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根寿使明及其《朝天录》

2016-03-16 06:06李培培
关键词:使臣朝鲜

李培培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尹根寿使明及其《朝天录》

李培培

(延边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以朝鲜使臣尹根寿第二次出使明朝为线索,分析其出使的两个目的,一是给万历皇帝庆生,二是带回《大明会典》全帙。他的使行记录名为《朝天录》,全书描绘了其对中国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看法,记录了沿途风物、与明朝文人唱和赠答等情况,由于出使时间较长,其中不乏浓郁的思乡之情。《朝天录》共收录107首诗歌,诗歌雄健飘逸,富有沉郁的韵味而不显浮夸,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尹根寿;《朝天录》;内容;价值

一、 尹根寿其人及使明的背景

(一) 尹根寿其人

尹根寿 (1537~1616),字子固,号月汀,谥号文贞,海平人。是朝鲜中期的著名文人,其文章自成一家,同时书法写作也极富盛名,称为“永和体”。尹根寿通晓朱子性理学,是李滉的门人。朝鲜宣祖时期,朋党之争异常激烈,尹根寿则属于“西人”一派[1]。明朝与朝鲜频繁地互派使臣来往,尹根寿曾三次出使明朝,第一次在万历元年(1573年,朝鲜宣祖六年),作为宗系辩诬事件的奏请副使出使;第二次在万历十七年(1589年,朝鲜宣祖二十二年),以圣节使兼奏请使的身份出使;第三次在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朝鲜宣祖二十七年),请封世子之事的奏请使出使,并且对倭患问题提出援请。他也多次作为朝方的远接使或馆伴负责接待明朝使臣,与明朝使臣唱和赠答,因此其对明朝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著有《月汀先生集》,其中《朝天录》《月汀漫笔》等作品记录了大量与明朝相关的内容。

(二)出使明朝的目的

明朝与朝鲜建立宗藩关系以来,朝鲜对明实行“事大以诚”的外交政策,以维护其在明朝属国的主要地位,事大主义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每年派遣使团赴京朝贡。根据《通文馆志》的记载,朝鲜定期的朝贡使团有冬至、正朝、圣节和千秋四行,还会有其他不定期的朝贡,就要根据两国具体事件来安排。尹根寿此次出使明朝,实际上有两个目的。

1.祝贺皇帝万寿

八月十七日,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辰,朝鲜派尹根寿作为圣节使出使明朝,这是他第二次出使明朝,为皇朝皇帝庆生是其一行出使的首要目的。诗歌《追纪万寿节》:“山高西北拱神京,尘静尧封宇内清。紫禁每看祥霭绕,玉泉还作御沟鸣。百年万国梯航日,八月千秋颂祝情。闻说岩廊多俊彦,会将金镜献皇扃。”[2]245表明为皇帝庆生之目的,“神京”“祥霭”“俊彦”等词语都暗含尹根寿对明朝的认可和尊崇,实际上表现的是一种“事大”的情怀。

使团到达北京后,明朝以礼厚待使臣。在《明实录》中有所记载:(万历十七年八月丙子朔)“宴朝鲜国人贺陪臣吏曹参判尹根寿, 命礼部尚书于慎行待。归,仍有饯。”[3]

2.带回《大明会典》全帙

尹根寿此次出使还有另一个目的,就是带回《大明会典》全帙。明弘治年间编纂的《大明会典》,记李成桂世系时引用《皇明祖训》之说,《大明会典》记载:“祖训: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弒王氏四王,姑待之。”[4]不仅将李成桂误认成李仁任的儿子,还冠以连杀王氏四王赢得王位的恶名,将李成桂刻画成了一位不择手段的君主形象。此书刊行并由朝鲜使臣带回国内,发现明朝这一重要的典籍中竟然有如此大的错误,令朝鲜国人很是震惊,因为此事关系到一国的名誉,又考虑到《大明会典》在明朝世代的刊印流传,由此引发了朝鲜中宗、仁宗、明宗、宣祖四朝请求明朝更正《大明会典》而进行的长久的宗系辩诬事件,想要还太祖李成桂以清白。朝鲜曾先后派十多位使臣陈奏宗系的原委,并要求更改《大明会典》的错误记录,一部官方典籍的更改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尤其是涉及到两国间的政治、外交等各种层面的交涉,因此,宗系辩诬事件持续了二百多年。

直到万历十五年(1587年),谢恩使俞泓、书状官尹逞等将行, “上以皇朝《会典》将成,命泓力请赍来。泓前进礼部,呈文陈乞,礼部以为未经御览,难于先赐。泓率一行人,泣血跪请之,尚书沈鲤感其诚,即具题本,奏请顺付,蒙天子准可,特赐本国付卷,又降勑书。”[5]447次年三月,俞泓终于将《大明会典》本国宗系恶名改正的一册带回,澄清了蒙受二百多年的宗系之诬。但仅仅将此一册《大明会典》带回,还不够完整,之后宣祖大王又请赐《会典》全帙,所以就有了尹根寿此次出使的第二个任务。诗歌《纪行》:“伏枕燕台久滞淫,断鸿声里促归心。征骖晩向通州路,落叶纷飞潞水浔。万里思乡身作客,一年回首岁将阴。恩纶宝典光相射,何日丹墀报好音。”[2]244此诗写于去往通州的道路中,心中的感慨颇深,不仅有对故乡的眷恋,还有对即将抵达北京的期待,“宝典”即《大明会典》,明确了此一行的第二个目的,将《大明会典》全帙带回朝鲜国内。

《明实录》中载:(万历十七年九月乙巳朔):“颁给朝鲜国王李昖《会典》全书,从所请也。”[3]

尹根寿带回《大明会典》全帙,圆满地完成了出使任务归国。《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宣祖二十二年十一月丙寅)载:“圣节使尹根寿, 赍《大明会典》全书,乃皇勑以來,上祗迎于弘化门外,御明政殿受贺。赦杂犯死罪以下,尹根寿超资,前后奉使人有功者,磨炼录勋事传教。以黄廷彧、俞泓、尹根寿为首功。”[5]466在此任务中,尹根寿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同样,也表明这场明代中朝两国外交中的重要事件终于就此画上了句号。

二、《朝天录》的成书与内容

(一)《朝天录》的成书概况

朝鲜使臣对待明朝和清朝有着不同的政治情感,所以使臣多用“朝天”作为出使明朝的称谓,“天”字突出对中华大地的敬仰之情,这一时段使臣的纪行作品统称为“朝天录”;用“燕行”作为出使清朝的称谓,这一时段使臣的纪行作品统称为“燕行录”。纪行作品的名称多样,有根据出使时间命名的,如,成伣的《辛丑朝天诗》、郑士龙的《甲辰朝天录》;有根据个人名、字命名的,如,苏世让的《阳谷朝天录》、裴三益的《裴三益日记》等;还有的直接命名为《朝天录》,如金玏的《朝天录》、赵翊的《朝天录》等。尹根寿将其出使明朝的使行记录命名为《朝天录》,收录在林基中编纂的《燕行录》全集的第四卷,同时又作为尹根寿个人的文学创作,收录在其个人文集《月汀先生集》中。

《朝天录》的体裁主要是诗歌,共107首,大致按照出使的时间顺序写作,从义州过鸭绿江进入中国境内始,再从北京返回,返程所作诗歌数量不多,多为次韵李梦阳、何景明之作。卷首有翰林院侍讲陆可教撰写的序:“岁己丑,朝鲜大夫尹子固氏者奉其王命,献见天子,因汇其发轫以至辇下,所为诗文若干首,题之曰《朝天录》。予得从馆使屠君本淸,受而览之。大都其文质任自然,不事剞劂。其诗遒逸沈郁,类发之天籁,而与世之吹一吷于剑首者悬殊。此岂非天朝之化远,而亦其故有出类之具致然耶。”[2]212序言中交代了尹根寿出使的时间为万历己丑年,也说明了《朝天录》写作于出使的过程中。作者的写作风格自然流利,不刻意遣词造句,诗歌雄健飘逸,富有沉郁的韵味而不显浮夸,有别于一般的文人创作,因而更显得别具一格,有自己的创作特点。

(二)《朝天录》的内容分类

诗歌内容丰富,尹根寿记录了“朝天”路途、随行感悟以及沿途风景等情况,描述了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众多内容,从这点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非常的感兴趣,从不同角度概括出他眼中的明朝中国形象,以及他对中国的情感态度。由于“朝天”路途遥远,其中也不乏大量的思乡之作。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1.历史人物

尹根寿曾三次出使明朝,对明朝的历史、地理等有一定了解,并作为朝方的远接使和馆伴接待明朝使臣,说明具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非常的熟悉。朝鲜使臣一方面是出于对古代历史名人的崇拜,另一方面或许与使臣个体在朝鲜的遭遇有关,所以有大量的诗作直接立题咏写中国历史人物。

(1)古代君王。尹根寿诗歌里面描写了对几位君王的评价,秦始皇、唐太宗都在其中,带有个人感情色彩,把视线集中在某一角度去赞扬或是批判。如,《秦皇岛》:

青铜镜里耸丹丘,万乘曾闻向此游。

已拱西秦吞六国,更穷东海访三洲。

骊山冢破千年笑,瑶草霜侵几度秋。

仙药傥教延数岁,未知刘项帖然不。[2]234

秦始皇灭掉六国成为了一代帝王,更想拥有长生不老之身,想尽一切办法来到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求取神丹妙药,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尹根寿在诗中暗含了对秦始皇求取仙药行为的批判,秦始皇留下的基业只到二世就挥霍殆尽,作者将原因归结为秦始皇一味的追求虚无的境界,而没有真正把心思放在如何巩固统治、治理国事上,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迅速灭亡。这首诗虽是以地名命名的,但内容是对秦始皇这一人物的描写。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有相关记载:“既已,齐人许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齐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6]317徐福等方术之士向秦始皇灌输世间有仙人及不死药的思想,而且就在渤海中的三神山上。秦始皇在众人的蛊惑下,从公元前 219 年开始,数次派遣徐福率众人到三神山访求仙药,直到最后死在寻找神山而未果的路途中。尹根寿途径此地的时候也难免会对“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发表一番评论。

(2)古代名士。尹根寿于16世纪末出使明朝,这一时期朝鲜将程朱理学作为政治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使臣也以儒家的世界观来认识和观察中国这个传统的中原王朝。尹根寿本人通晓朱子性理学,所以在行至一些中国名士故居、行政地点时会不禁带着儒学的思想去思考这些人的故事。如,《管宁》:

脱迹兵尘到海东,洛阳回首市朝空。

高风一榻西山蕨,肯向黄初作上公。[2]223

这首诗讲了隐士管宁的故事。汉末天下大乱,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管宁为逃离战事就与友人一起到辽东避乱,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不愿被高官厚禄束缚在朝廷。管宁隐居辽东后,专注于讲解经典著作,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专心学问而从不过问朝政,这一做法吸引了很多人追随。管宁是一位洁身自好的高士,在生活上十分注重节俭,不铺排不浪费,自己采挖野菜。隐逸的生活不被世事打扰,与山林为伴,经常坐在一个木榻上讲经,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逸。他“以地为魏地”,一直坐在木榻上而从不席地而坐,以示他不与曹魏同流合污的决心。隐居期间朝廷多次下诏命管宁回去任官,但都被管宁以各种缘由拒绝,直到三十多年后,在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回归故里。尹根寿经行辽东,写下此首诗作,赞颂了管宁的高风亮节和儒学风范。

(3)古代将士。朝鲜发生壬辰倭乱之际,尹根寿被派去前线支援,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将士也成为尹根寿赞扬的对象,尤其是对立过赫赫战功的将士更是怀有敬佩之情。此次出使明朝,在其《朝天录》中歌颂了包括廉颇、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在内的著名将领。此时朝鲜国内也不太平,各种党争祸乱,歌咏这些将士也是寄希望于本国能有这样的大将之士保卫祖国。以其对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描写为例,如,《射虎石》:

将军马上疾如飞 ,清夜山中射猎归。

一箭应弦能入石 ,频年出塞几扬威。

穿杨绝技垂青史 ,伏虎遗踪在翠微。

白首更怜赍志没 ,空教壮士涕沾衣。[2]238

这首诗写了将军李广的英勇事迹,引用了李广射虎的典故,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6]3472李广夜间出去打猎,看见草丛中有一物,就把箭射出去,走进一看箭插在了石头上,原来是误把石头当作老虎了,此事表现出他力气之大勇猛过人。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他善于骑射,征战沙场无数,威振边塞,战功显赫。然而他又命运多舛 ,只是空有自己的骁勇,但缺少带兵打仗的谋略,六十多岁还依然拼杀在疆场,最后因兵败选择自杀结束生命,这一举动使得全军上下无一人不惋惜和悲痛。这首诗歌颂了飞将军李广的骁勇善战和抗击匈奴匡扶汉朝的功绩,但同时对他一生怀才不遇,终身不封侯的结局充满无限遗憾之情。

《朝天录》中,还有一作《留永平府,以坐觉烟尘扫秋风右北平为韵,作十绝》,其中诗句“射虎南山里,千年踪迹新。谁能起飞将,谈笑静胡尘”[2]235也是写李广射虎石的事件,表达他对李广立下赫赫战功的钦慕之情。

2.历史事件

朝鲜使臣对明朝的很多事件都有关注,特别是经过某一特殊地点,不免联想到在此地发生过的大事件。尹根寿路过渔阳旧地,念起当年天宝往事而引发自己的感慨。如,

《渔阳桥》

一道垂虹岸上横,行人不断暮云平。

难将万斛桥前水,洗尽当年丑虏名。

《过渔阳》

逆虏猖狂敢射天,兵尘忽起太平年。

伤心蜀栈行宫远,满目川原战血鲜。

河朔曾抛王化外,城池尚枕塞垣边。

路逢野老休相问,说着唐家更惘然。[2]240

这两首诗都是表达对天宝危机事件的看法,对天宝危机的原因进行探索,尹根寿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安禄山等叛军的行为,与其他朝鲜使臣的观点不同,如李安讷《朝天录》中《渔阳歌其三》将天宝危机的发生归于唐明皇沉迷杨贵妃而误国上,在尹根寿的两首诗中,从“丑虏”“逆虏”这些词就可以看出其对安史叛乱集团的憎恶感情,安史集团猖狂到无法无天。“难将万斛桥前水,洗尽当年丑虏名。”感慨无论用多少桥前水,都不能洗尽安禄山等的罪行。同时在战乱发生时会更加怀念太平年份的安逸,天宝危机直接引发了安史之乱,通过对安禄山集团的指责,在诗歌中直接把悲恨的情感表达出来。

3.写景纪游。朝鲜使臣进入中国,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的大好河山,很多人对中国的美景赞不绝口,留下很多美好的关于中国山川河野的记录。同时儒家思想中的“华夷观”深刻地影响了朝鲜使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如,《咏医巫闾山》:

雄蟠塞北镇尧封,彰蔽幽州静夕峰。

圣女盆高多爽气,桃花洞邃隔尘踪。

层云不碍诸天月,绝顶长存万岁松。

十载重游三叹息,吕仙今日倪相逢。[2]231

这首诗写了医巫闾山的雄壮和秀美,相传尧舜时把全国分成为十二个州,每州有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即为北方幽州的镇山,此山是华夏和夷族的界限,是座雄壮的屏障。诗中提到了两个著名的景点:圣女盆和桃花洞,圣女盆清爽宜人,桃花洞幽静深邃。山峰高耸入云,但也不妨碍云月,山顶还生长着万年的古松。诗人肯定是听了吕洞宾师徒斗气游闾山的传说,吕洞宾到医巫闾山朝阳宫山洞中隐居,并创制天门阵阵图帮助辽国抗击宋军,诗人把宋与辽的战争看成是华夏与夷族的战争,辽借助神仙的力量在战争中获得有利地位,对此诗人抒发了自己强烈的华夷观念,在这样的神化传说背景下,即使面对如此美景也会深深叹息。《白塔》:

碧落无端挂白虹,亭亭直上耸层空。

文皇谩作征辽计,猛将犹存造塔功。

辉映更看金作顶,孤高长见雨兼风。

昆明几劫桑田变,独立千年势转雄。[2]229

这首诗讲述的是唐太宗亲临前线征讨高句丽一事,这也是唐朝第一次与高句丽征战。唐太祖曾册封高句丽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唐太宗继位后也一直与高句丽交好,高句丽占据的辽东地区曾属于汉朝四郡的范围,所以唐太宗一直有征伐高句丽的想法,以便完成统一大业,经过各种战事的催发,终于在644年唐太宗亲临前线征讨高句丽,而白塔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辽阳白塔是世宗时所建的佛塔,后来虽又经过多次修茸,基本上保持了初建时的面貌,是辽阳现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塔高71m,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塔顶有刹杆,各层悬有风铃、铜镜。塔的下部八面都有坐佛、胁寺、飞天等砖雕像。整个建筑的造形和雕像,艺术水平都很高。不管世事如何变换,国家会经历多少战事,白塔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国家转危为安。

诗人还有两首诗《驻跸山》,同样记录了唐太宗亲临前线征讨高句丽一事,“东来旌旆蔽天红,万乘犹思一将功。曾向山椒留玉辇,至今遗迹夕阳中。”[2]223驻跸山就是唐太宗指挥作战的所在地,并留有唐太宗勒碑记功的石刻,如今这座驻跸山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4.唱和赠答

朝鲜使臣在“朝天”路途中会有短暂的休息调整,尤其是到地方还要签署通行文件,在这短暂的停留中会接触到一些官员或其他人物,中朝两国同属汉文化圈,在文字、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同质性,而且朝鲜使臣一般都具有深厚的汉文化素养,因此双方交流的最好方式即是文学交流,诗歌唱和使他们更容易获得一种相知相熟的知己之感。《朝天录》中就有很多唱和赠答的诗篇,表达了与友人的深厚友谊。如,《奉赠抚宁翟松里秀才》:

名卿锁钥作长城,一触分宜祸便婴。

不俟百年公议定,中天白日照泉茔。

炎程一望涨尘埃,怀抱无缘得暂开。

何幸闻君谈艺苑,中原七子若亲陪。

三秀灵芝在后孙,风流犹想典刑存。

蓟门秋草金台路,一别相思几断魂。[2]235

尹根寿在归国途中写下多首次韵诗,如,次韵何景明5首,《重阳有作,次河大复八日王宗哲宅见菊韵》《客怀,次河大复秋兴韵》《次何大复九日黔国后园韵》《次河大复宗哲初至夜集韵》《路上即事,次河大复月夜赠田子之江西韵》,次韵李梦阳2首,《次李空同雪日繁台院阁酒集韵》《次李空同雪后朝天宫韵》。何景明与李梦阳均是明朝文坛领袖,也都是倡导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前七子”的代表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尹根寿个人创作也是倾向于盛唐诗风,比较推崇此种文学复古思潮,因此写下多首次韵诗歌,依据原诗的韵脚,并与原作者保持思想感情的一致性。如,何景明原韵《八日王宗哲宅见菊》,押阳韵:

燕台菊树艳秋堂,楚客乡心益渺茫。

人世几回逢一笑,天涯明日过重阳。

高云锦石寒相映,细雨清沙湿不妨。

况是右丞多雅咏,可能无兴醉花傍。

尹根寿次韵《重阳有作,次河大复八日王宗哲宅见菊韵》:

阴阴斜日转空堂,秋晩燕台意杳茫。

千里故园劳远梦,一年佳节又重阳。

金英紫艳光相映,白酒淸樽醉不妨。

留滞任从行色苦,政怜身在五云傍。[2]244

5.思乡情切

朝鲜使臣踏上离乡之路,从出发到返程大约需要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而且更多的时间都是在路上,在异乡为异客,尤其又是在异国他乡,因此思念家乡就成为了人们内心最自然的感情流露,作者一人的诗作代表了一个群体的心声。如,《溪上有作》:

坐待瑶空暑气收,更深风露满汀洲。

伤心分水溪边月,偏照羁人一片愁。

此夜峰头月满规,故园芳草寄相思。

秪应架子台前水,长路年年管别离。

六月长程毒热时,燕台行色渺天涯。

金茎玉露无人问,何日凉生碧树枝。[2]220

这首诗是尹根寿到达分水岭后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夜晚休息的时候内心的寂寞感油然而生,一江水阻隔了自己与故土的距离,月光点亮了内心的愁苦。诗人用“月”“草”作为思乡的意象,月圆之日象征着家人的团圆日,而自己却在异国他乡,只能用芳草寄托相思之情。由自己此次的行程感悟到每年都有不同的人行走在“朝天”的路上,一批又一批的使者来往不绝,大家无暇问询成仙之道,只是期盼早日回归家乡。“金茎露”一词,传说将此露和玉屑服之,可得仙道,唐代李商隐《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盃。”又如《初四日玉田道中》:“秋尽东行客袂飘,暮林残叶更箫箫。归心不计千山远,梦里依然趁早朝。”[2]245这首是尹根寿完成贺圣节的任务,归国途中作的,更是表达了思乡情切,归心似箭的心情。

三、 《朝天录》的价值

尹根寿的《朝天录》用诗歌记录了“朝天”的心路历程,107首诗歌,既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又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体裁众多,文笔清新流利,独具匠心,诗作充满节奏美和意境美。尹根寿的《朝天录》虽不是日记体,但从诗作篇目上也可以看出使团的大致行程,“义州(统军亭)—鸭绿江—凤凰城(凤凰山)—分水岭—连山关—高岭—青石岭—辽阳(襄平城、驻跸山、白塔)—小凌河—医巫闾山—红螺山—广宁—山海关—秦皇岛—抚宁县—永平府(夷齐庙)—玉田县—蓟州(渔阳桥)—通州—北京”,这些地点构成了朝鲜使臣“朝天”文学地图的一部分。

使团的一次出使,往返大致需要四五个月的时间,在长远的路途当中,身心皆会疲惫,使臣通过日记写作、诗歌创作等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和消磨时光。尹根寿对中国的山河大川、名人典故、历史事件等颇为关注,更能将这些文学元素融入在自己的诗作中,其中,《吊夷齐庙二首》:“孤忠叩马日,苦节采薇春”、“百代纲常重,千年庙宇新”两句诗是诗人路过夷齐庙,对伯夷叔齐两位贤臣遵守纲常、仁义清廉的高尚品格予以歌颂[7]。尹根寿用丰富的内容展现了他眼中的明朝中国形象:历史悠久,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富裕无忧。在旅途中他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对有争议的人物和事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将朝鲜传承的儒家思想表露的淋漓尽致,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写作特色。看到明朝的先进文明,也会为之欣羡;听到历史名士的儒学风范,会被其高风亮节的人品吸引;听到将士的赫赫战功,会希望自己国家有这样的将士保卫祖国。归途次韵何景明、李梦阳的诗作,说明明代的“复古”文学思潮对尹根寿的写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朝天录》的诗歌对研究此时期朝鲜境内的文学创作风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尹根寿的《朝天录》显示了个人极高的汉文学素养和诗歌创作能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结 语

尹根寿此次出使,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朝鲜国王的赏赐。其出使的16末,明朝已进入晚期,而此时的朝鲜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也逐步走向了衰弱,士林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而尹根寿属于“西人”一派,也会参与到各派的利益纷争。因此《朝天录》中的很多作品也寄托了祖国太平安定的希冀,很多作品充溢着浓浓的“事大”情怀。尹根寿所代表的朝鲜文人对中华文明的推崇和向往心理,造就了朝鲜本国成为了继承“华夏文明余脉”的海东儒国。尹根寿纪行诗歌的内容和笔下的明朝中国形象,也为之后的朝贡使者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关于此次出使的相关见闻,尹根寿也记录在《月汀集·月汀漫笔》中,其中一则:“万历十七年己丑,以奏请使如京。礼部尚书则于公慎行也,身材不长而齿伤而黑。”[8]第一句交代了出使的时间、目的,第二句是对接待使团的明朝官员于慎行的外貌特征描述,“身材不长而齿伤而黑”,这与现存于慎行的画像有些许区别,于慎行在《明史》中有传,但没有类似第二句的外貌描写,所以尹根寿的记录补充了人们对于慎行形象的认识。

[1]李杉婵.论尹根寿行使诗的“边塞”情怀[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7-69.

[2]尹根寿.朝天录[M]//林基中.燕行录全集(4).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

[3]明实录[M].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黄彰健,勘.北京:中华书局,2016.

[4]申时行,赵用贤.大明会典[M]//续修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朝鲜王朝实录[M].首尔: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影印编缩版,1970.

[6]司马迁.史记[M]//顾颉刚,点校.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14.

[7]秦学武,王芳,蔚华萍.孤竹文化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35-40.

[8]尹根寿.月汀集 [M]//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影印标点韩国文集丛刊(47) .首尔:景仁文化社,1993.

(责任编辑:刘 燕)

Yun Geunsu’s Diplomatic Mission to Ming Dynasty and HisWorksofTravelAccountstoMingDynasty

Li Peipe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is,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Chian)

In the seventeenth year of Wanli in the Ming Dynasty (In 1589, the twenty-two year of XuanZu in the North Korea), it was the second time for Yun Geunsu to the Ming Dynasty, this mission has two purposes ,One is to celebrate the birthday of Emperor Wanli, The other is to taken away the whole batch ofDamingHuidian. His travel notes were calledWorksofTravelAccountstoMingDynasty. The book describes his views on Chinese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events, and records the scenery along the way as well as conversation poems between scholars in Ming Dynasty. For a long time in the outside, there are strong feelings of homesickness. The works included 107 poems with vigorous and elegant elements, they are full of gloomy flavor but not significantly exaggerated. So it has a certain value of literature.

Yun Geunsu;WorksofTravelAccountstoMingDynasty;contents ;value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3.011

2016-06-15;

2016-08-29

李培培(1990-),女,河北省邯郸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化关联。

I207.22

A

1672-7991(2016)03-0053-06

猜你喜欢
使臣朝鲜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浅析日本遣唐使的人员构成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明前期朝鲜的慕华思想与事大主义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唯一的要求……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