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阐释

2016-03-16 05:39张雪敏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奥康纳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张雪敏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阐释

张雪敏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从而引发了生态危机,进而将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试图为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创造性地提出建立一种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的新型社会主义模式——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当代价值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历史生成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本·阿格尔、威廉·莱斯、安德瑞·高兹、戴维·佩珀、詹姆斯·奥康纳和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社会现实背景和理论根基。

(一)现实土壤

1.严峻的生态问题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推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快速迈上工业化的步伐,物质生产力得以极大发展。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到来,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显著进步增强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适应自然,萌生了征服甚至奴役自然的狂念。人开始凭借无所不能的科技对自然进行“改造”,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甚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威胁。在环境问题严峻的现状下,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原则相结合,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萌发。

2.生态运动的兴起

环境问题的凸显迫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奴役自然,破坏环境带给自身的生存威胁,进而自发组织游行示威,抗议工厂污染环境的恶行,并呼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诸如“环境保护绿色运动”“未来绿色行动”等生态组织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这些生态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甚至成为西方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生态运动的相继出现,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千百年来,意象逐渐汇聚成了中国古代诗歌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理论根基

1.生态学、系统论及未来学等理论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系统论及未来学等进入了阶段性的发展,这三门科学关注的都是地球生态环境系统,它们认为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认为现代科技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提倡发明一种能实现与环境相协调的技术,进行良性生产,从根本上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学、系统性和未来学等理论的发展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识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2.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以卢卡奇、葛兰西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思考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形成了该派的基本观点,其中以卢卡奇的自然观最具代表性。卢卡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提出了著名命题“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1](P252)明确指出自然的社会属性,自然是存在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之中的自然;自然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卢卡奇的这些观点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文化、自然与劳动三位一体的自然观给予了重大启发。

法兰克福学派的自然观也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形成的重要理论资源。法兰克福学派全新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施密特和马尔库塞的论述较为系统。施密特强调自然的社会性,认为自然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规定、互为中介的。马尔库塞在《理性与革命》中,指出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先在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资本主义制度人的异化消费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这些观点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挖掘生态危机的根源有着重要启迪。

3.马克思的自然观

马克思实践的自然观体现出独到见解,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一方面,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人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先在的,人类只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自然并非抽象的自然,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被纳入人的视野和活动范围内,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自然”。最后,人与自然在实践环节上实现了内在统一。马克思的自然观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唯物主义立场,是其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石。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内涵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视角出发,对于生态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生态文明观。

(一)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

首先,自然具有优先存在的地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的产生先于人类的出现。“人类是依赖于‘对生命构成影响的外在条件’,即环境或‘自然’的。”[2](P6)奥康纳将自然理解为一种具有客观先在性的存在。“……这些物质条件作为前提而存在并随之带来某些限制。”[3](P17)福斯特也明确指出自然存在的优先地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并受外部自然环境的制约。其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人类当然也不是完全由自然条件所决定的。……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人类自由,即一种‘转向’的能力,”[3](P17)与动物的存在不同,人是一种“为我”的社会存在物,即人具备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转向”的能力正是人与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区别。最后,劳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环节。奥康纳认为,劳动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意识的产生,并且这种主观意识对自然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在劳动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必然导致生态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反生态性质,它以追逐无尽的利润为最终目的,这决定了资本会无限地扩张。然而,人类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系统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环境中实现无限扩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而在全球环境之间形成了潜在的灾难性冲突”。[4](P2)资本主义为了实现巨额利润,必定以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和环境的日益恶化为代价,因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其次,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奥康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具有双重矛盾性,而正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产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一第二重矛盾引发了生态危机。在奥康纳看来,第二重矛盾内含于资本主义的本性中,资本主义是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的自我扩张系统,而自然界承载范围的有限性迫使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最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局必定是对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和自然环境的日益严重污染。因此,资本主义的第二重矛盾决定了在生态上具有可持续性的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

(三)异化消费、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是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异化消费是造成生态问题的直接原因。以马尔库塞需求理论为基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的需要划分为“客观真实的需要”和“虚假需要”。在他们看来,“虚假需要”实质是资本主义为了获得不断增长的利润而强加于人的,人们在这种虚假需要的迷惑下走向了“异化消费”,错误地将生活目标等同于奢靡的物质消费,强化了资本主义社会对商品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进而导致生态危机的爆发。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指出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同生态危机的关联性。总的来说,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技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具有任何属性,技术运用所承载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文化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技术起怎样的作用。正如汤因比所言,“科学不断发达究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若用伦理上善恶的概念来说,就在于科学是被善用还是恶用。”[5](P39)莱斯也指明,生态危机的出现与技术本身无关,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对技术的非理性使用造成的。

(四)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明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生态重建,即走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生态重建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的生态重建”。高兹强调经济的生态重建,目的在于让以利润为原则的经济理性屈从于生态理性。为此,他们推崇生态社会主义实行“稳态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建立在与自然协调发展前提下的适度和理性增长。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稳态”,应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新型的生态计划经济,将市场调节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社会才能理性地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同时,他们主张让工人直接参与社会生产和管理的过程,推进生产、管理的非官僚化,体现社会平等和公正。基于此,奥康纳定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对生产手段和对象、信息等的民主控制为基础,并以高度的社会经济平等、和睦以及社会公正为特征”。[2](P439)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进入21世纪,人类在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吞食着生态灾难的苦果。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所要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存在理论局限性,但其关于生态危机根源及解决路径的许多深刻见解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我国解决当下的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弊端在于将自然与人完全割裂、对立,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内在统一的基本立场,既肯定自然的客观先在,又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思想启示意义。要解决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合理定位并积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爱护自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实现人类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在于建立“稳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促进经济的理性增长,从而保证社会经济的增长同生态环境的发展相协调,这对于我们反思传统的发展观,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意义。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过慢或过快增长均会影响社会的平稳运行,造成严重后果。因而,要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我国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制定理性的经济增长目标,注重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建设之间相协调,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而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6]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平衡,积极发挥生态效益,力争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形成理性的技术观,实现技术的善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指出,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引发了生态危机,技术本身是无责任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同时,也因为对技术的非理性使用导致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因而,在所谓“科技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形成理性的技术观,实现技术的善用。“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且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7]作为第一生产力和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的技术,应在社会制度强有力的控制之下运用,发挥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真正实现技术为人类造福。

﹙四﹚倡导适度消费,促进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全面发展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由“虚假需要”引起的异化消费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人的需要和消费的关系,反思传统消费观,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西方消费主义观念的蔓延,一些人开始形成盲从消费,甚至将物质消费视作自己生活的全部追求,不仅浪费自然资源,也导致人的精神生活的丧失,走向畸形发展。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抵制受大众传媒操控的虚假需求,从个人生活的真正需要出发,促进个人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使自己对物质单方面的需求扩展为对物质、精神、文化、心理等全方位的需求”。[6]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卢卡奇.王光伟.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奥康纳.唐正东,臧佩洪.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福斯特.刘仁胜.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福斯特.耿建新.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汤因比.荀春生.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6]潘业强,张玉洁.马克思消费观的现实意义——兼论当代消费主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5,(3).

[7]王安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评述[J].社科纵横,1997,(2).

责任编辑:魏乐娇

An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n Ecological Marxism

ZHANG Xue-m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Ecological Marxism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 ecology theory to some extent. It believes that human society and nature are harmonious but socialism alienates this harmony. This leads to ecological crisis. With ecological principle and socialism,it attempts to work out a solution to ecological crisis. Eco-socialism is proposed constructively. This model is beyond capitalism and real society.

ecological Marxism;ecological idea;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temporary value

2016-05-31

张雪敏(1988-),女,陕西周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1004—5856(2016)12—0017—04

B151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6.12.005

猜你喜欢
奥康纳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感觉再也不会跟以前一样了”:奥康纳《异乡客》中的“危机瞬间”
大法官奥康纳:做出决定,就绝不回头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弗兰纳里·奥康纳文学作品的多重审美空间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