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哲学》的语言艺术

2016-03-16 02:49江雪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艾思奇中国化大众

江雪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论《大众哲学》的语言艺术

江雪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载体,而对符合其传播的语言又有着特定的要求。艾思奇在他的《大众哲学》一书中,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贴近生活的实例展示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到见解,赢得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喜爱。文中所呈现的语言艺术方式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学习价值。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言;《大众哲学》;学习价值

马克思对语言曾经这样表述:“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通过语言,大家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所感、所悟。因而,彼此之间的交流离不开语言这座桥梁的衔接,丰富的语言艺术能够更好地使深刻的理论中国化、大众化。

一、《大众哲学》的语言特色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一书中,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密切关注大众生活,回应大众的关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案例,为中国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

(一)语言通俗循序渐进

著名学者李公朴在《大众哲学》的编者序中曾给予了这本书高度的评价:“这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还是仅有的贡献。”②艾思奇:《大众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艾思奇在文章中运用的语言并不像以往哲学家那样高深莫测,他抛弃了晦涩难懂的文字,文章语言通俗却没有流于庸俗,用简单明了、大众易懂的语言勾勒出哲学的基本思想内容。

书中,作者经常会采用日常谈话的方式来展开对某个问题的阐述。例如,在开篇论述哲学与日常生活感想之间的关系时,他这样写道:“如像前面所说的,你和朋友久别重逢,觉得世界上一切都变了。这是你一时的感想。请问你对于自己所遭到的事物,是不是任何时候都作这样的想法?我想你一定很难作肯定的答复。”③同②。对于这样的谈话模式,读者在阅读时一方面会觉得很亲切,另一方面又会情不自禁地展开思考,对于作者抛出的问题会自觉地进行回答。而作者又会在后文对读者此刻的回答有所验证,“你往往会以为石头是没有变化的东西,你在反动环境里生活和工作,碰到很多困难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你往往会发生一种绝望的想法,以为黑暗环境无法改变。”④同②。这样,读者的想法和作者给予的预设回答就不谋而合了。顺着这个问题的回答,作者继续引导,他说“日常生活中的感想,常常是动摇不定的,常常被暂时的事物现象所影响,不能前后一贯。”“这里虽然有‘一切皆变’的正确的哲学思想的萌芽,但还不能集中起来,成为前后一贯的完整的哲学思想。”⑤同②。读者会发觉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想是没有系统性的,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这样,读者的好奇心就会被调动出来,就会越发的渴望去学习完整的哲学思想。那么,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初步达成了,在看似不经意间启发读者对于哲学的兴趣,并且引发他们对于哲学问题的思考。

这一个片段只是全文的一个范例缩影。在这里,没有难懂晦涩的词句,所使用的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化的语言,简单通俗。但是在作者逐步引导下,读者会开始展开对于哲学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后文的很多哲学理论也大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读者在读起来并不费劲的情况下又学到了很多专业性的知识。

(二)比喻生动耳熟能详

《大众哲学》中的案例既生动有趣又耳熟能详。比如,艾思奇用相机做比喻,看似没有关联的相机被作者巧妙运用,解释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他写道:“照相机所摄的影像,是外界事物的影像。外界没有的东西,绝不会在底片上出现。人的认识,也是外界的反应,外界有什么存在着,我们就只能认识什么。”①艾思奇:《大众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通过相机的成像原理,展现出人的认识其实也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帮助读者快速地理解和掌握理论。

此外,艾思奇深知用相机来解释反映论的内容有所局限,于是还运用了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差别,以此来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矛盾。“卓别林演过《大独裁者》,如果把他扮的大独裁者的相片和德国法西斯独裁者的相片摆在一起,外表上能看出什么不同吗?仅从外表上看,一定是一模一样,没有什么分别的。但是,这时如果有人说卓别林和希特勒没有分别,你一定要大不服气。”②同①。而单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是属于感性认识,能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性的则属于理性认识。这样,作者利用卓别林和希特勒的差别就阐明了认识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差别。

文中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作者利用了雷峰塔的坍塌来阐述质量互变规律。这一系列的生动案例向读者展示出哲学原理其实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哲学。艾思奇通过生动的描述,拉近了普通民众与哲学之间的距离,让读者觉得有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三)案例丰富贴近生活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并不仅仅是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启蒙、普及读物,他在书中所论述的每一个案例后面都紧随中国当时的革命实践内容。《大众哲学》在抗日烽火燃烧的年代应运而生,就注定它会被作者赋予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即指导中国革命。

艾思奇对于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有着明确的表述,“就是想帮助读者研究一下:什么哲学思想是进步的、正确的、合乎情理的、合乎广大人民斗争利益的,什么是反动的、带欺骗麻醉性的、只能帮助帝国主义、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③同①。他写作这本书就是为了使民众觉醒,不被反动势力的花言巧语所蒙骗和利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④同①。艾思奇深谙此理,所以才渴望竭尽所能将哲学思想普及给广大民众,从而更好地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际革命之中。

艾思奇在书中最后一部分,即对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进行讲解时,写道:“辩证法唯物论是无产阶级的哲学,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共产党用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我们学习辩证法唯物论,就是要用它来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认识中国社会的客观事实发展规律,确定中国革命应该走的道路,和各种工作中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法,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起来进行斗争,以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和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智慧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日后不仅如艾思奇所期望的那样,成功地带领劳苦大众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更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了梦寐以求的民主富强的好生活。

三、《大众哲学》的语言艺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真理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贴近生活的语言,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出来。这种方式对于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借鉴、学习价值。

(一)逻辑清晰开宗明义

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对每一个原理的论述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先举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再通过案例导出所要阐述的原理,最后将原理与当时的中国国情相结合,给出一定的客观评价或者建议。整本书的脉络清晰,对于所要解释的理论也尽可能地做到简洁明了,不会兜圈来回绕,使读者觉得云里雾里。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语言传播上存在的不足,一方面是,很多专家学者将思想局限在文本中,将很多理论故作高深,甚至出现“掉书袋”的现象。市面上出版的很多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没有鲜活的案例,也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经常是围绕着一个理论来回叙述,对理论没有自己的独创性见解。另一方面,在行文时,很多作家没有从读者的角度来解释理论,读者很多时候不能完全领悟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因而,如果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大众化,那么,在传播、宣传的过程中,行文应当尽可能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更加通俗易懂,使广大民众更能够接受。

(二)言之有文灵活多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无论是在书写内容上还是宣传方式上都应该更多地体现亲和力。艾思奇在他的书中,运用了很多形象而且生动的案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当下的理论传播也可以有所借鉴和启发。理论宣讲在内容材料上,可以做到不要通篇一律,没有任何感情色彩,必要时可适当与不同地方的文化、百姓生活相互交织。中国地大物博,每一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积淀,每一座城市的人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这些丰富多彩的鲜活案例完全可以被运用于理论的宣讲传播之中,而不是理论所及之处都是千篇一律。

在宣传的方式上可以更加强调灵活多变。艾思奇用自己撰写的书籍作为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载体。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除了书籍传播,更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大众传媒方式进行宣传。报纸、杂志、电视、网络,每一种新的传媒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可以综合利用它们的长处,将理论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生动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将其呈现,更可以将其转变成动画或者歌曲的形式,这样受众面更广,普及的效果也会更佳。

(三)以民为本为民服务

艾思奇在创作《大众哲学》一书时,就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用意,即希望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共产党用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并以此思想武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改变中国现状,创造幸福生活。

艾思奇在书中反复强调:“哲学的重要任务是改变世界。”①艾思奇:《大众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理论的传播终究是为当前的社会实践服务的。如果一个理论不能为现实生活提供任何帮助,那么此理论必然是没有生命力的。在中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中国的实践立足点永远是人民群众。所以理论在传播过程中要时刻保持与人民的利益相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对人民有益的,才值得被宣传。反之,一些不利于国家稳定发展的理论,不利于人民团结的理论就应该被坚决禁止。此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想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就不能不加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不断变化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日后,中国的实践依旧会不断发展,理论也需要不断地革新。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决不能脱离实际,让它变成空中楼阁。相反,要使理论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

Language art ofPopular Philosophy

JIANG Xue

The communication of Marx's doctrine in China cannot do without language as the carrier. The language for communication has specific requirements.InPopular Philosophy,Ai Siqi used simple language,vivid metaphor,and examples of life,showed his insights on the Marxist philosophy,and won the popularity among the masses.His artistic language is of reference to spreading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Marx doctrine in China;language;Popular Philosophy;learning value

B-49

A

1009-9530(2016)03-0014-03

2016-04-02

江雪(1992-),女,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戴兆国。

猜你喜欢
艾思奇中国化大众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向大众传递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之火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理论战士型革命家艾思奇人格风范及其当代价值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盯住一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