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学区制”这盘棋

2016-03-16 01:36刘玉琴
湖北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四中三中学区

●本刊记者 刘玉琴



下好“学区制”这盘棋

●本刊记者刘玉琴

学区制是以学校联合自主办学为核心的教育管理制度,是对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其核心是落实学区一体化管理,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且有特色发展,实现学区组织结构变革和生源结构回归常态是学区制改革的重要制度保障。有效实施学区制,不仅需要完善学区构建、领导职权和运行制度等配套管理机制,更需要建立学区内师资流动、课程共建、硬件设施等资源共享机制,真正实现教育均衡。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

2014年1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和教师的均衡配置,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课堂改革、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

2014年8月,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以下简称“开发区”)教育局集合区三中、四中两所学校成立了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

在教育均衡的号召下,究竟以怎样的姿势下好“学区制”这盘棋?开发区给了教育界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投石问路

无独有偶,“学区制”不是开发区第一个触及的概念。

在此之前,常州、济南等地已有涉及,并小有成效。但无一例外,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于开发区而言,在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率先实行学区管理,有着现实需要和战略考量——

开发区几经托管,所辖区域学校基础差异较大,三十几个班的大校和勉强维持几个班的袖珍学校并不鲜见。况且,汉南区即将被开发区托管,届时,城乡二元结构掺进,可能使教育均衡陷入积重难返的困境。

“现实的倒逼,让我们必须果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当前的教育均衡问题,这也为汉南的托管打下基础。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考虑,如果我们率先在武汉市实行学区制,就抢占了先机,政策经费都会有较大的支持。”开发区教育局局长余学泉这样解释实行学区制的初衷。

很显然,开发区实行学区制有着明晰的长线布局战略意图。

不过,既然是投石问路,当然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不可能是一个只充满鲜花和掌声的过程,尤其是在“区域”这样接地气的场景下。

认识是第一关。

“学区制”在武汉市并无先例,具体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很模糊,首先需要让这个概念在实施者脑中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于是,教育局组织相关人员到济南实地考察。

真正着手实施,问题更是不期而至:

两所学校有一定距离,在调配教师时,很多教师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学校,尤其是三中的教师不愿意到四中任教;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无疑是“疲于奔命”,舟车劳顿不说,对两所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也有很大影响;

……

学区管理委员会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

在调配教师时,首先遵循“小步走,逐步铺开”原则,第一年在七年级试行,两所学校互换3位教师交流;第二年八年级也加入交流,参与交流的为中考主要学科教师;到了第三年,七八九年级就“全面开花”。其次,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区、市关于学区建设相关文件,认识到交流是常态,同时规定,评优、评先、评市学带、职称等都与交流挂钩。最后,选派专业、师德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为学区教师,充分考虑家庭因素。

每周的学区教研活动,也改为单周文科,双周理科,考虑到四中教师比较少,来三中交流牵扯的面较小,将以前两校轮流“坐庄”固定为在三中集体教研备课。教师还自发建立了QQ群,平时有教学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QQ交流。

……

“学区制”建设慢慢结出了果实,但不久,初舔果实时的兴奋感,也被更深层的现实问题洗尽——

学区建设过程中,一般是优质学校的资源和文化向相对薄弱学校单向注入,优质学校本身不能从中获益,导致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

优质学校的强势文化对相对薄弱学校造成冲击,相对薄弱学校的优势被覆盖,丧失了原有的特色;

由于结盟并非真正的融合,原有体制仍然具有支配作用,在优质学校缺乏持久动力,相对薄弱学校迷茫的情况下,往往不进反退。

如何变单向注入为双向流动?

如何变强势覆盖为特色发展?

如何变战略联盟为深度整合?

这三个问题无法解决,两所学校将更深地陷入教育不均衡的循环。

开发区采取的基本路径是:三资共享,三相交流,三集大成,三进目标。简称“四三路径”。

三资共享,就是设施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三相交流,即管理履职交流、教师任班交流、学生就读交流。三集大成,包括:把原有的多个年级组集成大年级组,以利资源整合,统筹安排;把原有的多个学科组集成大学科组,以利教学研究,攻艰克难,集思广益,成果共享;把分散在各校区的活动集成大活动,以利优势互补,彰显特色。三进目标,就是首先立足于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最终破解“二元结构”的难题。

开发区的学区制建设,已然开始,个中艰辛,自不必说。然而,有了开始,即便梦想千年,也新意盎然。

成也问题,败也问题

尽管“四三路径”已经确定,但从经济强区到教育强区,开发区的变革之路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

路径之下,很多细节需要反复推敲,如此,才能让“学区制”蔓延开去。

大班小班化,使教师既能及时地感知学生变化,也最能灵活地“吐陈纳新”。所以,开发区首创的AB班值得推介。

学区在起始年级七年级开展试点工作,三中七年级10个班与四中七年级2个班实行统一班级番号,从学区七(一)班至学区七(十二)班,推行学科A、B班教学机制,每两个班结成一对,按学科分层,一半的学生组成A班,一半的学生组成B班,选聘全学区最优秀的教师授课,分层教学,分层辅导,A、B班的授课教师分别统一教案,每个星期一第八节统一开展数学AB班教学,每个星期四第八节开展英语AB班教学。推行AB班分层教学时,教师轮流提前备课,A班侧重能力的培养,B班侧重基本功的训练,讲义和课堂练习分层次。

问题来了:

在同一时间,同一年级,上同一学科的课,教师势必不够用。于是,学区进行了调整:同一时间,一半上数学,一半上英语。

AB班教学,一周一个学科只上一次课,学区教师对学生没有威慑力,尤其是B班,学困生和问题生比较多,不服学区教师管教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学区这样应对:把B班各个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学生挑出来组成一个班,由学区教师教,剩下的学生就由本班教师教,这样更有针对性。

A班的问题也不可忽略:即使都被划为A班,但班与班之间也存在差距,有时候差距还不小,学区就将A班所有的学困生组成一个班,由外聘教师教,剩下的学生还是由本班教师教。

择校的首要目标是择师,实现师资均衡是解决择校问题的关键,学区制改革中的重点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学区在语、数、外三个学科选聘了13名优秀教师担学区教师,进行走教。13名教师一共承包8个班(四中2个班、三中6个班)教学,按需授课,学区教师与原班教师同堂研讨,互相提升,共计授课320节,按照“分层推进调兴趣,减轻负担增高效”的三中经验创新教学工作。

数学组动员两校优秀的数学教师,充实到教学水平暂时落后的班级,每周进行两至三节指导性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优秀教师的教学。

统一的教学管理必不可少。

学区管理委员会议定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教学常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为学区教学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学区通过“执行同一教学计划、同步周练月检、中心备课组统一集体备课(同备同研)、教学质量评价执行统一标准、教研活动统一安排”来实现教学管理的统一。成立学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中心备课组,以中心备课组为单位每周开展集体备课,定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学区每月组织一次月考。月考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科目顺序、统一阅卷、统一质量分析,统一评价。

统一之下,还要多样化,这是教育重焕青春的步伐和必然诉求。

三中的办学特色是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健美生活,主阵地是课堂,内涵发展的项目是健康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学校开发了数、理、化《健康课堂方案》,形成了三环五步的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四中招生对口小学是开发区薛峰小学,同时作为开发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保底学校,生源结构复杂,生源素质较差,在转变学困生方面开展了课题研究,形成了关爱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资源共享、班主任论坛、教学研讨,两校的文化、办学特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

学区制不是“千篇一律”,也不是“貌合神离”,更非“削峰填谷”,这三大问题,如若解决不了,学区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解决了,学区才能完成自身的文化构建。所谓“成也问题,败也问题”,即是此理。

齐头并进

实行学区制的初衷是,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进行指导与帮扶,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

开发区的学区制建设是否有成效,并非简单几个“恢弘”的数字就能说明问题,丝丝入微的坊间变化,或许更能折射改革带来的红利。

2016年2月27日,学区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在四中集体研讨《勾股定理》一课,这节课由四中李新卫老师讲授,将全程录制视频参加武汉市优质课的选拔。在各类比赛中,这节课被很多优秀选手挑战过,定理的猜想、证明、应用三个层面都挖掘得很深,很难再有创新。所以,这次的集体备课,主题是如何上出新意。来看看现场的唇枪舌战——

四中教师:要尊重教材,讲授毕达哥拉斯的发现与证明。

三中教师:毕达哥拉斯证明勾股定理比中国晚了好几百年,一定要讲古人的智慧与数学成就,要讲赵爽弦图,要创新,不能按教材讲,要大胆对教材进行取舍。

四中教师:讲赵爽弦图也不错,可以弘扬中国数学的思想与文化,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想到面积的合分移补,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确定讲弦图。

三中教师:我们可以从简单图形,特殊数量入手,由具体到抽象逐级递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动笔画分,剪刀裁分,磁铁定位组合,动手动脑全方位展开探究。

四中教师:你们挖掘得真深啊!这样的集体备课真过瘾,我们要建议校长,对八年级每一个课例都要像今天这样研讨,让我们真正弄清楚每一个案例该怎样教。

……

这样的新常态,无论是在以前的武汉市素质教育特色校三中,还是在生源凋敝的四中,都不常见。

2016年4月12日,武汉市录像课选拔比赛,李新卫作为代表参加比赛。

教授内容为七年级下册《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区数学备课组高度重视,再次集体备课,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养牛场原有30只母牛和15只小牛,1天约需用饲料675kg。一个“约”字,让大家产生了激烈的“交锋”:

四中教师:这个约字可以不要,加在里面讨人嫌,直接说1天需用饲料675㎏,学生还清楚一些。

三中教师:每头牛每天的饲料都是变化的,约是平均的意思,要与实际生产相符,不能去掉。

……

经过十几分钟的无序交流,依然无果。

备课组长发言了:这个“约”非常重要,它是要让老师和学生明白每头大牛或小牛同一天的饲料量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头牛,因为各种原因,每天的饲料量也不尽相同,那在数学上应该怎样处理呢。在小学阶段我们可以用平均来理解,在初中我们要去除物体的直观差异,就像一头牛、一只鸡、一粒米一样,要去除形状、大小、质量等物理属性,统统抽象为一,这里的约就是数学思想中的抽象,我们这节课要渗透抽象的数学思想。

可以看到,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并非蜻蜓点水式的宏大叙事,逻辑井然,内容深刻,已超出了最初的预期。

学生的交流,也并未缺席。

学区以国家级课题《班主任成功案例研究》为突破口,以主题班会研究展示、校园文化艺术节为交流平台,搭建统一的生生、师师、师生互动平台。一年来,学区组织主题班会研究12节,两校师生同台举行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校园艺术节”演出,四月份成功举办了“学区第一届班主任工作论坛”。通过学区开展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比赛、演讲比赛、学科基础知识比赛、特长展示等活动推动三中与四中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扩大了学生视野,既提升了德育工作的成效,又扩大了学区制改革的社会效应。

在各种教育改革样板充斥的时代,开发区初中第一学区始终按照自己的逻辑自然前行。“削峰填谷”的局面并未出现,作为优势资源的三中,在帮扶四中的同时,并未丢失自己的价值坚守,而四中的师生,在学区制之下,他们的自我开始站立起来,与三中,齐头并进。

教育改革,最终都只有沉潜于人的层面才有价值。而改革者,既需要有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还要有企业家的管理能力。这些条件,开发区已然具备,所以,教育强区的愿景,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刘玉琴)

猜你喜欢
四中三中学区
MTBE装置醚后碳四中二甲醚含量高的原因及优化
想三中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Creative revisions of Peking Opera
践行“真教育”“大教育”的八年蜕变
——东乡三中发展掠记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What do young people worry about
学区房
对“一线三等角”问题的探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