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叶圣陶对儿童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2016-03-16 13:09陈桃兰
关键词:儿童教育叶圣陶

陈桃兰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叶圣陶对儿童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

陈桃兰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一生对儿童教育理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他在批判与继承传统儿童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思想,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儿童教育理论。他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做人”,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当以儿童生活为中心,教育方法则主张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叶圣陶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体现了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叶圣陶;儿童教育;儿童生活;教育小说

叶圣陶(1894-1988)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编辑家,一生与儿童教育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他17岁开始从事儿童教育,先后在苏州言子庙小学、上海附属尚公学校、苏州甪直镇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除了担任教职,叶圣陶还先后主编或合编了《小学国语课本》《学生国学丛书》《开明国语课本》《开明国文讲义》《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开明文言读本》等教科书,及《新少年》《开明少年》等刊物。在教学与编辑过程中,叶圣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儿童教育方法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和教育杂文。叶圣陶在对传统儿童教育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教育理念,对儿童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的思想,为我国儿童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儿童教育的目的:学会做人

叶圣陶认为传统儿童教育以仕禄为求学目的,是守着利禄主义的。他以国文教学为例指出:旧式教育“读书作文的目的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这样的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1](P.126)“书中自有黄金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千古名言也时刻在教育、激励着儿童刻苦学习,有朝一日能成为人上人。在这种利禄主义的读书观指导下,儿童只会一味地死读书,读书只为升学做准备,为了获取各种文凭,为了获取个人的名利。功利主义的成人社会使儿童耳濡目染,自小形成了求学为求仕禄的思想。其实儿童的心理和习性,和深谋远虑的成人是有区别的。就如叶圣陶所说:“成年人对于事物力求精研,往往有为着未来的功利目的”,但是儿童却不会事先拟个计划然后行事。[2](P.30)在生活中碰到问题,他们只会想着去弄个明白,去体验其中的乐趣,不会想着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对将来有什么好处。儿童是享受当下,注重眼前的快乐的。因此,儿童的教育目的不应只是着眼于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儿童当下的幸福,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经验、体验成长的快乐。

儿童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什么呢?叶圣陶认为对于儿童来讲,受教育的目的决不只是读书,更不仅仅是读懂几本教科书,学会“做人”显得更为重要。他指出:儿童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让儿童学会做人。在长篇小说《倪焕之》中,他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人’应该培养成什么样子?‘人’应该怎样培养?——这非有理想不可。”[3](P.350)因此,在明确了教育是培养人,让儿童学会做人这个总目标后,教育者还应该确定教育应该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每个时代对于具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会有不同的要求,但是在现代社会,叶圣陶认为有一些共同的关于人的素质要求是不会变的。他认为教育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卑微浅陋的人,也不是让儿童长大之后成为人上人,而是要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不倚的人”,这首先就要让儿童学会做一个普通的公民,“做社会的够格的成员,做国家的够格的公民”[4](P.350),使儿童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并具备有理想、有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教育与人生密切相关,要使儿童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成为一个公民,在学校期间就应该养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是用学校作为工具,把旧有的知识系统传授给继起的青年,使他们养成一种适合于即成社会的人格,以维持和发展这个社会”,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人类获得生存资料和经营生活的一种工具”。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观,“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以教育认识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的教育,“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国家社会,小而言之可以指导个人”。[5](P.65)叶圣陶在甪直工作期间,就努力通过教育让学生养成真实明确的人生观,让学生知道受教育不是模仿古人的行径、记忆古人的思想,也不是简单地学会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而是为了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能参加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的有价值的人。[6](P.9)他认为:个人离不开社会,只有把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贡献于社会的人,才能成为“更高尚、更合理、更幸福的人”。小学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树立“自觉的,自动的,发展的,创造的,社会的”人生观,让他们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获得最大的快乐。[2](PP.36-37)教师的作用则是要帮助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努力的方向,如果教师“没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没有修养功夫”,就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6](P.10)

针对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公民素质,叶圣陶根据儿童个体成长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不同阶段不同的培养要求。他认为: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重要时期,一切人类的观念和习惯都在这一阶段形成。儿童天生具有模仿能力,喜欢自己去做,而父母是婴幼儿主要的施教者。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要重视父母的观念和行为对婴幼儿的直接示范作用。小学教育的价值则“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6](P.9)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教育手段使学生摆正人生的方向,养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叶圣陶强调学做人、养成公民素质不仅仅是儿童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还应该贯穿于人生始终,学无止境,即活到老、学到老。

叶圣陶认为,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应该围绕儿童“做人”这一宗旨展开,学科教学也不例外。在《如果我当老师》一文中他提出:“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他还比喻说:“每一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的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能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7](P.135)叶圣陶始终反对只为选拔少数人的所谓精英教育,主张教育要对全体受教育者负责。以语文教育为例,他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8](PP.202-203)在叶圣陶看来,读书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陶冶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为高尚。教育也不能只是对部分人有用,而要使一切人从中受益,使全体公民的素质得到整体的提升。

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叶圣陶虽然对于具体养成什么样的“人”随着时代的进步有所变化,但一直把“做人”当作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认为儿童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提升人,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从而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叶圣陶对学习做人的教育目的的强调,对儿童人格形成的重视以及对公民素质养成的要求,都是从儿童本身出发,围绕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来的,相较于传统儿童教育中重仕禄的教育目的观,更注重于儿童生活,更关心儿童的幸福,与强调儿童为本的现代儿童教育理念是一致的。

二、儿童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为中心

中国旧式儿童教育以知识为本,以书本知识为重。叶圣陶认为这种教育是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的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1](P.125)叶圣陶认为书本知识不是不重要,书籍是“古人的思想行为的符号”,是未来前行的依据。读书的作用,是让学生知道“已往”,并引导他们为“未来”做准备,使他们成为一个高尚的、有价值的人。[6](PP.14-15)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一味地让学生读书,而应该懂得分辨,这些教科书的内容是否切合人生,是不是可以为儿童的未来做准备,离开教科书是不是还有别的教授的材料等问题。因此,在他看来,古典主义的儿童教育就是教儿童死读书,读死书,是脱离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

叶圣陶认为,传统的儿童教育内容脱离儿童生活,不仅无法激发儿童学习的动机,更引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求”是求知的基本动机,要使儿童有求知的动机,首先要满足他们的需求。“所谓需求,就是满足现在的欲望,达到愉快的境地,所以知识是帮助我们计划、支配我们行动的”。[2](P.37)儿童不喜欢学习,问题不是别的,正是因为教师教授的知识并“不是他们当前所必需的”,满足不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因此他们也不会感到缺少这些知识的困苦。如果“儿童一进学校,就把他们关闭在教室里,只让他们诵习书籍”,也只会让他们“把活动的心理和丰富的兴趣,白白的埋葬在教育和书籍里头”。[2](P.34)叶圣陶认为:书本知识是“帮助思考”的材料,不能盲从,只有“求知者主观的欲望和兴趣的结晶体”,才是真正的知识。[2](P.38)儿童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儿童熟悉的,生活中需要的东西,“非儿童所自需,就不得强为授与”,这样儿童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叶圣陶还进一步指出:教材与读物的选择必须符合童心,呈现的内容是儿童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呈现的形式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以国文教学为例,教学内容应该是富有文学趣味的,教材与读物应该选择如童话、有谐韵的歌曲、演唱的戏剧等比较理想。儿童作文也应该让学生写他们自己熟悉的生活,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叶圣陶认为,“做人”必需的东西、儿童生活中需要的东西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学习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发展知能,一辈子真实受用”,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为儿童”的教育。

叶圣陶还对分科教学进行了批判。他指出:现在的学校为了教学方便,把所有学科分成若干门类,分别教授。这样一来,学校成了“学科杂货店”。学生“只要进了学校,不管你需要不需要,有兴趣没有兴趣,这些科目是非学习不可的”。[2](P.35)然而,学科知识无法囊括实际生活中的所有事物,而且关系儿童人生的许多事物和日常事物混在一起,不可能列为专门的科目。儿童在这样的学校里,只能获得一些学科的皮毛,根本不可能得到货真价实的有利于人生的学问,因此在叶圣陶看来,儿童没有必要“耗费精力去学习这等没用的玩意儿”。他认为儿童受教育、学做人,远不限于读书,走出校门、踏足社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吸收各种各样的信息、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在受教育,社会生活才是儿童活生生的教材。因此,一方面他主张“学校社会化”,在学校设置一些“社会化”的机构,使学生掌握一些社会生活中所需的实际的知识和技能。他在甪直五高工作期间,开农场、组织演剧队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另一方面他努力突破学科限制,在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直接向生活学习。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配画,出版于30年代的经典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文课本》,就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随着儿童生活的进展由家庭、学校逐渐拓展到广大社会,与卫生、体育、社会、自然、劳作、美术、音乐等课程充分地联系起来,明显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拉近了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的距离。

叶圣陶还指出对于儿童来讲,与学习知识相比,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显得更为重要。他说:“所谓教育,无非是从各方面给学生好的影响,使学生在培养品德,锻炼思想,充实知识,提高能力,加强健康各方面养成好的习惯。”[9](P.258)儿童刚刚开始涉足社会,是人生的起步阶段,一切观念、习惯皆以先入为主,如果养成了好习惯,则一辈子受用,一旦形成了坏习惯,则一辈子吃亏不浅。他还强调,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因为家庭和学校是儿童主要的生活空间,教师和家长是他们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对象,因此,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日常行为训练的要求,直接影响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更直接,更持久。因为儿童“处学校之时既暂,家庭中之接触苟有戕贼儿童之智识道德之事,则儿童将弃其学校中所得而就家庭。甚矣家庭教育之不可忽也,偶一不慎即生弊病。”[10](P.3)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都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

叶圣陶在20年代前后,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在所任学校实践了杜威的生活教育理念,尤其是在苏州甪直镇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期间,把五高变成了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他把学校当成一个小社会,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育。在这种以生活为本位的教育实践中,叶圣陶指出儿童学习的知识可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与文字打交道,从书本上学习的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二是通过与事物打交道,从生活实践中直接获得的自己的经验。通过读书和“实做”相结合,获得生活所需的全部知识和经验,并注意及时把别人的经验通过实践与体验“化为身体上的血肉,生活上的习惯”,成为自己的经验,这样“才可以获得真知识,真经验,养成真能力,真才干”。[11](P.274)这样的教育内容确实打破了书本的范囿,拉近了儿童与生活的距离,虽然在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上会遭遇困难,但是叶圣陶坚信:单纯以书本知识为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传统教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教育,以社会生活为内容和对象的教育才是现代儿童所需要的教育。

三、儿童教育的方法: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做合一

在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儿童教育中,儿童主要要求掌握的是书本知识,讲授和强调记诵是教育的基本方法。虽然经由改革“旧”教育已经变成了“新”教育,但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在新学校中盛行。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自然、社会、生物、理化、算学,无非是变相的语文科;学生捧着这些书本,尽做着讲解记诵的工夫”,根本不去考虑是不是需要“把学习得来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生活里”。[12](P.118)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以书为凭,只给学生“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根本不需要通过“搜集、观察、比较、综合、试验、实习”等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只要“带一双耳朵,一双眼睛,一本教本,一本笔记本,一支铅笔或钢笔”,在教室里“静听讲书,抄写黑板上的文字,记录教师口头的讲解”。[13](PP.125-126)这样的教育“读书只求记忆,没有研究的方法,没有实验的机会,那(终)究不会切合人生,丝毫没有用处。”叶圣陶认为“枯坐听讲”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最普遍的毛病,儿童从小把时间消磨在教室的椅子上听老师讲课,不但肢体不能活动,而且精神也不自由,时间久了就从聪明活泼变得老气横秋。这无异于一种“无法弥补的刑罚”,它“将永远是人生的缺陷”。而且,一旦从小养成盲从的习惯,“做了他人的奴隶”,“喜明辨”、“爱真理”这些可能性就会澌灭无余,这对儿童成长来说也会后患无穷。[6](P.15)他认为在这方面,外国的学校值得学习,他们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研讨,就是把学校变成工场,把上课与工作结合起来。叶圣陶说:“一个学校便是一个社会”,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事实上就是在学习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设置种种环境,如设置“会场,工场,农场,运动场,试验室,娱乐所,图书馆,博物馆,卫生处等等”,教师的任务是对儿童“担负帮助和指导的责任”。[2](P.41)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叶圣陶在教育实践中也践行了这样的主张,在吴县甪直高小任教期间,他同吴宾若、王伯祥等在学校里开辟了“生生农场”、开办“利群书店”,还设置了“百览室”、“音乐室”、“篆刻室”,组织戏剧队、演讲队等等,老师跟学生在一起,在活动中边教、边学、边做。教育小说《倪焕之》详细描述了这一改革实践的过程。他认为,只有实现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

长期的以传授、识记为主的儿童教育方式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即认为只要听话、刻苦读书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只要认真教书,督促孩子学习的教师,就是好教师。在这样的教育要求下,教师往往会对儿童进行严格训导和管理:对于“六七岁的孩子便须规行距步,不许他们有活动的自由”。如果孩子们不听约束,依然活动起来,做教师的就会“如临大敌,仿佛官吏对待乱民一样,定要设法压服他们”。[6](P.13)教师以为自己这样做“对于学生可谓倾诚竭力,无以复加了”,如果学生“不体谅他们的苦衷”,还是我行我素,必然会给予“训斥和种种惩罚,幽闭,留级,甚至开除”。这种教育“好像学校是一个模型,儿童是一种物质”,如果学生不能符合制造的要求,不能“成器”,那就一定要把他剔除出去。[2](P.26)叶圣陶在教育小说《小铜匠》里就详细描绘了知识浅薄的小学生陆根元,在众教师从苦口婆心到“愤愤”的有意无意的推动下,最后离开学校成为一个小铜匠的过程。叶圣陶认为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摧残学生的可能性,阻碍他们的成长。他认为:办教育不像办工业,儿童不像没有生命的工业原料可以随你怎么制造,他们是有生命的个体,有自觉性、主动性。教学不能只是灌输式的,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去“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去展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的能力。只有通过他们主动去学习、去体验、去探索、去证实,才能真正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叶圣陶呼吁:就“让他们多做一点儿事吧,用他们的心,用他们的手,用他们的口,无论怎样都是好的。退一步说,让他们跑出教室来种一方地,锯一根木头,甚至跑跳一阵,争论一阵,也是好的”。[13](P.126)师生之间不应该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如果教师“能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儿童和教师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彼此是同情的互助,那么学校便是社会,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2](P.41)

儿童教育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叶圣陶指出:“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2](P.41)儿童的本能是“教育的原料……如果能引导,没有一种本能没有积极的倾向”,况且,儿童天性中本来就寄寓着“爱、生趣、愉快”这些“世界的精魂”,如果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使这些潜藏着的精魂觉醒、伸展。儿童的学习欲望主要来自好奇,如果教育能“引导他们满足欲望,归结到合理而有系统的道路上去”,那就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2](P.40)引导的方法有很多种,唤醒、启发诱导都能起到积极的效果。他把小学生比作植物,把小学教师比作“种植家”,把教育的过程看作是“栽培”的过程。他说:“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之所以有些种子不能发芽,或者是发了芽且“苗而不秀、华而不实”,一种情况是遗传有问题或者环境不适宜,另一种情况是“种植家”摧残、阻遏了植物生长的可能性。[6](P.8)积极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唤醒儿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而不能横加摧残。在其创作的《地动》《小蚬的回家》《低能儿》等教育小说中,叶圣陶详细描述了如何唤醒儿童“善心”,引导他们天性的过程。以《小蚬的回家》为例,小说中孩子模仿大人剖鱼的样子杀了一只小虾,当父亲告诉他,小虾也是有母亲的,她的母亲会难过时,孩子心里升起了深深的忏悔与自责,于是他把别人送给他的一只心爱的小蚬放回了河里。父亲的循循善诱使孩子身上潜藏的爱的精魂逐渐觉醒了。叶圣陶认为,儿童的天性有待唤醒外,他们有“自我发掘探讨的能力,这种能力只待培养,只待启发,教育事业并非旁的,就只是做那培养和启发的工作。”因此教育者应“注重创发,不但使受教育者吞下若干东西,尤其重要的在使受教育者消化那些东西,化为自身的新血液,新骨肉。”[14](P.254)

注重事实,喜欢亲身体验是儿童的天性。合乎他们天性的,他们就喜欢,愿意去学习,不符合他们天性的,他们就不想学。学校的作用,应该是把所学的内容变成儿童喜玩乐见的东西,并且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让他们从做中学,这样才能引起儿童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快乐地寻求真正的知识。叶圣陶以教国文为例指出:教师应该“不为学校有国文科而教授国文;宜为学童特设境遇,引起他们的需要、他们学习国文的动机,而后教授国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15](PP.7-9)“国文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可是主体究竟是学生,教师的实施方法无论如何精到,如果学生只还他个‘不动天君’,也就难有很好的成绩”。[16](P.74)教育不仅要使人“知”,更要使人“行”,这就必须直接去跟事物接触,从做中学。知识的学习是如此,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他主张儿童不管是日常行为的训练,还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他以进出屋子开门关门这样一件小事为例,说:进出屋子开门关门会发出声响,必然会影响屋内外的人,所以我们“要教小学生从小要养成习惯,轻轻地开门,轻轻地关门,能不发一点儿声音最好。”如果小孩子“在开门关门这件事上,能够不妨碍别人,不就是在其他事情上也能够不妨碍别的人的基础吗?把轻轻开门轻轻关门的心放到一切事情上,同样地养成习惯,不就什么举动都不至于妨碍人了吗?”[17](P.202)好习惯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学、不断练,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如果不小心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也必须在实践中用“随时强制”和“随时警觉”的办法一一加以改正。

叶圣陶认为,只有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才能找到最好的教育时机,随时随地进行教育。这个最佳的教育时机有的是偶然发生的,比如一个好奇的眼光,突然提出的对某事物的疑问,又或是一个儿童脸上含着颇想亲近的微笑走近你。只有与儿童一起生活,并接触儿童的内心,才能完全了解儿童,明白儿童的想象、欲求、嗜好,才能给以儿童最好的教育。儿童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做的过程,以儿童生活为内容和对象的现代教育必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正确途径,才能使书本知识转化为“即知即行”与实践相表里的完全知识,这是现代教育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

叶圣陶以教育家兼文学家的敏锐视角和社会情怀,对儿童教育进行了多侧面、多维度的审视,探索。叶圣陶一生未踏出过国门,自身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其教育理论形成的主要基础。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是个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的情形,当然比他人晓得的详细些。”[6](P.8)他提出的教育方法和主张基本都是基于其教育实践提出来的,有很多生动的实际范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受时代影响,叶圣陶的儿童教育思想结合了一些“国际化”的元素。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教育是社会化的过程,“生活就是生长”,教育就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18](P.55)等思想都是叶圣陶关于儿童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理论的智慧来源。叶圣陶把这些教育思想化外为中,并与当时具体的儿童教育实际相结合,不断地探索、调整、丰富、完善,逐渐形成了本土化的理论,表现出民主化、生活化和以儿童为中心等特点。叶圣陶对儿童教育理论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现阶段儿童教育改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M]//叶圣陶集:第18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叶圣陶.小学教育的改造[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叶圣陶.倪焕之[M]//叶圣陶集:第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叶圣陶.读书和受教育[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5]叶圣陶.教育与人生[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

[6]叶圣陶.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7]叶圣陶.如果我当老师[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8]叶圣陶.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M]//叶圣陶集:第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9]叶圣陶.小学教师的工作[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0]叶圣陶.儿童观念之养成[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叶圣陶.我们的宗旨与态度[M]//叶圣陶集:第12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2]叶圣陶.教科书的缺乏[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3]叶圣陶.变相的语文教学[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4]叶圣陶.“生活教育”——怀念陶行知先生[M]//叶圣陶集:第6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5]叶圣陶.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M]//叶圣陶集:第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6]叶圣陶.国文随谈[M]//叶圣陶集:第13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7]叶圣陶.教师必须以身作则[M]//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8]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吴芳)

收稿日期:2015-01-12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之江青年”项目“现代小说中体现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改革”(13ZJQN018YB)、杭州师范大学望道青年文科学者激励项目“儿童的发现和近代中国儿童教育的变革”(RWWD13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桃兰(1978-),女,浙江磐安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38(2016)04-0130-07

DOI:10.3969/j.issn.1674-2338.2016.04.016

Focusing on Children’s Life——Ye Shengtao’s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hildren Education Theory

CHEN Tao-lan

(School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21, China)

Abstract:Ye Shengtao is a famous writer, educator and editor in China. He studied children education theory and carried out some education practice in his lifetime. Based on the criticism and inherit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ldren education theory, he absorbed domestic and foreign advanced thoughts of children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education theory focusing on children’s life. According to him,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guide the children be upright persons, the content the children learn should be the things they would encounter in their life,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 their daily life is the better way to learn. Ye Shengtao’s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with the focus on children’s life embodies the thought of children-orientedness, which is believed to be a good reference resource for the current children education.

Key words:Ye Shengtao; children education; children’s life; education fiction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名录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文学寿星叶圣陶的养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