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协商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2016-03-16 01:40夏波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夏波

(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政党协商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夏波

(岳阳市委党校,湖南 岳阳 414000)

在我国政党协商作为实践形式有较长的历史,但是作为理论概念的提出则是在中共十八大以后。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于政党协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更好的研究政党协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还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要充分认识到加强政党协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加强政党协商理论研究,推动政党协商朝着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政党协商;现状;意义

一、“政党协商”——概念的提出及其重要地位

“政党协商”这一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过程,作为理论概念提出是在中共十八以后。2015年初颁布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第一次将多党合作中的政治协商确定为“政党协商”,并把政党协商列于七种协商渠道之首。同年 9 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规定:“政党协商是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政党协商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内容、形式、程序和保障机制。我国的政治协商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协商;二是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政党协商也有学者称之为“党际协商”或“党派协商”,它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成熟的。 通俗地说,政党协商就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进行平等协商的民主形式。政党协商民主制度的确立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标志。

政党协商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种实践形式,则具有较长的历史。政党协商可以上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政党协商既包括两次国共合作中的政党协商,也包括中共同民主党派的精诚团结和亲密合作。政党协商从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共产党策略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战略, 发展为新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层面,已经成为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党政治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是基于协商而达成共识。在对民主概念的认识上,不能简单地将民主等同为选举,等同为是否实行了普选制或多党选举制。有些所谓的民主国家实行的普选或多党竞争,选举无论是形式还是实质结果上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可能导致政党互相倾轧、社会撕裂、政治动荡。尤其是在人口众多、规模庞大的国家,仅仅依靠选举其实并不能实现有效的民主。不同的政党如果不能求同存异,不能排除纷争凝聚共识,就不可能对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进行整合。许多鲜活的事实表明选举绝不是民主的全部,除了选举,民主还应当包括协商、合作、参与、监督等重要内容。

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它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运用和体现;它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首要渠道;它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源头。政党参与在中国政治参与结构中的地位也至为重要,政治参与必须是有序的政治参与。政党政治的有序政治参与来自于各党派的平等交流、共同协商。中国共产党充分意识到我国政党政治的独有特征以及我国广阔的地域规模和复杂的社会民情,规定政党参与必须坚持有序、规范和制度化。因此,研究怎样实现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很有意义的。

二、政党协商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对于协商民主已经有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学术成果。截至2016年5月,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以“协商民主”为题进行搜索,有学术著作120本。在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篇名含有“协商民主”的硕士论文有278篇,博士论文有24篇。

但是,以“政党协商”或“党际协商民主”为题的学术专著较为罕见,在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中以“政党协商”为题进行搜索,没有找到相关专著。以“党际协商民主”为题进行搜索,只有1本学术专著,是2013年12月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作者为刘俊杰。论及政党协商的学术论文,也还不是很丰富。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从2007年8月至2016年4月,以篇名中包含“政党协商”为条件进行搜索,学术期刊论文有88篇,博士学位论文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若以篇名中包含“党际协商民主”为条件进行搜索,学术期刊论文有26篇,博士学位论文只有1篇,硕士学位论文也只有1篇。

下面,择其有代表性的著作与论文介绍如下:

(一)主要著作。刘俊杰著,《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2013年12月1日由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

(二)主要论文。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要素论析》、《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政治价值论》、《西方国家政党协商民主论析》、《周恩来发展政党协商民主的思想》、《邓小平发展政党协商民主价值思想探析》、《新中国筹建过程中的政党协商民主探析》。刘俊杰:《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协商意识困境与对策》、《中国党际协商民主运行的问题及其完善》、《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精神基础探析》、《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趋向》、《我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田晓玉:《政党协商的法制化路径探析》、《政党协商视野下增强民主党派协商能力的路径》、《有效开展政党协商的理性思考》、《增强党际协商民主实效性的几点思考》。祝灵君:《政党协商在我国协商民主中的性质与功能》。周淑真:《政党协商机制建设之参政党协商能力研究》、《政党协商——多党合作制度的核心要素》。民盟重庆市委员会课题组:《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胡绪生:《关于政党协商在协商民主体系中的地位研究》。杨绪盟:《我国政党协商的先进性及其思考》。王江燕:《从观念到程序——浅议我国政党协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联系和区别》。王俊华:《政党协商基本问题辨析》。刘玲灵:《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内在规定性研究》、《完善政党协商民主的路径选择研究》。肖建平:《国家治理视野下政党协商发展路径探讨》。李朝录:《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关键在于正确开展政党协商》。徐映奇:《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现状》。

(三)研究述评。协商民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也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相对来说,对于政党协商研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较滞后。

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主要集中于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像哈贝马斯、吉登斯、罗尔斯、詹姆斯·博曼(James Bohman)、J.埃尔斯特(Jon Elster)、威廉·雷吉(Wi11iam Rehg)、约翰·S.德雷泽克(Johns. Dryzek)、乔治·瓦拉德兹(Jorge M. Valadez)、梅维·库克(Maeve Cooke) 、詹姆斯·菲什金(James S. Fishkin)等一大批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协商民主开展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是协商民主的概念、要素、功能、协商原则、理论基础等方面。西方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实践层面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政党协商民主的研究方面非常罕见。

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政党协商进行了研究,主要围绕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基本内涵、发展现状、性质与要素、所具价值、存在的问题、发展的路径、与政协协商民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

1、关于政党协商的发展历程。肖存良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际协商实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发展阶段。宋连胜认为党际协商民主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1921—1937 年)、初步形成阶段(1937—1947 年)、正式形成阶段(1947——1949 年)。刘俊杰指出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初步发展期(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曲折发展期(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快速发展期(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关于“党际协商”发展的历史过程》课题组认为:党际协商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前,这时候党际协商主要是作为对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一种斗争策略;党际协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这时候党际协商主要是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项国家战略;党际协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新时期,这时候党际协商发展为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对于政党协商发展历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但是都一致认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政党协商民主历程中的两大重要历史转折点。

2、关于政党协商的基本内涵。对政党协商做出明确定义的是童庆平和刘俊杰。童庆平认为中国政党协商民主是受到社会政治文化支持和国家宪法法律确认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广泛考虑公共利益的基础上,为了克服执政党的有限理性、在“重大方针”和“重要问题”上达成基本的共识,通过平等和自由地讨论,从而赋予立法和决策以科学性和合法性,并推动决策的顺利执行。刘俊杰则认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就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通过充分、自由、平等、理性的协商,以赋予决策科学性与合法性,并最终有利于共产党执政的民主政治形式。宋连胜、董树彬指出,所谓党际协商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展开广泛协商,从而有效协调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部分阶层和群体的特殊利益间的关系,尽可能达成最为广泛共识。

3、关于政党协商的发展现状。徐映奇在《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发展现状》中,从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场域、协商结果、协商原则、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协商制度这八个方面出发阐述了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发展现状。

4、关于政党协商的性质与要素。刘俊杰、杜宴会指出党际政治协商的民主性、公共协商性和内生性等特性。刘俊杰在《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要素、特性及功能》中指出,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包含协商主体、协商客体、协商场所、协商方式和协商结果五大要素,并指出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具有一元性、规范性、和谐性和公共性的特性,并且强调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挥着维护政治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公民文化的重要功能。辛愿在《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中,强调了党际协商民主之所以在我国存在并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原因,通过对这些原因的深刻分析指出我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现实基础。

5、关于政党协商的价值功能。童庆平认为政党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克服中共有限理性,实现科学决策;二是代表公民参与政治,维护社会稳定;三是强化国家政治监督,规约政治权力;四是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形成历史合力;五是政治合法性,巩固执政地位。刘俊杰认为政党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序化公民政治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提升公共决策质量;培育现代公民意识;发挥民主党派监督,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

6、关于政党协商存在的主要问题。学者们指出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在协商意识、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效果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例如,田晓玉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协商准备不足;二是协商形式较为简单化;三是协商内容不充分;四是协商效果不明显;五是党际协商效果难体现。刘俊杰认为,当前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着协商制度不健全、协商意识不强、协商过程不够民主等问题。张瑞琨认为,当前党际协商民主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党际协商民主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党际协商民主的平等地位还需进一步改善,党际协商民主的内容还需进一步明确,党际协商民主的形式和程序还需进一步规范。

7、关于政党协商的发展路径。刘俊杰提出当前中国党际协商民主存在的问题应通过完善协商制度、增强主动协商、推动民主协商等路径加以解决。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赖明强调,面对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新形势,适应政党协商新要求,应更好地保障民主党派的知情权,从而促进政党协商水平的提高。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民主党派知情权保障机制;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和水平。肖建平认为应从拓展政党协商形式、明确政党协商内容和规范政党协商程序三个方面来发展社会主义政党协商。宋菊芳从三个方面对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一是巩固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现实基础;二是丰富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的协商形式;三是提高民主党派参与政治协商的质量和实效。杨健建议: 消除党内“官本位”思想,增强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责任感; 拓宽党际协商民主的渠道; 推动党际协商与其他协商对接,提高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加强党际间公共议题的协商,确保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加强党际协商民主事项的宣传,提高民众的认同度。

8、关于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关系。刘俊杰认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是中国协商民主的主要形式。政党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是从协商主体角度来讲的,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性是从协商载体的角度来讲的。龚万达认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都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载体,同属政治协商,既有区别又高度相关。王江燕从协商组织形式、协商主体、制度基础、协商内容、协商形式、协商程序、协商效果和协商范围八个方面对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曹蓉指出,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有着必然的联系,政党协商集中体现在多党合作制度之中,政协协商是多党合作制度的集中体现,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机构和平台都是一致的,方式方法是相辅相成的。

总而言之,学术界对于政党协商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更好的研究政党协商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也还要看到其中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对于政党协商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理论分析还有待加深,关于政党协商的性质、政党协商的主要原则、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政党协商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政党协商研究的理论意义。

1、可以加深对协商民主的认识。西方理论界注重从公民的角度来研究协商民主理论。其实,他们忽视了政党这一更为重要的协商主体。因此,如果从政党这一协商主体入手加强对协商民主的研究,将可以从一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协商民主理论,从而深化我们对协商民主的认识。

2、可以加深对民主实现形式的认识。有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对中国的政党制度另眼相看,他们看不到中国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他们的认识是:真正的民主就是要允许反对党合法存在,允许多党竞争,多个政党轮流执政,这才是民主的政党制度。通过政党协商研究能够使我们认识到:民主的实现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西方政党制度的民主实现形式主要表现为选举民主,在中国则表现为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

3、可以加深对中国民主政治的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点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加深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深度,拓展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度。对于政党协商民主开展研究,有利于避免单纯的选举民主观点,加深对中国民主政治的理解。

(二)政党协商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因为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是也是矛盾凸显期和利益调整期,政治参与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参与必须是理性的、有序的、规范的,而政党协商是有效的政治参与方式。政党协商的包容性可以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氛围。政党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有利于表达社会利益诉求,以党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民主党派可以充分发挥了解社情民意、协调矛盾的作用,进而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有利于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力量,维护政治稳定。这是因为我国各民主党派联系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政党协商可以为新社会阶层提供政治参与的途径,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整合力量,形成社会稳定的政治保障机制。政党协商中民主党派通过调查研究,将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通过提案形式反映给执政党,执政党做出决策指示,从而实现利益的整合与优化,维护政治稳定。

3、有利于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协商能力。这是因为各民主党派人士在政党协商中要提出真知灼见,要想建言献策,就必须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必须善于去发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提高各民主党派的调查研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科学分析的能力和逻辑思考的能力,从而整体提高各民主党派的协商能力。

4、有利于增强执政党的领导。这是因为政党协商可以推进执政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各民主党派可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作用,使执政党制定出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赢得最广泛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优化执政环境,夯实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进而增强执政党的领导。

[责任编辑:肖承罡]

D665

A

1671-6949(2016)04-0052-05

2016年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XTKT201616)

2016-08-29

夏波(1975-),男,湖南省湘阴县人,岳阳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协商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以政协参与立法深化协商民主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