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以新经济政策时期文本为考察对象

2016-03-16 04:58桑鸿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列宁

桑鸿波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论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
——以新经济政策时期文本为考察对象

桑鸿波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的生成,从而形成世界历史,世界历史既是生产要素在全球发展的历史,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肆虐的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始人,列宁的世界历史思想经历了早期、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主要表现为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既利用全球化的积极成果,又警惕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蔓延。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对当时俄—苏经济恢复,无产阶级政权巩固,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的态度,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列宁;新经济政策;反资本主义全球化

列宁的全球化思想分为早期、革命和建设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特点,但都体现继承的特征。从早期的看到市场的全球发展趋势不可避免,到革命时期看到帝国主导的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本质,到最终决定利用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引向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1]新经济政策让俄—苏经济恢复出现了转机已是历史事实,但列宁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所造成的情况”,“都意味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不言而喻,资本主义关系的加强,其本身就是危险性的增强”。[2](P607)由此可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针对俄—苏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红色孤岛”,列宁提出“利用资本主义又警惕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即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主要体现为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利用资本主义时代制造的一系列文明成果,警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诸多恶果。正确认识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有助于提高对世界历史进程的理解,加深对全球化不同棱面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作为世界历史性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列宁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坐标界定

全球化是20世纪兴起的世界潮流,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不同的知识谱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西方知识谱系中,全球化是指以资本主义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散,并在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形成相应的全球影响,使得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中,全球化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的生成,造成各民族在各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不断加强全球联系的过程。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既包括资本主义单边主导的全球化,也包括当今的多元全球化,甚至包括未来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为未来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带来现实的可能图景。因此,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与西方全球化不尽相同。

同样如此,反全球化在西方知识谱系中是指反对以新自由主义为特征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经济不公、政治渗透、文化侵袭等负面影响,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在全球肆意传播造成的不满。在马克思主义知识谱系中,反全球化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的生成之后,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依赖过程中,由于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各民族传统因素的影响,与全球化因素形成不可协调的矛盾,从而相互冲突、摩擦的过程。并且随着历史的推移有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体现,如今的马克思主义反全球化史主要指向为反资本主义全球化。虽然两者都指向反资本主义全球化,但由于西方学术立场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差异,西方知识谱系的反全球化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造成的弊端影响,马克思主义反全球化则基于世界层面,主要是以社会主义立场反对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造成的负面影响,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受到的侵害。

列宁带领俄—苏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当时的全球化特征表现为:蒸汽革命使得技术、设备、人才等生产要素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法宝,资本主义经济经过“一战”阵痛,急需向外扩散市场;经济的复苏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制度自信,不断向全球进行政治侵迫,尤其是对新生社会主义政权虎视眈眈;资本主义价值观随着全球化而不断与各民族传统文化摩擦。当时的俄—苏经过“军事共产主义”,经济上由于撇开市场,不顾商品货币关系,完全杜绝资本主义,以军事和行政手段垄断生产、分配,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加深,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燃料匮乏,交通瘫痪,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各地农民叛乱不断。列宁科学分析国内外形势之后,提出了利用、借鉴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他认为,“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2](P510)在此期间,列宁不仅提出利用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时还清醒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必然存在,提出在利用资本主义的同时也要警惕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他明确提出:“如果苏维埃政权把自己的大部分工厂拿去租让”,“是复辟资本主义”。[3](P151)

由此,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可以界定为:利用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加强俄—苏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建设,同时谨慎和抵制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诸多领域的弊端,为俄—苏社会主义建设开辟新的道路,为壮大社会主义实力夯实坚固基础。

二、列宁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在经济上,一方面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技术、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加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又限制资本主义的活动范围。总体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思路是利用资本主义但也警惕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主要是利用技术、资本、设备等生产要素,警惕资本主义主要是防止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在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方面,列宁依据生产要素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极大发展的事实和“军事共产主义”僵化经济的后果,思考了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缘由,列宁认为,“在一个经济遭到空前破坏的国家里,在一个破产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如果没有资本的帮助,要保持无产阶级政权是不可能的。”[2](P454)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领域的建设才能有强健的基础,政权才有保障。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世界优势的原因就在于其创造的生产要素,将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要素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所用,对于恢复和刺激俄—苏的经济具有很好作用。依据缘由的分析,列宁列举了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举措。第一,向资本家学习商品流转的技术方法。列宁指出,我们要“向资本家‘学习’”,“要会用各种办法振兴农业,振兴工业,发展农业和工业间的流转”。[2](P525)市场的活跃需要商品的流通,俄—苏之前的行政、军事式的垄断严重打击了市场的积极性,学习资本主义的商品流通方法有助于“解冻”俄—苏的僵化经济。第二,实行租让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利用资本主义的设备、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建设俄—苏经济。列宁提出,通过“把一些矿山、林区、油田等租给外国资本家”,我们获得“一些设备和机器来加速恢复苏维埃大工业”。[2](P541)“资本家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以其资本赚取利润或获得极难得到的原料、资源。苏维埃在这个过程中既发展了生产力,又在短期内增加了产品的数量。”[4]通过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思路是正确的,租让制体现的是与资本家的“合作”,吸收外国资本,汲取外国人才,引进先进设备,虽然资本主义充斥着弊端,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处于世界前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发展,利用这些生产要素是必然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列宁通过挖掘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活跃社会主义经济,其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恢复和进步必然是阻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肆意横行的有力武器。虽然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有助于俄—苏经济的发展,但列宁也没有忽视警惕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列宁认为,充斥矛盾的资本主义所主导的全球化必然弊端连连,尤其资本主义对全球市场“膨胀式”的渴望,其必然在俄—苏经济内部造成一定的危险。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的恢复、资产阶级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关系在商业领域的发展等等,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建设所遇到的危险。”[2](P608)在采取相关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的举措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渗透到俄—苏的经济之中,列宁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危险”,并随之提出了相关举措来警惕资本主义经济,即给予资本主义经济有限的活动范围。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观点,列宁明确表示“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2](P439)俄—苏的社会主义建设绝不会任由资本主义无限扩张,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谨慎利用资本主义,而使俄—苏避免受到跨国资本的控制。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列宁警惕资本主义的基点,揭穿资本主义经济席卷全球的真面目,绝不让资本主义经济打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限制资本主义活动范围的举措是必然且必须的。

第二,在政治上,一方面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执政党建设,夯实无产阶级政权,另一方面,防止资本主义在俄—苏的复辟。列宁在政治上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缘由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俄—苏国内的延展上。第一,各种主义的渗透。三年国内战争使得无产阶级内部团结受到冲击,尤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政治势力不断冲击无产阶级政党内部,党内各种主义兴起,官僚主义势头凸显。“知识分子的和官僚主义者的自负压倒了实干。”[2](P512)第二,占据国内人口相当部分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小资产阶级漂浮不定。资本主义因素在俄—苏国内的发展动摇着小资产阶级者的态度,“目前许多情况正在加剧国内小资产阶级居民的动摇”,[2](P469)小资产阶级是俄—苏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资本主义最为贴近,极易受资本主义诱惑,立场摇摆不定,无形之中加剧了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危机。第三,同盟者小农阶级情绪波动愈加增多。“小农阶级在过渡时期不可能不多次动摇。过渡时期的困难,资产阶级的影响,必然使这些群众的情绪时常发生波动。”[2](P543)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的统一战线,占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是巨大的力量。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张市场,俄—苏允许资本主义有条件的发展,对于农民阶级来说是诱惑也是陷阱。农民阶级的波动必然影响无产阶级政权稳固的大局。因此,为削弱资本主义对政权稳定的破坏,为防止资本主义利用缝隙复辟,列宁提出了相应举措。第一,维护工农联盟,加强社会团结。列宁深知社会基础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稳定社会各阶级,保护好无产阶级同盟者农民阶级的利益,才能夯实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列宁认为“对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农民,要温和一点,谨慎一点,通融一点。”[2](P501)并且对于农民的利益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认为需要“迫切”“采取那种能够立刻提高农民经济生产力的办法”,“改善工人生活状况”,从而“巩固工农联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2](P471)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虽然是俄—苏发展的机遇,但让其在国内发展肯定存在资本主义政治渗透的危险,其必然也有分崩俄—苏,破坏团结的图谋。只有协调好各阶级利益,稳定局势,才能形成抵抗资本主义政治渗透的坚强护盾。第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加大监督,甚至将党员“清除”。我们“将继续不断地采取一切手段并试验各种新的办法,来反对官僚主义,扩大民主”,“检举、揭发和驱逐混进党内来的分子”。[2](P562)资本主义在全球的肆虐带有强烈的强权政治意味,其魔爪必然伸向执政党内部,如不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监督,政权便岌岌可危。列宁对于党建的决心体现了他作为共产党人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对无产阶级政权巩固的深刻认识,时刻不忘抵制资本主义的无形渗透,打破资本主义在世界实行强权政治的野心。为了确实保证无产阶级的执政,列宁提出将这些“内心里依然故我的孟什维克从党内清除出去”。[2](P652)“清除”政策体现了列宁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刻不容缓。第三,在文化上,一方面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染,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信念建构社会主义文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缘由主要是防止资本主义腐朽思想趁虚而入。列宁认识到,“由于对外开放的实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将会寻找各种机会乘虚而入。”[5](P416)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经济领域引入资本主义的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疯狂逻辑不可避免的会渗入思想文化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的浸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导向,更会影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列宁列出了相关举措来戒备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蔓延。第一,加强共产主义信念的教育。列宁指出,“如果没有坚实的哲学论据,是无法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和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复辟坚持斗争的。”[5](P298)拥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的思想能够抵制腐朽思想的入侵和规范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加强自身的精神凝聚力免受外来思想的干扰,这是无产阶级不可替代的选择,也只有共产主义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与资本主义相对抗,列宁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又明确提出,“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整个教育事业,无论在一般的政治教育方面或者具体的艺术方面,都必须贯彻无产阶级斗争的精神”。[2](P467)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全球宣扬的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价值导向必然是共产主义价值观。第二,通过“文化革命”提高群众马克思主义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列宁晚年提出“文化革命”的思想,通过普及工农群众文化水平和提高培养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不仅能加强共产主义信念,也提高了大众科学判断和审视资本主义思想渗透的能力。只有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才能抵制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横行的时代,有灵魂的以共产主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反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三、列宁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时空蕴义

第一,对当时俄—苏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作为解决“军事共产主义”带来发展危机的新经济政策,它集合了列宁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的精髓,从而为指导俄—苏首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先创性经验。首先,在经济上有效解决了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经济崩溃,通过引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时代的生产要素使得社会主义的生产得到极大提升,各工业部门的生产出现了复苏的迹象,“20世纪20年代,煤炭、电力、钢铁和机械工具这些主要工业领域的产值已接近甚至超过1913年的水平。”[6](P436)俄—苏的经济逐步复苏和发展,使得社会主义拥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让无产阶级拥有更强大的融于全球经济的实力,并且在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袭方面又形成了经济屏障。其次,通过利用资本主义再反对资本主义的循环思路,实质上有助于巩固无产阶级政权。不仅如此,还形成了政治体制建设的经验,“列宁晚年已把克服官僚主义、改造国家机关的问题提到了改革党和国家体制的高度”,[7]通过一系列制度规定加强对党员的教育,最终,“工人阶级一经学会了怎样保卫国家秩序”,“社会主义的巩固就有了保证”。[2](P492)通过维护工农关系,清除不良党员和克服官僚主义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增加了俄—苏社会主义国家的信心,为抵制资本主义的全球席卷树立了坚固的政治盾牌。最后,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增强了民族信心,用共产主义信念武装无产阶级,以理想信念抵制和战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迫。同时学会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知识和素养来加强无产阶级的能力和素质,为保护本阶级的文化贡献力量,夺取无产阶级的胜利。“要善于吸取、掌握、利用先前那个阶级的知识和素养,为本阶级的胜利而运用这一切。”[8](P282)利用资本主义生产要素这样一条思路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体现的是不惧怕资本主义,用无产阶级的信心吸收优秀成果、抛弃糟粕的实践经验,“这正是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战胜了全世界资本家的最好的证明”。[9](P25)

第二,对当今中国融入全球化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实施处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背景,当代中国的发展也处于相同的世界历史形势。当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制定不公经济政策,操控国际经济机构,侵犯他国政治,强迫宣传自身文化价值,甚至发动战争破坏和平。因此,中国所遵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得不面临着融入全球化的态度抉择。列宁在新经济时期利用资本主义又警惕资本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对当今中国便有了积极的历史借鉴意义。积极融入全球化但不被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所控制的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江泽民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推动起来的,而且他们在其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发展有利又有弊”。[10](P199)胡锦涛认为,中国应该“促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1](P1080)这些关于当今全球化的界定和中国应走的全球道路的阐述体现了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坚定立场,并在现实中得以实践。比如,在经济上既通过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实力,同时抵制全球不公经济规则,防止资本主义的经济控制;政治上通过既强调吸收人类政治文明成果,同时加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建设,防止资本主义的政治演变;文化上既强调文明之间的互鉴交流,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抵制资本主义的文化侵袭。可以说,这些思想和举措正是对列宁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当代延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具有方法论指导意义。

第三,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启发意义。资本主义体系的基本矛盾是不可协调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和必然灭亡的结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都对全球化进行了批判,俄罗斯政治家久加诺夫把当今全球化造成的负面结果恐怖主义和战争归结为“新”帝国主义,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造成不公平,使得战争、恐怖主义兴起,危害世界和平发展。[12]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认为,这种全球化被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主导,并不是人类的福音,反而给世界带来灾难、危机,是不可持续的。[13]由此可见,世界各界已经对全球化开始深刻反思,世界对待全球化的态度已经不同他日。作为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列宁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思想在知识谱系中是先创性的宝贵资源,对于当今甚至未来的反资本主义全球化都有难以取代的借鉴作用。当今的社会主义的力量已经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就在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在带来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危机”之后,全球化将超越资本主义时代而迈向一个新时代,社会主义主导的全球化不再是梦想。反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思想融于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始终,对于未来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对于人类和平与发展的梦想,对于共产主义的追求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更是在探求全球化新时代的路径上开辟了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晓忠.论列宁三个不同时期的全球化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2009,(2).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高艳.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8).

[5]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杰弗里·霍斯金.李国庆,等.俄罗斯史[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13.

[7]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苏联兴亡史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8]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2]根纳季·久加诺夫.何宏江,等.全球化与人类命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3]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李新红

Lenin’s Idea of Against Capitalism Globalization——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Documents at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

SANG Hong-bo

(Yangzhou University,Yangzhou 225009,China)

Abstarct:Marxism claim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contributes to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the world market.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is both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of essential productive factors and also the spreading process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which manifests at different degree at various stages. As the father of the first socialist state,Lenin’s theories of world history are different at his early time,revolution time,and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t the period of new economic policy period,the main idea is that the domain of economics,politics,and cultur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achieve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be cautious of capitalism-led globalization. Lenin’s theory was significant to their economic revival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proletarian government,which is also of value to China’s reform and open-up policy and attitude toward taking part in globalization. This may b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socialism.

Key words:Lenin;new economic policy;the idea against capitalism gloablization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03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010—05

[作者简介]桑鸿波(1991-),男,江苏如东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反全球化思想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教外司留[2015]1098号。

[收稿日期]2015-06-03

猜你喜欢
列宁
俄罗斯醉汉 竟想偷列宁遗体
列宁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意识形态建构理论的源与流:从马克思到列宁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