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2016-03-16 01:05
环球市场 2016年18期
关键词:普惠信贷金融服务

伍 侃

中国农业银行吉安分行

关于农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思考

伍 侃

中国农业银行吉安分行

2016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井冈山市调研时指出,老区同步奔小康,必须实施精准扶贫。金融扶贫是精准扶贫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精准扶贫的征程中发挥着主力军和国家队的作用。本文从剖析农行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合理化建议,探讨如何将金融服务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为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做好金融扶贫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农行;金融;精准扶贫

一、农行金融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扶贫公益性与商业银行经营逐利性不相匹配

金融精准扶贫要求银行必须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经营风险系数高、盈利能力弱、成长见效慢的渠道建设与信贷投放,本身与银行业务经营追求利润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一方面,渠道推广遭遇瓶颈。虽然“金穗惠农通”服务点覆盖率较高,但无效、低效服务点多,点均交易量少,部分经营行布点时只看数量不看质量,导致大量机具闲置,未达到方便农户、普惠金融的目的。另一方面,信贷制度有所限制。扶贫小额贷款是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的小额农贷,相当于一般农户贷款的目标客户而言,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收放、家庭资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当前农行信贷制度条件下很难确保信贷扶贫得到充分运用。

(二)政府增信保障机制运用仍有待健全

一是信贷产品担保形式单一。由风险补偿金单独保证担保的数额很小,大多扶贫贷款均追加了自然人保证或抵押担保,“融资难”、“融资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是政府增信模式推动缓慢。政府增信视同有效担保,对于政府增信全额覆盖下的贷款,可不再提供其他担保。但在实际操作中,担保公司规模仍有待增强,绝大多数纳入政府增信项目的信贷客户追加了其他方式的担保,虽然起到了风险控制的效果,但也限制了增信项目的发展。

(三)金融产品供给与农村贫困资金需求不相适应

从目前的形势看,免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贫困农户的实际覆盖面较小,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联保贷款大多不适合贫困农户。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至今未全面推开,县域担保机构发展严重滞后,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较小,商业性农业保险品种单一推广不足等因素,造成扶贫金融产品供给与贫困资金需求的矛盾突出,虽然目前已研发特色农业产品箱,但很难覆盖全各区域特色产业,农民金融服务感受度还有待提高。

(四)信用环境改善及金融知识宣传存在不足

一方面,贫困地区信用环境仍待优化,从农户内因分析,金融风险意识薄弱是重要的成因之一。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金融宣传不足,贫困农户金融知识缺乏。虽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金融知识宣传,但由于地域、文化、人力等多种原因,宣传力度不足,覆盖面较低,贫困地区农民的金融意识仍较为缺乏,对金融政策不了解,金融知识匮乏,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较差。

二、农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建议

(一)加快农行深化改革步伐

金融资源往往趋向于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小微企业、贫困农户金融往往供给不足,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银行按照现代金融理念,追求价值创造的根本很难改变,大型商业银行按照原有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产品服务,比较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支撑作用显得捉衿见肘。受需求的一方短时间则难以改变以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理念,供给侧改革势必进行。必须大力推广三农事业部制改革,有针对性降低惠农产品门槛与要求,紧盯普惠对象,提升惠农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增强金融服务的包容性。

(二)大力推进政府增信机制

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政府仍然占据主导作用,一直以来“政府搭台、银行唱戏”的金融扶贫模式较为常见。一是真正落实补偿金机制。将政府增信机制实现全县市区覆盖,使财政全额贴息、农户免抵押免担保、农行执行基准利率真正落到实处,政府、银行联手妥善解决贫困农民贷款贵、贷款难的问题。二是扩大政府增信范围。推动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农户贷款提供全额担保,提高贫困地区贷款获得率。同时,要进一步探索新型银政合作项目,着力实施“光伏贷”、“产业扶贫信贷通”等新兴银政合作信贷项目。

(三)切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是一种可得性金融,银行要通过合理建设物理和虚拟渠道、完善机具服务功能等方式,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服务深度,提高市场主体和所有人群享有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基础金融供给不足,是导致贫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是量质并举抓好渠道建设。尽快实现“金穗惠农通”服务点行政村布放全覆盖,搭建“市、县、乡、村”四级惠农服务立体网络架构,惠及农村使其足不出户即可办理业务。强化渠道建设考核及业务宣传,提升渠道使用率。二是抓好互联网三农金融服务。倾力打造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四融”平台,着力打造“三农”电商银行,形成一种新兴的、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普惠金融全新模式,无缝对接农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和“三农“各个领域、各个链条,提高了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和可获得性。

(四)不断丰富金融扶贫模式

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合作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满意度,产业带动是金融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一是推广“公司+农户”、“公司+信用村+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发挥信贷客户辐射带动作用,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致富,实现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四赢。二是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帮扶模式。选取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在信贷扶持的基础上,与农口部门携手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智力支持,实现金融扶贫增值。三是抓好金融知识下乡。建立“三农”金融辅导制度,采取业务同步辅导和集中宣讲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依耗产品推介、农户回访、聘请农科专家宣讲等活动,向农民讲解传播“三农”政策、生产技术、金融知识、信用条款和致富案例,培育广大农民的金融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法律意识。

[1]中国农业银行江西赣州分行课题组,彭志远,谢文军.以精准扶贫为切入点 不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对赣州农行金融扶贫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农银学刊,2016(01).

[2]徐云松.金融精准扶贫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6(03).

[3]黄东东.关于金融服务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由于都农行“光伏贷”而引发的思考[J].商业故事,2016(01).

猜你喜欢
普惠信贷金融服务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