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享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地区脱贫路径探析

2016-03-15 11:29温祖卿
关键词:共享发展脱贫农村地区

温祖卿,王 欢,丁 鑫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7)



基于共享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农村地区脱贫路径探析

温祖卿,王欢,丁鑫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167)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这一发展理念,这表明国家在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庞大的农村人口数量,农村地区在一些方面相比于城镇地区往往处于劣势地位,这使得农村地区的贫困发生率更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实现农村地区的顺利脱贫对于达成共享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需要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脱贫路径。

关键词:共享发展;农村地区;脱贫;路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这表明国家在注重高质量发展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5.1元,而1978年的同期收入却只有343.4元,恩格尔系数从57.5%下降到35%,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895.9元,1978年的同期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133.6元,恩格尔系数从67.7%下降到37.7%。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其生活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被拉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见图2),农村地区贫困人口高达7017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为7.2%,这说明我国发展成果的普惠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五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要实现农村地区全部脱贫,这意味着平均每月要减贫100万,在不到6年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庞大的减贫工程,攻克难度可想而知,世所罕见。这将是世界史上最大的减贫奇迹,更是世界最大的发展奇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2]

一、贫困的含义及中国贫困界定

(一)贫困的含义

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贫困仅指经济上的贫困,反映维持生活与生产的最低标准,处于这种状况中的人所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希望得到的是与社会其他成员相等的收入、食物、燃料、衣着、住房及生存环境,他们注重这些东西在量上的满足。广义上的贫困除经济上的贫困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贫困,即贫困者享受不到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该享受到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中国贫困界定

2011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中央决定将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并一直沿用至今。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按照现行贫困线计算,截至201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约占同期农村总人口的11.3%,数量巨大。从国际比较看,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现行贫困线标准相当于人均每天2.19美元,高于世界银行全球绝对贫困线最新标准每天1.9美元,这将意味着我国有更多的低收入人口被纳入扶贫范围,这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一种是实际体现,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但同时更说明了我国扶贫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需要我们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科学合理地推进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做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二、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特征

随着我国扶贫政策的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道路,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贫困居民底数不定、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同样较为突出。在国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形势下,研究我国农村贫困的新特征尤为重要。

(一)贫困区连片化分布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虽多,但分布在全国各个地方,不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也在逐步减少,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由全国性的贫困转变为了区域性的贫困。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于自然条件恶劣、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落后的地区。[3]符合这些特征的西部地区、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共同形成了连片特困区,成为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二)绝对贫困趋于缓解,相对贫困日益突出

绝对贫困,实质上是一种生存贫困,指贫困人员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的状况。1978年农村有绝对贫困人口2.5亿(约占农村人口的33%),2014年为7017万人(约占农村人口的11.3%),农村贫困标准也由1978年的人均年收入100元上升到2014年的2300元。从这些扶贫的成就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问题趋于缓解。但与此同时相对贫困问题却日益突出。相对贫困是从居民收入不均衡的角度来考量的,表现了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虽然目前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其收入依然远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从扶贫的角度出发,不仅要维持贫困人口的温饱需求,也要考虑到医疗、教育和居住的扶持,这样才能使脱离贫困线的人口不至于轻易变成绝对贫困人口。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没有完全改变,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给短缺、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对贫困人口的医疗、教育和居住的扶持力度不够,农民相对贫困的现象依然普遍。

(三)脱贫人口返贫现象普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扶贫力度的加大,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农民占所有贫困人口的比重大大减少。但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扶贫政策的不连续性、公共服务和产品的缺失等,导致脱贫人口抵御外来风险的能力较弱,因病返贫、因老返贫、因婚返贫、因教返贫、因灾返贫等现象严重。根据历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07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9.1%在2008年脱贫,而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6%为返贫人口;2008年的贫困人口中有66.2%在2009年脱贫,而2009年3597万贫困人口中,则有62.3%是返贫人口。脱贫人口的返贫,无疑为扶贫带来较大的压力。

(四)多维贫困特征明显

从能力方法的视角看,贫困是多维的,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是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也不仅是指物质生活的贫困,而是文化贫困、精神贫困、权利贫困以及经济贫困并存的一种复合性贫困。由于物质条件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受教育水平低等原因,从而导致农村贫困人口知识匮乏,小农思想泛滥,信息落后,缺少积极进取的动力和能力,更有甚者安于“贫困陷阱”,主动放弃发展的机会与权利。

三、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贫困问题更是阻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顽疾,它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贫困产生原因进行透彻的分析是提出可行性解决措施的前提,笔者认为中国农村贫困问题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

从我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分布来看,目前的贫困地区大部分都分布在山区、丘陵区和高原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泥石流、滑坡、石漠化、水土流失、涝灾、旱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频发。[4]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这些地区可利用耕地资源缺乏,资源开采利用难度大,这严重制约着这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活动,物质资源基础严重不足。另外,恶劣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限制性因素增加,造成建设成本急剧攀升,这使得地区发展基础配套设置不足,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对外界人员的吸引力低,本地区人口外流严重,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往往成为这些地区人口构成中的主要成员,劳动力资源缺乏。

(二)教育发展水平低,缺乏新农村建设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失衡现象,城镇地区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聚集地,而农村地区无论是从教育资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及城镇地区。对于那些贫困农村地区其教育资源更是少得可怜,教育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在一些山区,学生需要翻越好几座大山,花费好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学校”,这使得这些地区学生辍学现象极为普遍,这无疑剥夺了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从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来看,这无疑剥夺了这些地区儿童争取更好生活方式的能力,新农村建设人才资源不足,由此造成不断重复贫困的悲剧。

(三)经济发展方式较为单一,经营理念落后

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低,农业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农业生产方式较为粗放,仅限于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农业生产链短小,农产品附加值低,从而制约农业经营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低,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农业经营理念较为滞后,缺乏利用新技术的理念和能力,对新型创收方式的接受能力低,缺乏尝试新事物的勇气。

(四)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受传统生育观念束缚

农村地区民众对于社会保障的认可程度较低,农民受传统观念影响,往往不愿意将钱投入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方面,而将钱存入银行,投资不够理性。在风险来临之时,其储备资金往往有不足以应对风险,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医疗就医方面,农民群体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多。另外,受“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农村超生现象较为普遍,往往陷入“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

(五)政府部门内外信息交流不畅,缺乏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把握

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实施精准扶贫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而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建立在对相关信息的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我国行政体制结构的一些弊端,导致政府部门间容易形成条块分割,部门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以致于各部门依据本部门所掌握的信息而做出的决策往往不是最优的,这种现象在扶贫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政府与民众沟通渠道不畅,两者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互动,一方面使得政府信息收集受阻,另一方面也削弱了民众对政策实施的监督力度和意见反馈功能。这样一来,政府的相关扶贫工作便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中国农村地区脱贫路径

中国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探索适合我国实际的脱贫路径。

(一)探索建立“互联网+脱贫”模式,推动扶贫工作精准化进行

扶贫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各种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地收集、整合、分析、存储等工作。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树立“互联网+”思维,建立“互联网+脱贫”模式,提高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一方面促进相关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数据共享,打破部门间数据资源碎片化现状,通过数据整合形成更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提高政府部门间的联动能力和办公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畅通政府相关部门与民众沟通渠道,实现对有关农村贫困状况的数据信息和相关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准确把握。另外,在“互联网+脱贫”模式下,应通过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科学分类,统筹资源给予重点扶持,推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促进农村就业脱贫和创业脱贫,技能培训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加强对扶贫对象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扶贫对象收入水平,实现扶贫对象就业脱贫。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潮在贫困农村地区生根发芽,发动相关农村地区、农村家庭、农村人口进行自主创业,加强引导,提供配套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实现扶贫对象实现创业脱贫。制定相关教育政策,例如实施定向招生、提供升学深造机会等等,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农村地区志愿服务、就业工作、自主创业,为贫困农村地区注入强大的人才智力资源,推动该地区实现农业发展现代化转型,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现代化,使其早日走出贫困的境地,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改善教育办学条件

通过发展贫困农村地区教育事业,提高该地区年轻一代的文化知识水平,增强他们摆脱贫困的能力。推进边远贫困地区适当集中办学,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继续实施东部地区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和招生协作计划,使更多的中西部贫困学生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的机会平等。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避免因贫休学、辍学现象的发生。

(四)转变贫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合理分析贫困农村地区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挖掘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具体可通过建立“互联网+资源开发”模式,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进行有效宣传,形成主导产品、名牌产品、优势产品,增强产品知名度。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加强农、林、牧、渔产业指导,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精细、生态农业,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农产品生产、运输、销售全过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营效益。兴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延长农业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提供政策优惠,简化审批手续,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积极发展农村配送物流。

(五)完善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公共服务和人口服务管理

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切实保障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常年困难农村人口的基本生活。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受灾群众生活救助政策。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善医疗与康复服务设施条件,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加强贫困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政策宣传,防止因超生而对生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进程,支持贫困地区加强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养老机构和服务设施建设,支持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解决广大老年人养老问题,促进贫困地区人口生育观念的转变,克服传统生育观念的束缚。

五、结语

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部农村地区脱贫,这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重要标志和重大成就,那时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将会得到较大提升,“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奋斗目标将会又进一步。中国农村地区的脱贫事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顺利实现须以共享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中国农村实际,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逐步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央政治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http://news.163.com/15/1030/07/B75HQE6300014JB5_all.html.

[2]胡鞍钢.从薄“弱处”突破,向“全面小康”挺进[EB/OL].http://www.chinareform.org.cn/People/H/huangang/Article/201511/t20151103_2 37538.htm.

[3]邵延学.我国农村贫困特点、成因、及反贫困对策探讨[J].商业经济,2014,(9):29.

[4]贾若祥,侯晓丽.我国主要贫困地区分布新格局及分布特点和类型[J].党政干部参考,2011,(8):17-18.

[5]刘颖.农村贫困问题特点、成因及扶贫策略[J].人民论坛,2013,(35):108-109.

猜你喜欢
共享发展脱贫农村地区
浅谈山区小学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养老需求的研究
脱贫攻坚中的媒体担当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如何促进农村地区思想品德课中的合作学习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
农村地区进一步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有效途径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