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

2016-03-15 10:40吴红缨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抗凝剂急诊科

吴红缨

(中日友好医院 急诊科, 北京, 100029)



急诊科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

吴红缨

(中日友好医院 急诊科, 北京, 100029)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科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及其效果评价。方法从急诊科收治患者中随机性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在抗凝剂皮下注射时,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规范护理。比较2组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患者出院前1 d采取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表记录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6/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0%(21/4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37/4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50%(31/40),2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应用,在有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科; 低分子肝素; 抗凝剂; 护理规范

抗凝剂是急诊科常用的药物之一,可用于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但若抗凝剂皮下注射操作不当,容易并发出血、淤斑、硬结等并发症,因此,做好急诊科患者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1-2]。为探讨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在急诊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40例急诊科患者实施规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急诊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性抽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2例、急性心力衰竭28例、其他10例,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排除肝肾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32~71 岁,平均(65.2±7.8)岁,疾病类型为急性心肌梗死20例、急性心力衰竭15例、其他5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38~73 岁,平均(56.2±8.1)岁,疾病类型为急性心肌梗死22例、急性心力衰竭13例、其他5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在用药前向患者和家属介绍药物的作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取得患者配合后,选择脐上下左右5~10 cm范围内注射,并注意避开脐周围2 cm,2次注射点间距应该保持在2 cm以上,在注射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避开皮肤破损和手术瘢痕处;按照皮下注射常规方法确定注射深度,一般在0.5~1 cm,进针后若回抽无血后推药,注射完成后迅速推针,并用棉签按压10~15 min[3-4]。

1.2.2规范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规范护理。① 制定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在急诊科中,护士工作压力较大,可能因工作忙或轮班原因,不易记住上次抗凝剂注射位置,容易造成2次注射间隔较近或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因此,可以制定皮下注射抗凝剂腹部定位卡,卡片位于脐周2 cm以上,左右10 cm以内、上下5 cm以内,护士在有效部位注射,确保2次注射点间隔在2 cm以上。将卡片放置于患者床位,在每次注射抗凝剂时使用[5-6]。② 注射方法:全部患者均应用预灌抗凝针剂,注射部位为腹部,确定注射位置后,常规消毒,用左手提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让皮肤保持皱褶状态,用右手握住抗凝剂针头,并将针尖朝下,快速刺入皮下。刺入进皮肤后,不用抽取回血,用拇指按压抗凝针剂部位,并将药物缓慢注入,注射时间控制在10 s左右,停留10 s后将针拔出,注射完成后无须按压[7]。③ 注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护士在皮下注射抗凝剂的过程中,应该用拇指和食指提捏皮肤形成褶皱,在注射抗凝剂的过程中,不能放松皮肤,左手一直提捏皮肤,确保皮肤一直保持褶皱状态,抗凝剂针头注射深度的选择,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决定。药物注射完成并拔针后,一般不需要按压注射部位,如果有水肿和出血状况,拔针后可按压3~5 min;注射后禁止按摩和热敷[8]。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患者出院前1 d,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调查表评定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调查主要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种,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数据处理

2结果

2.1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研究组出血发生率和瘀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硬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5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7.50%,2组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抗凝剂是急诊科常用的药物之一,要确保抗凝剂皮下注射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实施标准的注射方法。虽然国内对抗凝剂皮下注射的报道有很多,但是大多为经验之谈,还缺乏统一的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9-10]。

本研究对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进行了探讨,在注射部位的选择上,选取腹部注射,并有规律地轮换,可降低出血率。抽取抗凝剂后,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排气,会将0.02 mL的抗凝剂排掉,同时,排气不当也会使抗凝剂药物从针尖处溢出,在进针后溢出部分抗凝剂会渗入皮下表浅处刺激末梢神经,增加患者疼痛感和并发血肿或瘀斑[11-12]。本研究给予研究组患者预灌针剂,该种类型的针剂针筒内存有0.1 mL的空气,在注射药物时将针头朝下,并将空气弹至药液上方,无须排气,注射完抗凝剂后,预灌针剂中保存的空气正好可以填充针乳头处,针头内抗凝剂药液无残留,在保证抗凝剂使用剂量准确的同时,还可以有效减少药液溢出对皮肤产生的刺激,减少局部皮肤血肿恶化瘀斑。研究组患者瘀斑发生率为10.00%,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13]。在选取穿刺角度时,将注射部位皮肤提起保持褶皱进针,可降低抗凝剂皮下注射不良反应发生率。在注射抗凝剂的过程中,注射速度控制在10 s左右,注射完毕后再停留10 s,可以降低注射部分皮肤出血发生率。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为2.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在注射完成后是否需要按压,在临床中还存在争议[14-15]。在拔针后用棉签按压注射部分,会增加抗凝剂对注射部位的刺激,容易并发淤血。但在注射时按照规范步骤,拔针后一般不会引起出血,因此,研究组患者拔针后,没有按压。在注射完成后,禁止在注射部分用力按摩和热敷,避免引起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研究组在注射的过程中,将注射部位的皮肤提起,这样可使得毛细血管处于弯曲状态,避免针头进入皮下组织,可降低瘀斑并发症的发生率[16]。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因此,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相应提高,其护理满意度达到了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

综上所述,对于急症科患者,在注射抗凝剂药物的过程中,采用规范的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抗凝剂皮下注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艳雯, 韦玲, 雷海玲, 等. 流程管理在抗凝剂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现代临床护理, 2012, 11(6): 64.

[2]张秀莉, 张洋洋.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的护理案例分析与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2013, 14(8): 181.

[3]王林, 房俊娜, 杜彩云, 等. 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2012, 14(14): 372.

[4]Zaybak A, Khorshid L.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the duration of subcutaneous heparin injection on bruising and pain[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2, 17(3): 378.

[5]周秀新, 李金娥, 李文香, 等. 留置气泡技术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 2012, 20(3): 258.

[6]陈艳, 徐明明, 向素英, 等. 品管圈管理对皮下注射抗凝剂患者皮下出血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5(3): 127.

[7]翁莉萍. 护理干预对减少低分子肝素钙腹壁皮下注射致皮下出血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0): 61.

[8]黄凤仙, 黎逢弟, 林敏, 等. 改良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技术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报, 2013, 12(17): 57.

[9]Zanon C, Bortolini M, Chiappino I, et al.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and calcium heparin in thrombosis prophylaxis in patients with percutaneous arterial and venous ports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 Tumori: Archivio Bimestrale di Cancerologia Sperimentale ed Applicata, 2005, 91(6): 477.

[10]孟宪静, 李金香, 沙秀英, 等. 循证护理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方法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 2015, 22(4): 494.

[11]崔永玲, 张广明, 乔彦学, 等. 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所致血肿原因的分析及护理[J]. 护理研究, 2013, 21(21): 1946.

[12]朱红芳, 汤磊雯, 贺晓莉, 等. 抗凝剂皮下注射护理规范的循证实践[J]. 中华护理杂志, 2015, 50(1): 33.

[13]王秋池, 屠艳梅, 李惠.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进展[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8): 165.

[14]杨海林, 许明岚, 张向阳. 皮下与静脉注射吗啡自控镇痛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观察[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4, 20(8): 1148.

[15]郑素华, 余兰芳, 顾琰. 携带式微量注射泵治疗铁过载的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2): 22.

[16]周美岑, 王雁, 董亚秀, 等. 无针注射器INJEX30和胰岛素笔对糖尿病患者皮下注射胰岛素吸收状况的对照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9): 741.

Evaluation on nursing efficacy of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nticoagulants and nursing standardiza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U Hongying

(EmergencyDepartment,Sino-JapanFriendshipHospital,Beijing, 100029)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nursing standardization and its effect on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nticoagulant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A total of 80 cas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During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anticoagulant,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nursing.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self-made nursing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record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one day before discharge. Results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was 15.00%(6/40) in the study group and was 52.50%(21/4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both groups (P<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92.50% (37/40) in the study group, and was 77.50% (31/40)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Nursing standardization of anticoagulant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and improve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to nursing staff.

KEYWORDS: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w molecular heparin; anticoagulant; nursing standardization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科研课题(2014-QTL-024)

收稿日期:2015-10-10

中图分类号:R 4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4-059-03

DOI:10.7619/jcmp.201604019

猜你喜欢
低分子肝素抗凝剂急诊科
为什么献血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献血量?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菲律宾蛤仔血细胞抗凝剂的初步筛选
肝硬化患者服用直接口服抗凝剂与传统抗凝剂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