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转型视域下炫耀性消费研究综述

2016-03-16 11:57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炫耀性消费行为农民工

鲍 鹏 飞

(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农村社会转型视域下炫耀性消费研究综述

鲍 鹏 飞

(赣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城乡关系发生转变,农村社会逐步转型,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消费现象。农民工群体是城乡分割和社会转型的产物,游离于城乡之间进行了炫耀性消费的实践。炫耀性消费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不仅表现为物品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成为社会成员彰显身份地位,实现认同与社会融合的方式。国内大量学者对此进行了丰富而细致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存在解释的局限性。炫耀性消费在乡土社会的生发机制以及与乡土秩序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社会转型;农民工;炫耀性消费

人的行动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但是,作为过去取得的一切自由的基础的是有限的生产力。”[1]形态各异的消费行为不是随心所欲的产物,马克思指出“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一种生产力的发展。”[2]消费行为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消费能力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为消费提供物质基础,支撑着消费的生成。消费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社会转型期,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景观。农村人口在空间流动中获得消费自由的同时,消费行为也不断受到多重力量的塑造,表现出炫耀性消费的趋向,与传统社会结构之间形成张力。炫耀性消费成为理解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生活世界的切入点。

一、炫耀性消费的内涵

消费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相关。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新教的禁欲主义鼓励自由追逐财富,反对铺张浪费、要求节俭储蓄,导致了资本的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桑巴特的观点与韦伯有所不同,他认为奢侈品消费的增长对工业生产组织产生极为强烈的影响力,促使资本主义在工业生产中处于支配地位[4]。韦伯和桑巴特分别从节俭和奢侈两个相反的方向说明了消费在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一个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消费所产生的重要性越大。在工业化社会中,消费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生活水准的指标,然而阿玛蒂亚·森认为生活水准没有明确的定义,对生活水准的衡量既可以是“竞争性多元”,也可以是“构成性多元”,因此,生活水准无法准确表达和比较[5]。用消费指标衡量生活水准,只能把握生活水准的单一向度,而且也忽视了消费更为深刻的内涵。

自从原子化的个体结群而居,进而结合成社会,群体成员的日常语言和行为方式便具有了社会属性。莫斯发现在具有夸富宴制度的美洲等地区的部落中,奢侈和浪费存在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行为人表面上对财物的挥霍与毁弃,并非出于无私的动机,而是要通过这种特殊的赠与和接受制度彰显优越身份和等级地位[6]。浪费财物的象征价值超越了使用价值。消费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升华为社会需要,不仅表现为物质商品的购买和使用,而且是社会属性的象征符号。凡勃伦认为尊严和荣誉对于群居状态的人们具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处于任何等级的群体都可以通过“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这两种炫耀性手段搏取荣誉,然而只有上流阶层才有充足的经济实力支撑“明显有闲”和“明显消费”[7]。不过王宁认为选择适当的策略,收入拮据的群体也可以维系炫耀性消费。在不具备炫耀性消费能力的群体中,可以通过“两栖消费”的策略实现炫耀性的目的:人们在一些不外露的隐性领域实行节俭主义的策略,而在外显、能彰显身份地位的领域实行享受主义的消费策略[8]。消费与身份地位相关联,构成了社会认同的原料和工具[9],个体在消费中彰显自我、表达自我,既可以通过消费表现自我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实现身份认同和社会融入,也可以表达独特个性的自我,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

二、农村社会消费转型

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农村消费结构和社会形态逐渐发生转变。长期的城乡分割体制,形成了明显的城乡差距。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形态 、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与此同时城乡消费在结构、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出差异。温涛与孟兆亮发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生存性消费占比较大,发展性消费相对较少,收入和保守观念是制约农村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10]。

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中,农村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更广泛的外部环境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文化通过流动人口和现代传播媒介进入农村,对农村的炫耀性消费发挥了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当农村传统文化遭受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之后,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又表现出异化的趋势。袁松研究了消费文化对农村生活意义系统的重塑,村民通过展现物质财富进行面子竞争,获得荣誉和成就感,而孝道传统却走向衰落[11]。与此同时,陈浩天分析了消费对传统关系网络的塑造。在经济理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农村人情消费发生转变,逐渐趋向功利性,传统的关系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利益为传统关系网络注入新的元素[12]。

外力和内力的双重作用是导致农村消费转向的主要因素。深层次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维系了农村消费的惯性,外部结构性推力和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变化改变了农村消费现状。周建等认为城镇化为农民提供了生活机遇的同时,也在影响农村的消费习惯,对农村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13]。张书云和周凌瑶也认为城镇化带动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增加[14]。蒋南平等则将农村消费的改变归因于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国家对“三农”的关注与日俱增,不断增加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和财政投入,提供日益丰富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对农村的消费具有正向效应[15]。张秋惠和刘金星从农村居民自身消费能力出发,认为收入结构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基本收入不具有明显的消费拉动效应,非基本收入具有较强的拉动效应,带动了农村消费的增长[16]。

三、农民工炫耀性消费的研究

在农村社会转型背景下,大量农村居民远离故土进入城市谋生,从事非农生产,形成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进城并不仅仅是为了赚取财富,而是为了融入城市生活。城市不能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权利空间,农民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企图通过消费消除差异,获得尊重,实现融入城市的目标。闫超发现城市参照群体是农民工获取消费信息、做出消费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农民工学习和模仿城市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17]。农民工在追逐时尚的同时会遭受传统文化惯性和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张力。杨善华和朱伟志认为农民工根据其“生活情境”对手机这一现代化交流方式进行解读,将传统文化融入进现代通讯工具之中,构建了独特的“手机文化”[18]。纪江明等认为农民工的文化建构既没有脱离传统文化潜在的影响,也没有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之中。农民工通过模仿和消费构建新的社会认同,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农村的文化残留,呈现二元消费方式[19]。另一些学者发现即使在私人消费领域之外的集体消费领域,农民工也受到排斥。虽然社会成员均有享受集体消费物品的权利,但是由于制度障碍和身份区隔,农民工群体却不能和市民平等的享受集体消费供给[20]。农民工处于集体消费品的可及性范围之外,集体消费品供给的制度性障碍限制了农民工的主动认同之路。

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低度的社会认同,将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储蓄和返乡消费成为农民工无法改变城乡差别的消费策略。唐有财发现农民工做出了与炫耀性消费相反的积极储蓄行为。农民工渴望通过消费方式融入城市生活,而城乡之间的张力迫使农民工克制消费,在城市中节衣缩食,为回乡做好物质储备[21]。张品和林晓珊研究了农民工在农村的消费行为,发现返乡建房是农民工重要的消费支出项目。农民工将城市中赚取的经济收入作为建房成本,在农村建造小洋楼,通过这种方式变相体验城市生活[22]。

金晓彤和崔宏静认为农民工炫耀性消费是对不平等社会地位的抗争,然而农民工的炫耀性消费与自身的收入和内部认同结构相悖反[23]。“外显性炫耀”具有短暂性,与时尚潮流同步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这与农民工现实的身份地位相冲突;通过教育、技能培训等方式获得的“内隐性积累”,才是社会认同方式的最优选择[24]。

四、小结与讨论

国内外学者对炫耀性消费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学者也立足国内现实情境对农村消费的转向和进城农民工的炫耀性消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发现农民工炫耀性消费的理论解释仍然不完备,经验研究存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研究农村的消费是对消费理论的补充和细化,是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尊重。通过农村消费现象的研究构建消费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更加鲜活地解释农村社会现象。在城乡二元分割的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消费现象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乡村习俗形态各异,人们的行为方式也存在差异。在历史过程中积淀的文化习惯被农民自觉地沿袭和实践,从而嵌入在农村的社会结构之中。农村消费行为在独特的社会空间和文化背景中发生。炫耀性消费并非完全由全球化、城市化、消费文化的传播等外部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农村社会具有自身的逻辑,对炫耀性消费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充分挖掘农村独特的生活习性,有助于不同群体之间建立包容性理解。在城乡二元环境下,对农村现象深入分析,尊重农村的具体实践,从而避免对农村现象进行主观臆断。

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从不同的视角研究消费现象,能够获得不同的解释力。在城乡存在差别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消费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差异。对城乡消费进行区别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的景观。虽然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欠发达,但是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传统农村,现代化和传统习俗交相碰撞,熟视无睹的消费行为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城市和农村毕竟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空间之中,对城市中的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并不能反映农民工炫耀性消费现象的完整面貌。首先,农民工在异质性的城市空间中进行炫耀性消费是为了获取社会认同,从而融入城市生活,但是当农民工返乡进行炫耀性消费,在同质性群体进行异质性的消费行为有可能导致关系紧张,在潜在紧张关系的威胁下社会认同如何实现?寻找解决乡土认同的解释框架,才能走出迷幻的胡同。其次,农村发生的炫耀性消费现象,如果从获取身份地位的角度进行理解,那么就会与传统的社会秩序和文化习俗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如何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解释,却属于理论的薄弱环节。最后,炫耀性消费最终破坏了传统乡村共同体的团结,然而破坏程度有多大、对共同体的具体影响有哪些方面,缺乏更充分的研究。在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国家,单一视角恐怕难以解决不同类型的炫耀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与传统社群团结机制的变迁如何实现连接,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07.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5.

[3]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罗伯斯伯里(第三版)[M].苏国勋,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艳平,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29.

[5] 阿玛蒂亚·森,等.生活水准[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

[6] 马尔塞·莫斯.礼物:古代社会中交换的形式和理由[M].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69.

[7]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67-68.

[8] 王宁.“两栖”消费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1-76,141.

[9] 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01):4-14.

[10] 温涛,孟兆亮.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演化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2,(07):4-14.

[11] 袁松.消费文化、面子竞争与农村的孝道衰落——以打工经济中的顾村为例[J].西北人口,2009,(04):38-42.

[12] 陈浩天.城乡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地区人情消费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南省10村334个农户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1,(07):117-121.

[13] 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9,(01):83-95,105.

[14] 张书云,周凌瑶.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0,(11):30-37.

[15] 蒋南平,朱琛,刘巍巍.政府支出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04):34-38+74.

[16] 张秋惠,刘金星.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对其消费支出行为的影响——基于1997-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04):48-54.

[17] 闫超.基于社会认同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炫耀性消费行为影响机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8] 杨善华,朱伟志.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02):168-173.

[19] 纪江明,陈振营,赵毅.新生代农民工“二元化”消费方式与身份认同研究——基于2010年上海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J].人口与发展,2013,(02):2-9.

[20] 周林刚.地位结构、制度身份与农民工集体消费——基于深圳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04):88-96.

[21] 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22] 张品,林晓珊.制度与观念:城镇化与农民工家庭的住房消费选择[J].青年研究,2014,(02):62-72,95-96.

[23] 金晓彤,崔宏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与炫耀性消费的悖反性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3,(04):104-110.

[24] 金晓彤,崔宏静.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建构的路径选择:外显性炫耀与内隐性积累的文化消费模式对比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4,(03):70-75.

(责任编辑:刘学伟)

10.3969/j.issn.1009-2080.2016.06.009

2016-11-11

鲍鹏飞 (1989-),男,安徽六安人,赣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C919

A

1009-2080(2016)06-0039-03

猜你喜欢
炫耀性消费行为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什么有人爱在朋友圈炫富?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九零后”大学生消费行为误区和疏导方法
浅析花卉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浅谈炫耀性消费与奢侈品广告传播
浅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团购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