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因素中的诊断价值

2016-03-15 09:02张文波,程宝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因素中的诊断价值

张文波, 程宝金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 儿科, 江苏 常州, 213000)

关键词:降钙素原; 白细胞计数; C反应蛋白;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和自我破坏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它是机体修复和生存出现过度应激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当机体受到外源性损伤或感染毒性物质的打击时,可促发初期炎症反应,同时机体产生的内源性免疫炎性因子形成“瀑布效应”。危重患者因机体代偿性抗炎反应能力降低以及代谢功能紊乱,最易引发SIRS。严重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感染性疾病患儿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原学阳性率不高,其病原学结果较病情的进展严重滞后,常常延误临床医师对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早期应用正确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全身性感染患儿的病死率[1],而早期诊断是否存在感染是进行治疗的基础。本研究探讨了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感染因素的诊断价值,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诊断标准根据1996年第2届世界儿科危重医学大会提出的标准,具有下列临床表现中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① 体温>38℃或<36 ℃; ② 心率>90次/min; ③ 呼吸频率>20次/min或过度通气,p(CO2)<32mmHg; ④ WBC>12×109或<4×109。2012年1月—2015年5月本院收住入院确诊感染性疾病患者70例,其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组33例(SIRS组),包括脓毒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尿路感染等;非SIRS组37例,包括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淋巴结炎、扁桃体炎等。2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无显著差异。患者入院后24 h内进行常规的感染筛查,包括血常规、痰培养、外周血培养和胸片。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在患者入院后统一进行,记录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及预后。

1.2检测方法

24 h内抽取静脉血。PCT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定量法;CRP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试剂由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按说明书进行。所有阳性诊断阈值均为临床常用标准。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体温、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测(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肝肾功能测定、心肌酶谱、血生化、血气分析、凝血常规、各项穿刺结果、X线检测、B超等。

1.4统计学方法

患者按有无SIRS分为SIRS感染组和非SIRS感染组,比较2组血PCT、白细胞计数、CRP检测结果,数据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前,先对4个指标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P25、P75、秩均值等表示,组间比较均采用秩和检验。单项有序定性变量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秩和检验。同时计算以PCT≥0.5为界,鉴别有无全身性感染敏感度、特异度。

2结果

2.1数据正态性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检验显示白细胞计数、CRP、PCT在非SIRS感染组正态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对比采用秩和检验;中性粒细胞比率在2组正态性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组间对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见表1。

表1 数据正态性检验

2.2组间差异对比

中性粒细胞计数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检验(T=-6.460,P=0.000)。根据均值显示,SIRS感染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平均(70.43±12.15),高于非SIRS感染组的(43.48±18.29)。

白细胞计数、CRP、PCT进行组间秩和检验,检验显示白细胞计数检验差异显著(z=-5.991,P=0.000);CRP检验差异显著(z=-6.479,P=0.000); PCT检验差异显著(z=-5.545,P=0.000)。根据秩均值显示,SIRS感染组3项指标均高于非SIRS感染组。见表2。

表2 2组白细胞计数、CRP及PCT比较

PCT分段为单向有序定性指标,组间差异检验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显示差异显著(Z=-5.356、P=0.000); SIRS感染组PCT在≥0.5后比例均高于非SIRS感染组。见表3。

表3 2组PCT分段差异比较[n(%)]

2.3PCT诊断价值分析

以PCT≥0.5为诊断分界点, PCT≥0.5为感染性疾病,分析显示诊断准确者52例(83.87%),敏感度(真阳性率)为72%,特异度(真阴性率)为91.9%。曲线下面积为0.819, PCT≥0.5为分界的诊断价值高。

3讨论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早期诊断是否存在感染是进行治疗的基础,判断细菌感染的金标准是体液细菌培养[2],但结果需要数日后才能得到,且阳性率不高。若等待结果再选择治疗方案往往会延误病情,故在判断感染时一些炎症指标能否鉴别感染因素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工作中,临床上往往会以发热等临床表现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升高等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细菌感染,但缺乏特异性,且感染及非感染因素均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3]。

全身感染时白细胞既可升高,又可减少,而且一些细胞因子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都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故白细胞计数对于感染因素判断的准确性很低。C反应蛋白一直作为急性细菌性感染辅助诊断的指标,其是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其血清水平升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组织损伤和免疫反应的灵敏指标[4-10], 但有许多其他因素可影响C反应蛋白水平,如组织损伤、应激反应、生理性峰值等,而且在一般感染下仍可测得较高数值,即使在炎症初步控制之下,C反应蛋白合成仍可持续数日[11-12]。降钙素原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13 000的糖蛋白。PCT的半衰期为25~30 h, 在体内稳定性很好,不容易被降解。 1993年Assicot等[13]首次报道脓毒症患者血中降钙素原的浓度明显升高,提示PCT可能是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而在正常情况下,人血清PCT<0.1 ng/mL, 含量极低,发生严重细菌感染时,其浓度可增高10 000倍[14]。在全身系统性严重感染中,PCT早期即可升高,经抗生素治疗且感染控制后,血中PCT会明显下降,在病毒感染及局部细菌感染而无全身表现的患者中,PCT仅轻度升高。PCT在血浆中出现最早,在全身细菌感染患者血浆中浓度的升高比 CRP早,2 h即可检测到,6 h急剧上升,8~24 h维持高水平。而CRP在8~12 h后才缓慢升高。PCT在血浆中存在时间短,半衰期为2~29 h,在体外稳定性好,不易被降解,而且PCT的检测不受临床用药的影响,与机体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PCT可作为细菌感染的标志物,在细菌毒素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PCT明显增加,而在非感染性炎性反应状态下,血清PCT一般不升高,而且PCT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全身细菌感染时,可由细菌内毒素和细胞因子诱导甲状腺外的器官和组织(肝脏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肺、肠道组织的淋巴细胞以及内分泌细胞)分泌产生PCT,致血中PCT迅速升高,并持续时间长。而在健康人血浆中PCT含量极少(<0.1 ng/mL),因而当血清PCT≥0.5 ng/mL时可视为异常。

本研究显示,与非感染组患儿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相比,感染组患儿PCT水平显著升高,PCT对于全身性感染有更好的鉴别作用。以PCT≥0.5 ng/mL为界,PCT用于鉴别有无全身性感染敏感度达 72%,特异度达 91.9%,可以准确鉴别95%以上的全身性感染患儿。据Mullerd的报道,当PCT<0.25 μg/L时,不主张或限用抗生素。如PCT≥0.25 μg/L时,则主张使用抗生素。

综上所述,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在诊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有较高的价值,但PCT更能准确地鉴别全身性感染患儿,可以作为常规检测感染因素,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珠的产生,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Torres A, Aznar R, Gatell J M, et al.Incidence, risk, and prognosis factors of nosocomial pneumonia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J].Am Rev Respir Dis, 1990, 142(3): 523.

[2]Hoffmann G, Totzke G, Seibel M, et al.In vitro modulation of 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gene expression and nitric oxide synthesis by procalcitonin[J].Crit Care Med, 2001, 29(1): 112.

[3]Members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Consensus Conference Committee.Definitions for sepsis and organ failure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innovative therapies in sepsis[J].Critical Care Medicine, 1992, 20(6): 864.

[4]Gambino R. C-reactive protein—undervalued, underutilized[J].Clin Chem, 1997, 43(11): 2017.

[5]张鹏, 刘涛, 刘刚. IL-17~+T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在香烟烟熏致小鼠呼吸道炎症中的变化和作用[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7): 03.

[6]李艳红, 张霞, 郭秋野. 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应用126例临床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17): 135.

[7]李尔然, 尹燕 . 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新视点[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1, (12): 986.

[8]陶爱军, 蔡伟, 张秀伟.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的临床意义[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23): 123.

[9]胡良安, 李岱容, 罗永艾, 等. 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T细胞增多并抑制抗结核免疫[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1, 33(20): 2124.

[10]杨巧云, 左祥荣 , 曹权. 降钙素原鉴别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发热原因的价值探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 16(19): 120.

[11]高金亭, 齐柯, 缪丁丁, 等. 羟乙基淀粉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组织灌注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8水平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3): 3198.

[12]杜斌, 陈德昌, 潘家绮, 等. 降钙素原与白介素-6的相关性优于传统的炎症指标[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2(8): 474.

[13]Assicot M, Gendrel D, Carsin H, et al.High serum procalcitonin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psis and infection[J]. Lancet, 1993, 341(8844): 515.

[14]杨公炜, 汪明明, 徐皖苏.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J]. 医学综述, 2005(9): 841.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图分类号:R 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1-176-03

DOI:10.7619/jcmp.201601066

猜你喜欢
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
血必净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的影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与药理解析
白细胞计数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CRP与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重症肾盂肾炎预测价值的探讨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对比研究
PCT、CRP及WBC在小儿发热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联合测定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