文中语言生动形象,极富童真童趣,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个孩子热爱自然,富于幻想的纯真之情。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了“美”字,采用了直观的挂图、生动的课件演示来调动孩子的视觉器官,老师精彩的范读配以优美的音乐作用于孩子的听觉器官,让每个孩子都能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让孩子在朗读课文时能领悟到小池塘那充满生命力的美。同时教师的评价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你读得又轻又柔,怕吵醒了小池塘。”“我已经看到小蜜蜂、蚱蜢、小鸟快活地生活在小池塘边。”“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池碧绿的荷叶,粉红的睡莲盛开在绿叶之中。”孩子们也用心去聆听同伴的朗读,并给予赞美或希望:“你让我欣赏到了一幅美景。谢谢你!”“你读得太好了,我要向你学习。”为了促进孩子们积极自主学习,笔者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并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让他们自读自悟,体验情境,进入情景,品味语言,学生带着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去读书,才能真正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情感的交流和体验中,自然地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快乐。在与文本作深入对话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升华,审美情操得到熏陶和感染。

再如《跟祖父学诗》节选萧红的回忆体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之口讲述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写作特点,以课文中《千家诗》的诗句为经线,以“我”的童真童趣为纬线来贯穿全文,通过大量对话的语言的描写的学习,让充满慈爱宽容的声音和稚嫩的童音相交织,刻画人物性格,以此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祖父语言诙谐幽默,孩子们学习热情高,能从诗的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我”童年的乐趣。

2潜心会文,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如《我爱你,中国的汉字》是刘湛秋的佳作,课文紧紧围绕“汉字的魅力”,抒发了对汉字的珍爱与赞美之情。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汉字。开课时,教师在“中国的字”和“中国的汉字”上做文章,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激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愿望,接着结合汉字六书中的知识,用简明的甲古文向学生展示汉字构造的艺术美。如:“日、月”是象形造字法,“林、森”是会意造字法……。学生初接触,兴趣极浓,再结合课文来读,来体会,同学们对汉字那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意而叹为观止,从而从内心中感到汉字的奇妙,读起来更有劲了,并主动课外延伸出对其他汉字的理解和感受。随后,教师又相继展示了几幅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那楷书的庄重、行书的流畅、草书的行云流水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机让学生感情诵读,相互评价。学生不仅了解了汉字的特点,又学习了语言,还感受了中国汉字的魅力,真是一举三得。

再如,在《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中,为了让学生认识少年闰土知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特点,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理解闰土的“知识丰富”。

(1)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一点,重其所重,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丰富”,避免了面面俱到的分析讲解;

(2)在理解“知识丰富”时,从知道得“多”到(下转第84页)(上接第70页)知道得“详细”,再体会“三个不知道”,从内容到写法,由易到难,剥笋式地层层展开,并有机地结合重点词句的品味,学生学得扎实;

(3)通过学生反复地读、仔细地找,认真地思,热烈地议,教师穿针引线,只作适当点拨,使课堂结构动静交替,张弛有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3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如《大自然的声音》这是一篇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课文。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入境、想象、美读、感悟,让孩子们理性地去分析“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声音,怎样美妙?”把声音作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感受同样是风,同样是水,声音却是那么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每一片叶子不同的声音,微风的轻柔,狂风的雄壮……把这些放在一起来用心倾听,细心品味,那份美妙的感受会直击心房,让人流连,让人陶醉。感受的方法是多样的,读是最主要的方法,读出声音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再如《爷爷的芦笛》是一篇行文优美、饱含哲理的短篇小说。主要讲了强强在狂风巨浪之夜,独自一人历经恐惧,变得勇敢起来的事。教学本课教师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第三部分,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当晚环境的句子和描写强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由于此环节学习到位,为下文做了铺垫,在理解爷爷说的“海边的孩子不沾的海水是长不大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时,学生们感受颇多,场面热闹,发言踊跃,句句精彩,成了本课教学中亮丽的一面。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相信,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猜你喜欢
品味语言朗读阅读教学
让心灵与文本对话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浅谈诗歌教学优化举措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