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是个伪命题

2016-03-16 19:39子干
文学自由谈 2016年1期
关键词:门类文学创作虚构

子干



非虚构是个伪命题

子干

2010年初,《人民文学》推出了一个新栏目——“非虚构”,时任主编的文学评论家李敬泽先生,为此发表谈话说:之所以设置这个栏目,一是看中它的包容性,二是看中它的争夺性(争夺真实),并说,非虚构在西方是一直占据重要空间的文学门类。但遗憾的是,他的谈话唯独没有说到非虚构如何保持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此后,非虚构作品及其评介文章,屡有所见。一些报刊也陆续开设“非虚构写作”之类的专栏,大有“非军”来袭之势。但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就文学创作而言,非虚构这个命题难以成立,或许可以称之为伪命题。

“非”即“不”。非虚构就是不虚构。不虚构,干打垒,能写出摇曳多姿绚烂多彩的文学作品吗?恕我寡见少闻、阅读有限,迄今为止尚未读到一篇不包含虚构成分、不带有虚构色彩的典型的非虚构“文学作品”。非虚构,作品中的人物全都是真名实姓,故事情节全都是原原本本,没有添油加醋,真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分辨,也许会被斥之为太肤浅,甚至会被讥笑为愚顽僵化,但它却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事物的基本属性都含混不清,其千辩万论岂非无稽之谈?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事物,被吹得天花乱坠,岂不是皇帝的新衣?大家不难看到,许多文章,在点赞非虚构的“优越性”时,把本不属非虚构特有、其他样式的作品同样可以具备的“功能”,硬贴到非虚构身上,何其牵强,何其荒唐。

有的文章说:非虚构作品偏重的是个人视觉与文学叙事,突出的是“实录”之后的分析和思考,彰显的是创作主体的理性和思索。这些能算非虚构的独有特质吗?难道其他样式的作品就不能做到这些?再说,非虚构强调的应该是客观事实,怎么倒“偏重”“突出”“彰显”起主观范畴的东西来了?更奇怪的是,这中间还夹杂个“文学叙事”,何谓文学叙事?恐怕又与非虚构有点儿相悖吧。

推崇非虚构的另一个理由是,说当下一些作家玩虚构玩过了头,偏离了文学的本质向度,失去了读者的信任,需要借助非虚构予以匡正。虚构玩过了头,不是虚构本身的罪过,是“过了头”的问题,不能把板子打在虚构身上。更不能将脏水和婴儿一起泼掉,这是常识。

此外,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及,就是拿“西方”说事。说,在西方非虚构是“一直占据重要空间的文学门类”,所以,在东方,也不能对非虚构吝啬空间。

且不说,西方的好东西是否就一定好在东方,何况,非虚构在西方的实际情况,也并非像他们所说的那样。有朋友查韦伯斯特字典“非虚构”条,得到的信息是这样的:nonfiction(非虚构),定义:writing that is about facts or real: all writing that is not fiction(基于事实和真实事件的写作:所有不是虚构的写作)。据说,某些西方学者也有如下的说法:典型的非虚构写作的例子是人物传记和历史。

如此颇为严格的界定及其所带来的局限,能是“一直占据重要空间的文学门类”吗?似乎不是。好像是我们有意的夸大和过分的虚构。

也许,我们不应怀疑非虚构热心倡导者们的良苦用心,即欲以非虚构,改变当下文学创作虚多实少、轻多重少、软多硬少的疲软状况。但窃以为,偏离文学创作基本规律的非虚构,似乎无力担当此任。

我们追求的文学作品的真实是什么?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而不是不加酿制的“原材料”累积。况且,你虽贴上了非虚构标签,人家却读不出所需要的那种真实性,就很可能会给你戴上个忽悠的帽子,弃之而去。如此这般,何谈“征服”和匡正?

本人可能愚钝,苦苦思索不得其解——不虚构怎么写文学作品?怎么写好文学作品,而不是新闻报道,不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院判决书,不是GDP的统计数字?本人顽固地认为,摒弃虚构,就无法写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独尊非虚构,就只能有《三国志》,而没有《三国演义》。其结果,很可能同虚构玩过了头一样,使文学陷入窘境。

怎样振兴我们的文学事业?我想奉劝朋友们:还是老老实实在“根本”二字上下功夫吧。不要希图凭借忽悠、花活去巧夺锦绣,也切勿盲目追风。据我观察,有的人根本没有弄明白这个非虚构是怎么回事儿,但唯恐被浪头拍在沙滩上,便懵里懵懂,言必非虚构,“创作”非虚构了。

本文无理论,全凭形而下的直感说话,难免浅白,还望方家不吝指正。

猜你喜欢
门类文学创作虚构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千奇百怪的动物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展览后记 跨越艺术门类的西部陶艺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作战门类出版