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选题三捷径

2016-03-16 00:40付红军
湖北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桑娜共性选题

●付红军

微课选题三捷径

●付红军

这里所说的微课,指教师围绕某个单一的知识点制作视频,并实施教学的教学方式。制作微课,选择恰当的话题十分关键。一般而言,选题的途径有三种。

一、抓难点

教学之前,教师要准确预测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据此选题制作微课,以及时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困难。如果这个难点又包含若干个小问题,我们就要把每一个难点作为一个选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穷人》时,让学生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描写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教师可以采用内容分解的方式,逐一选题制作微课。如以《从环境描写感悟“穷”》为题的微课中,教师可以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等),逐一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教师还可以找出文中一系列心理描写的句子和词语,以《从心理描写看桑娜夫妇的人性美》为题制作微课。这样的系列微课,化整为零,逐一击破,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再比如四年级下册的《桂林山水》中,“啊”字的变调是教学难点。教师可以用课文第二、三两个自然段中的排比句为例,制作《“啊”的变调》的微课。这两个排比句中共用了六个“啊”字,涉及到了“啊”的变调的多种情况。教师通过微课讲解“啊”与前面音节末尾音素的关系,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啊”的读音变化规律。

批阅作业或知识检测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共性的知识错误。教师针对这样的错误设计微课,能有效地破疑解难。

比如,学习了比喻句后,教师发现很多学生把“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这类句子当作了比喻句,于是制作了《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区别》的微课,详细讲解了区分比喻句和非比喻句的方法。看完这个视频,学生很少再判断错了。再比如,学生写字时经常出现一些共性错误,如把“染”写成“”。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制作了一节《听故事学生字》的微课。视频中,教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古代染布时,人们需要先在木桶里加入水和染料,然后用木棍搅动“九次”。“九”在古代表示很多的意思,所以“染”字右上边是“九”,不是“丸”。接着,视频用笔在田字格中把这个字书写了一遍,让学生看清楚笔顺。看完这节微课,学生

二、抓共性错误

牢固地记住了这个字的正确写法,再也没有写错了。

三、抓考点

语文考试时经常出现词语能否互换位置的题目。如,“这严父慈母般的老人,这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而又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这位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的老教授”中的“老人”“老专家”“老教授”三个词语能否互换位置?类似的题目,学生答题时往往不得要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抛弃传统的一题一解的教学方式,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形成探究思维意识入手,确定《词语顺序能否调换之规律总结》的选题,通过实例向学生讲清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如:顺序不能调换,原因之一是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之二是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之三是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看完这节微课,学生不仅知道了这类题的基本做法,而且初步具备了总结规律的意识。

标点符号的运用也是常见的考试内容。因为涉及的知识点多,学生对很多具体的情况往往有似是而非之感,因此做题时常常会出错。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教师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选题并制作微课,如《句号的用法》《逗号的用法》等。这样,学生一课一得,积累越来越多,出错的机率越来越小。

(作者单位:广水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

猜你喜欢
桑娜共性选题
穷人
《穷人》梗概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共性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雷锋精神与辽宁精神的共性研究
续写《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