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驼峰”飞越

2016-03-16 10:51汤彬彬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驼峰航线

汤彬彬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艰难的“驼峰”飞越

汤彬彬

(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到中国昆明的“驼峰”航线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被称为中国的“空中生命线”。但因为航线飞越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航线设施落后,加之日本战机的拦截,以及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使得飞越这条航线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这条航线在当时又被称为“空中地域”。

[关键词]“驼峰”航线;开辟;艰难 ;飞越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开始加紧对中国的封锁,中国战场局势越来越紧张。中国人民一方面努力增加自身的抗战力量,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争取国际社会的大力援助。通过努力,中国开辟了与国际社会的通道,主要有四条:香港路线、西北路线、中越路线和滇缅路线。但随着日军侵入香港、缅甸等地区,这些路线被迫关闭。于是,空运是中国争取外援的唯一可行措施。“日本封锁中国国际交通线的‘绞杀战’与中国反击日本封锁,开辟和维护国际交通线的斗争,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在这其中,尤以“驼峰”航线的开辟最为著名也最为艰巨。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尤其是在日本占领缅甸后的几年里,从印度的阿萨姆邦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到达中国云南昆明的空中运输线——“驼峰”航线,“实施了世界航空史上的迄今为止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行动”。[1]“驼峰”航线的开辟,改善了滇缅战局;保证了援华物资的运输,保证了中国空军和美国援华空军的物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西南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更为巨大。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驼峰”航线的研究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但多集中于对“驼峰”航线开辟过程、战略意义及对抗战影响的研究。在“驼峰”飞跃的艰难性方面还未有人系统的梳理。本文就“驼峰”航线开辟及飞行的艰难性上进行探究,期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清晰地给人们呈现出这段历史。另一方面,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献给为“驼峰”航线作出贡献的英雄和烈士们。

一、中美合作开辟“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的开辟并不容易,中美英三国政府都为此在不断努力。早在1940年罗斯福就发表了《关于国家安全“炉边谈话”》,罗斯福说:“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的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2]这充分展现了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战局的重视。1941年3月初,美国政府通过了《租借法案》。3月15日,罗斯福在谈话中说:“中国通过蒋介石委员长要求我们提供帮助,美国已经回复,中国毫无疑问地将得到我们的帮助”。[3]随后,5月6日,罗斯福依照租借法案条文,宣称保卫中国就是保卫美国的关键。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罗斯福总统与丘吉尔首相在华盛顿举行了“阿卡迪亚”会议。会后将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划分为欧洲、中东与北非、北大西洋、太平洋四大战区。同时,又将太平洋战区划分为中国战区和美、英、澳战区,并让蒋介石担任中国战区的总司令。中美经过商议决定,由美国的史迪威将军任中国战区参谋长。缅甸战役打响后,美国决定建立中缅印战区,授命史迪威为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中国战区和中缅印战区的建立,为中美进一步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2年初,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支援南太平洋战场,于是大举进攻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占了毛淡棉,接下来则进逼仰光。若仰光失手,中缅国际交通线就失去了进口物资的唯一海港。此时,中国和美国政府都对此十分焦虑,加快了开辟新的国际交通线的行动。毛淡棉被占领当天,罗斯福就提出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并委托哈里曼与国民政府的外交部长宋子文商谈。第二天,宋子文致电罗斯福,建议开辟一条从印度北部阿萨姆邦到云南昆明的新航线。为说服罗斯福,宋子文说:“在这条航线上用100架DC-3运输机,一个月可以将12 000吨物资空运到中国”。[2]宋子文的建议得到了美方响应。罗斯福总统于1942年2月致电蒋介石表示:“经印度通往中国的补给线可以采取空运的办法保持畅通”。[4]史迪威中将也表示:“不管是否能够保持滇缅公路的畅通,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一定要建立起。”[5]罗斯福总统还保证:“不管日本人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我们总会想方设法把飞机和军需送交蒋介石委员长的军队。”[4]这些都表明美国政府对开辟“驼峰”航线的精诚支持和坚定决心,有效地保证了“驼峰”航线的开辟。之后,美国逐步改变以前的中立政策,开始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国家提供贷款、物资、军需等。罗斯福总统表示要援助中国战场,美国一定要打破日军的封锁,找到一条通往中国的新航线。《租借法案》出台后不久,美国就向中国开始大规模的物资运输。这是“驼峰”航线得以开辟的重要前提。

驼峰空运通道最初是由中国航空公司(美方有一半股份)开辟的。1941年11月,中国航空公司美籍飞行员驾驶DC-3运输机,从印度汀江空运物资到昆明。这为抗战生命线——“驼峰”航线正式通行奠定了基础。1942年2月后,中国航空公司陆续接收到美国援助的运输机。1942年3月,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在北卡罗来纳州成立,3月19日派遣100多名军官、1 000多名士兵乘“巴西”号轮船前往印度,援助中印空运。[6]3月2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阿诺德上将决定成立美国空运队,专门用以帮助援华物资运输。在中、美、英三国共同努力下,从1942年4月开始,迅速建立起了一条新的国际航线——“驼峰”航线,5月美国空运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正式在中印航线上执行空运任务。

二、艰难的“驼峰”飞越

(一)恶劣的自然环境

“驼峰”航线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最繁忙的航线。“到1944年10月,驼峰空运队每天飞行297.7架次。1945年6月,驼峰空运平均每天飞行622架次,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过。”[7]当时的昆明机场非常繁忙,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描绘说:“你躺在(昆明机场)跑道旁边的草地上,仰望天空,任何时候都能看到C-54式和B-24式到L-5式和L-4式的各种飞机,一起拥挤在半空中”。[8]驼峰空运也是当时最艰难最危险的航线,中美飞行人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美国记者白修德和贾安娜也曾描绘到“驼峰航线曾使得许多人发疯、死亡或者带着热带病被送回美国,因此一些军人把它称为空中地狱”。[8]这的确是世界上最奇异,最危险的空中运输线:“之”字形航线;沿途穿越热带,高寒山区,亚热带;气象瞬夕万变;五百英里没有航空标志的山区。“有几个月,驼峰指挥部损失的飞机和人员比直接参加战斗的第十四航空队还要多。”[8]“另据美国《时代》周刊估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在驼峰上失踪坠毁的飞机多达3 000架以上。”[9]

驼峰空运队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印中航线上恶劣的自然环境。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分为北线和南线。北线:汀江—葡萄—云龙—昆明,距离820公里,最低安全高度4 572米。南线:汀江—密支那—保山—楚雄—昆明,距离885公里,最低安全高度4 267米。1942年5月密支那被日军占领,南线被迫停止使用。“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要跨越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区,直至云贵高原。其间山高谷险,气流混乱,加之当时飞机又不可能在7 000米高空上航行,飞机只能在山峰间穿行,危险性极高。在飞越驼峰的最初60英里(96.5公里)中。山峰的高度从10 000英尺(3 048米)上升到16 000英尺(4 876.8米),在伊洛瓦底江河谷下降到6 000英尺(1 828.8米),然后第二次爬升到16 000英尺,在萨尔温江河谷再次下降到6 500英尺(1981.2米),最后第三次爬升到16 000英尺。飞越到中缅边境后,航线北折数英里,要飞越高度为20 000-24 000英尺(6 096-7 315米)的山脉。从这里到昆明的空中距离还有450英里(723.86公里)。[10]在这样的航线中,经常会出现乱流。在这种大气环境中,飞行员面临的危险极大。所以有人说驼峰空运中的飞行员“像狗一样生活,像魔鬼一样飞行”。

(二)日军的疯狂拦截

日军攻占缅甸后,运用大批“零点”式战机对盟军飞机进行疯狂的空中拦截,重点攻击中美运输机。而美军第十航空队P-51“野马式”战机根本无法与日军“零点”战机相匹敌。陈纳德的“飞虎队”正在中国战场无力支援“驼峰”航线。为躲避日军战机,中美运输机不得不绕开缅甸,从汀江起飞后向北进入西藏,紧贴喜马拉雅山脉飞行再转向东方,飞越横断山脉。不仅距离拉长了,更重要的是飞行难度大大增加了,因此飞机失事率高。高危险性导致了高失事率,中美空军在这条航线上都付出了重大牺牲。到中日战争结束时,在航线上失事的运输机高达609架,美方563架,中方46架损失,飞行员1 579人。平均每月坠机15架,失事率之高被人们称之为“硅谷”。

(三)航线设施的落后

在航线开辟之初,驼峰空运的硬件设施很差,同时,当时运输机的性能也很有限。1941年陈纳德从美国带来少量二流的P-4O飞机组成“美国自愿航空队”。1942年航线正式开辟后,美国空运队也只有25架来自泛美航空公司的老式运输飞机。其中主要机型有DC3s型,DC21/2型。这些的机型大多是美国国内民用航空公司的老式运输机,仅仅经过简单的改造就用于军事运输。飞机的通讯设备和导航设备都很差。直到1943年夏,新式的C-46飞机才送到“驼峰”航线上,此后C-47、C-53、C-54、B-17、B-24、B-25等新式飞机也逐步运用到“驼峰”航运中,改变了航线上飞机性能差的局面。另一方面,最初美国陆军空运队在印度起点站只有德钦机场,而且还要与战斗机、轰炸机共同使用。在终点站也只有昆明一个机场。在编制上,这支空运队最初隶属于空军运输司令部,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队伍却要受驻在印度的第十航空队的节制,这也不利于航空队的工作开展。地勤人员的工作条件在最初也比较差,运输飞机没有专门的用于维修的飞机棚,甚至飞机备用零件也非常缺乏,给机械维修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四)美国“先欧后亚”战略与“大陆战略计划”

美国“先欧后亚”战略对“驼峰”航线的运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一直把重心放在欧洲战场。1942年的“阿卡迪亚”会议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宣言》,正式确立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战略方针。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指出:“在英美总战略中,对德作战居第一位,位居第二的是横跨太平洋对日本岛国的大规模‘陆海空’行动。中缅战区处于可怜的第三位……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政策的目的是使中国继续作战。”[11]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罗斯福把准备飞往中国的运输机和战斗机调往中东战场,这样“驼峰”航线中的运输队则得不到足够的护航战斗机。1942年5月,北非战场告急,德意军队向尼罗河三角洲近逼,中东战场也告急。丘吉尔在第二次华盛顿会议上要求紧急援助北非英军战事。美英最终作出保卫近东的决断,调驻印的美国第十航空队的轰炸机和部分运输机飞埃及援助北非战场,袭击德军补给线,还让原来准备飞往中国的33架A-29轰炸机改飞埃及。面对此种情况蒋夫人说:“每次英国军事失利,就夺我军备或强取拨归我国之器材,苟此风不戢,实不知中国继续抗战有何裨益。”[12]

除此之外,在中缅印战区建立前,美国人的战略重点在新加坡—印度一线抗击日军。1942年在南亚的盟军节节败退也并没能改变基本的“大陆战略计划”。即重新打通滇缅公路。执行这一任务的正是来自加利福利亚的史迪威中将。与陈纳德坚信空军能打败日军不同,史迪威认为空军只是从属于整个大陆战略计划的。当时美军在中国的两大指挥官一个主空战,一个主陆战,斗争激烈,也对航线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驼峰”航线的开辟使得中国与外界有了新的国际交通线,打破了日军封锁,支持了中国战场的长期抗战,这些都为中国抗日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航线开辟到1945年关闭,驼峰飞行从未因为天气或日军拦截停止过。当然,中美航空人员也做出了巨大牺牲。到战争结束,共有600多架飞机在航线上坠毁,1 500多名飞行人员丧生。因此,这条航线也形象地被称为“死亡航线”。七十年后回顾这段历史时,无疑会使我们对他们心存敬畏。

[参考文献]

[1]徐康明.二次大战中的“驼峰”航线[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英〕科斯特洛.王伟,夏海涛,等.太平洋战争[M].上海:东方出版社,1985.

[3]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一辑[Z].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

[4]关在汉.罗斯福选集[C].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美〕查尔斯·罗曼纳斯. 林海.史迪威在华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53.

[6]徐康明,刘莲芬.飞越“驼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著名的战略空运[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

[7]徐万民.战争生命线——国际交通与八年抗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8]〔美〕西奥·多怀特,安娜·雅各布.王健康,康元非.风暴遍中国(上)[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6.

[9]曾景忠,王东方,等.血色长空空军抗战与抗日胜利纪实[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10]姚波.抗战时期西南的交通[C].昆明:云南出版社,1992.

[11]〔美〕赫伯斯·菲斯.林海,等.中国的纠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三编(三)[Z].中国国民党党史委员会,1981.

责任编辑:思动

Hardships of Flighting Over the “Hump”

TANG Bin-bin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 of the WWII,especially when the Pacific War started,the “hump” air route from Assam of India to Kunming of China was a very import rout for China to communicate outside world,and thus called “the lifeline in the air” . However,the route was very difficult with tough natural environment,the blockade of imperial Japanese fighters,and America’s “Europe First and Asia Second” strategy. Therefore,this airline was called the “hell in the air”.

Key words:“Hump” airline;open up;hardships;to flight over

[收稿日期]2015-11-07

[作者简介]汤彬彬(1990-),男,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民族史研究。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4—0127—04

[中图分类号]K1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4.029

猜你喜欢
驼峰航线
(21)新航线
驼峰场编发线向到发场交授权电路探讨
驼峰第三制动位减速器夹停钩车问题的改进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太空新航线
对驼峰测长的改进设想
驼峰里面装的是什么?
自动化驼峰股道打靶距离不足溜放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